
vivo TWS 2 ANC 外盒設計相當簡潔,就是以白盒基底搭配產品的渲染圖做設計,本次開箱的版本為星際藍,另有皓月白可供選擇。

盒中的配件一覽,除去耳機本體之餘,也有說明書、保固文件、短的連接線以及替換的三種尺寸耳塞。
- 盒裝配件
- 連接線與耳塞
本次開箱的版本為星際藍,其實整體是以鏡面有類似金屬質感的黑色做底,受到光照時就會透出淡淡的金屬藍色光澤;但有個問題是因為整體是鏡面設計,其實整體蠻容易沾染指紋的,在常常拿取時,清潔會是一個問題。
中央則是有 vivo 廠徽以及充電盒的實體按鍵,可用於確認電量、配對使用之餘,也能搭配燈號做連接狀態、電量等資訊的檢視。

打開後的樣貌,就完整放入左右耳兩只耳機;但我自己覺得因為耳機本體有些光滑,其實有點不好拿取。

耳機本體是跟收納盒同個顏色,整體造型是走類似 AirPods 的長柄造型設計,至於星際藍的漸層則主要顯現在耳機柄的下緣。另外,由於本體也是採鏡面的設計方式,因此耳機本體也不免其俗會遇到指紋與油污的沾染問題.....雖然好看歸好看;但其實蠻困擾我的。
- 耳機本體
- 耳機本體
- 耳機本體
另外,耳機有個蠻特別的透氣系統,將前後氣腔導通,雖說是入耳式耳機,但戴上後對耳壓的平衡我自己是蠻有感的(我自己有些耳壓的問題)。

耳機本體也內建三個高訊噪比麥克風,可有效在通話時提升人聲收音,並搭配新的導風管提升抗風噪聲的能力。至於操作部分,則是跟 AirPods 類似,以按壓或滑動耳機柄的前後處做操作,不是在外側操作這點在實際配戴時,就不會有一直因操作而壓迫耳機造成的不適感。

重量部分實際以電子秤做測量,vivo TWS 2 ANC 單耳重約 4g、單充電盒為 32g,整體重量則是 40g,重量相當輕巧。
- 單耳重量
- 充電收納盒重量
- 整體重量
vivo TWS 2 ANC 支援快速配對功能,如果是與 vivo 手機連接的話,在藍牙的設定介面中就能看到耳機的相關選項調整。另外,在設定中也能在低音、高音與人聲的音效調整中做切換,有點像是已經內建好的等化器。

如果是 vivo 以外的 Android 手機,則是可透過《vivo earphone》應用程式來做耳機的精細操作,基本上設定介面跟 vivo 手機藍牙設定功能完全相同。可惜的是目前此 APP 沒有上架在 iOS 系統上,iPhone 或是其他蘋果裝置就僅能以耳機單純操控,無法再調整像是音質等細緻規格。
- 專屬APP
- 設定介面
操作部分則跟一般的真無線藍牙耳機類似,主要是按一下、按兩下和長壓下做選擇之餘,也有藉由滑動方式來調整音量的大小。
- 操作
- 操作
- 自訂鍵
降噪部分有著關閉、開啟以及目前漸成主流的通透模式。而 vivo TWS 2 ANC 主打 40dB 抗噪機制,像 OPPO Enco W51 僅有 35dB、realme Buds air 2 Neo 則是 25dB;雖然三款耳機價格有點差距,但這就是 vivo TWS 2 ANC 的優勢了。
- 降噪控制
- 降噪控制
- 降噪控制
這邊我搭配了 vivo X70 Pro 跟 iPhone 13 Pro 當作訊源,使用的音源是 Spotify 音檔。由於 iPhone 13 Pro 不支援應用程式或是藍牙中的細微設定,因此幾乎都是原始設定。vivo TWS 2 ANC 整體聽起來的穩定度相當不錯,應該是得於些微修改藍牙協定的 DEEP-HD 超清晰音訊引擎,只是原始設定的音質上,聲音分離度有點不是很好,低音設定有但不是很大,整體來說算是中規中矩的表現。
再搭配 vivo X70 Pro 後,高音、人聲以及低音的強化音效我都有試著聽聽看,老實說高音跟人聲的確是有做突出的處理,但低音對我來說真的有些匱乏,加上 vivo TWS 2 ANC 本體的音質並沒有來的太過突出,凸顯高音跟人聲反而有些顯現缺點。開啟低音強化後,聆聽搖滾或是 EDM 等電子舞曲,低音的澎湃和 Q 彈感有明顯提升,老實說反而讓音質有了藏拙的餘地在,我自己後來就是開啟低音強化不改了。

vivo TWS 2 ANC 最讓我驚喜的,應該還是在40dB 的降噪效果相當顯著,基本上一些白噪音、人聲都能有效阻隔,如果是想找個相對平價、但有強調降噪效果的話,vivo TWS 2 ANC 其實相對適合。

另外,入耳式戴久的耳壓不適感在 vivo TWS 2 ANC 上也表現得相當好,還有在緊實度上也蠻讓我意外的,即便沒有耳掛之類的物品運動也不會受影響。真的要挑毛病的話,應該就是其實蠻不錯的外型設計,真的很容易沾染指紋.....

MD: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