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拖曳臂也是有分的,一種是扭力梁無車軸車身固定桿

一種是像solio或是吉星4*4的直軸拖曳臂有車軸車身固定桿

不同拖曳臂固定角度方式會產生不同的輪胎幾何角度反應
一為拖曳臂固定軸與車身呈直角
一種拖曳臂固定軸與車身呈斜角(個人猜測是為了少掉固定桿轉呈斜角增加強度與組裝簡易)
但斜角固定方式在大角度運作時會有角度產生(與垂直方向不同)

這些不同的輪胎角度反應,是否會構成加深失控界線的推手,就看個人對於結構的認知方式了

採用扭力樑方式無疑就是目前精簡到極限的精心設計,即好組裝,又省成本,結構又單純
同時包含了多項功能是沒錯,但是運作方式與反應,與其他相較起來,好或不好就隨你看了
tokikawa wrote:
話說某網路評價完美的歐系掀背車
還有在低階車型用拖曳臂
高階車型用獨立懸吊這檔事
似乎從來沒有人提起過.....

歐系車這樣設計的很多...但人家用料比較札實。
我不去猜你說的是哪間,不過剛好有這麼間車廠的F小車,後輪就是拖曳臂。
但這台車,人家拿了世界車輛動態大獎全球第二(第一名R35 GT-R),贏過不少為動態操控而生的跑車。

拖曳臂不是不好,適用車型和調教是重點。
和上面這個例子同底盤設計的某M小車,就不怎麼以操控知名了~
塔綠斑網軍頭子已成淡水河浮屍,各位綠網軍繼續助紂為虐不怕成下一位?
扭力樑並不是剛性越強就越好

在絕對剛性的情況下, 左後輪碰到異物受力上彈
透過扭力樑把右後輪也硬生生抬起
變成這瞬間兩個後輪幾乎沒有抓地力
如果突然發生在高速過彎當中, 駕駛基本上就尿了

但在沒有剛性的情況下, 左後輪碰到異物受力上彈
右後輪完全不鳥, 只有左側透過彈簧避震產生車傾
跑個高速公路三不五時來這麼一下, 坐後面的也尿了

所以樑臂的選擇本身就是車傾跟抓地的一個取捨
不是單純偷料這麼簡單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發文者您好, 您的文章因以下事由已設定為唯讀狀態:

9. 發起主題討論後不參與該篇討論,或刪除自己過往發言內容者,文章會直接移除處理。

發文者逕行、大量編輯內容,文章唯讀。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