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曳臂也是有分的,一種是扭力梁無車軸車身固定桿一種是像solio或是吉星4*4的直軸拖曳臂有車軸車身固定桿不同拖曳臂固定角度方式會產生不同的輪胎幾何角度反應一為拖曳臂固定軸與車身呈直角一種拖曳臂固定軸與車身呈斜角(個人猜測是為了少掉固定桿轉呈斜角增加強度與組裝簡易)但斜角固定方式在大角度運作時會有角度產生(與垂直方向不同)這些不同的輪胎角度反應,是否會構成加深失控界線的推手,就看個人對於結構的認知方式了採用扭力樑方式無疑就是目前精簡到極限的精心設計,即好組裝,又省成本,結構又單純同時包含了多項功能是沒錯,但是運作方式與反應,與其他相較起來,好或不好就隨你看了
tokikawa wrote:話說某網路評價完美的歐系掀背車還有在低階車型用拖曳臂高階車型用獨立懸吊這檔事似乎從來沒有人提起過..... 歐系車這樣設計的很多...但人家用料比較札實。我不去猜你說的是哪間,不過剛好有這麼間車廠的F小車,後輪就是拖曳臂。但這台車,人家拿了世界車輛動態大獎全球第二(第一名R35 GT-R),贏過不少為動態操控而生的跑車。拖曳臂不是不好,適用車型和調教是重點。和上面這個例子同底盤設計的某M小車,就不怎麼以操控知名了~
扭力樑並不是剛性越強就越好在絕對剛性的情況下, 左後輪碰到異物受力上彈透過扭力樑把右後輪也硬生生抬起變成這瞬間兩個後輪幾乎沒有抓地力如果突然發生在高速過彎當中, 駕駛基本上就尿了但在沒有剛性的情況下, 左後輪碰到異物受力上彈右後輪完全不鳥, 只有左側透過彈簧避震產生車傾跑個高速公路三不五時來這麼一下, 坐後面的也尿了所以樑臂的選擇本身就是車傾跟抓地的一個取捨不是單純偷料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