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動車的牌照稅是要嚇死人嗎

vicence wrote:
環保? 這本來就是...(恕刪)

如果是要扶持產業,那應該針對國產零件或整車補助,而非無差別連進口車都有一樣的補助。
且要砸錢扶持產業也該提出完整預估效益的報告,
如果大家都說未來會噴就亂下注,跟菜籃族炒股票有啥差別?

dsdd1234 wrote:
照你這樣說,以後平...
以後平民車款馬力都上看300馬 (恕刪)

同一台休旅車,出入門雙馬達150馬力,賣150萬,
然後也推出高階性能款,四馬達300馬力配上空力套件和運動化懸吊,售價250萬。
怎麼看也是前者才能稱為[平民]車款...
就算是特斯拉,也不是每一台車都主打高性能動輒300馬...
入門的也是有200多批馬力的,況且特斯拉的品牌和售價的定位也不是[平民]車款。

不想多繳牌照稅,可以選擇節能、經濟取向的他牌電動車。
個人認為,這樣的稅制還算合理,因為2000cc渦輪的車款,普遍馬力是200~250沒錯。
所以200多匹馬力的電動車,收的稅金跟2000cc的車一樣算是合理的。

[平民百姓人人都開300匹馬力的車],這句話不會實現...就算現在渦輪當道,也不是人人都開200匹馬力以上的車。
渦輪普及化,許多車廠更投入在小排氣量低輸出但低轉就能產生大扭力的節能引擎上。
100~200匹馬力之間的產品,還是目前市場上的主流,也是精打細算型的購車民眾,在預算與日常使用上,會考慮的商品。

CUFOX wrote:
如果是要扶持產業,...(恕刪)

補助應該給願意買車的消費者,別補助廠商,尤其是"阿斗"。
電動車不是有減免嗎?

是我來訂價, 一定把合理價x2, 再推出限時優惠 50%.

(我單純講定價策略)
http://picasaweb.google.com/HsiuChe.Shih
AndroidHTC wrote:
個人認為,這樣的稅制還算合理,因為2000cc渦輪的車款,普遍馬力是200~250沒錯。
所以200多匹馬力的電動車,收的稅金跟2000cc的車一樣算是合理的。

兩個物理特性完全不同的動力,直接比馬力就是這個政策不合理的根源

●馬達性能曲線和引擎不同,要達到極速220公里需要350HP左右的馬達(高轉區可能剩270HP),相較之下燃油車只需要2000cc左右的引擎

●馬達全速運轉2~3分鐘就要降載,引擎可以全速運轉數十小時以上,馬達耐力比引擎差,需要較大馬力以減少高負載運轉的時間

●電池重量造成車重比同級燃油車多300kg,電池是必需的,就像貨車必需載重所以同級牌照稅較低,同理電動車牌照稅也該更低

只看馬力會忽略這些弱點,以350HP馬達對應2000cc引擎的牌照稅,現行政策是28,220對11,230,牌照稅砍個60%以上才叫合理

---
TESLA系列分享
《TESLA知識家 #10》分享總整理 (持續更新)
《TESLA知識家 #0》電動車的使用習慣/流言終結
《TESLA知識家 #1》超級充電站的使用建議
《TESLA知識家 #2》鋰電池基本特性/電動車充電建議
《TESLA知識家 #3》電動車的能耗/續航里程
Allison Wu wrote:
補助應該給願意買車的消費者,別補助廠商,尤其是"阿斗"。

其實按照出貨量補助廠商跟直接補助消費者並沒有太大差別,
若要扶持產業,除了避開進口貨外,的確也需要審慎評估效益。
小人物櫻木 wrote:
兩個物理特性完全不同的動力,直接比馬力就是這個政策不合理的根源

你提的這些基本上都是對電動車一知半解的外行才會有的錯誤觀念。

小人物櫻木 wrote:
●馬達性能曲線和引擎不同,要達到極速220公里需要350HP左右的馬達(高轉區可能剩270HP),相較之下燃油車只需要2000cc左右的引擎

觀念錯誤,這並非先天限制,只要多加個齒比,電動車一樣可以達到與同馬力油車相仿的極速。
就算考量主流設計都是單齒比,在公路上時速超過110km就已經違法,違法行為的稅收公平性本就不應納入權衡。

小人物櫻木 wrote:
●馬達全速運轉2~3分鐘就要降載,引擎可以全速運轉數十小時以上,馬達耐力比引擎差,需要較大馬力以減少高負載運轉的時間

觀念錯誤,這並非先天限制,純粹是散熱系統和輸出功率設計的選擇。
電動車在動力和散熱系統不變的情形下,只要把最大輸出限制在較低的功率,一樣可以長時間全速運轉。
就算考量主流設計大多無法長時間全速運轉,
在公路上長時間全速運轉通常都是牽涉超速行為,違法行為的稅收公平性本就不應納入權衡。

小人物櫻木 wrote:
●電池重量造成車重比同級燃油車多500kg,電池是必需的,就像貨車必需載重所以同級牌照稅較低,同理電動車牌照稅也該更低

觀念錯誤,貨車稅低並不單純因為重量。
按當時理念,家用車牌照稅的高低對應的應是車主實際享受到的資源,例如加速性能和空間。

當然,同空間和馬力的條件下,電動車的確普遍偏重,而車重通常會影響加速性能。
但如果來看看實際數據:

2017 Model 3 75 RWD 283HP 1726kg 0-60mph 4.6s
2016 Ford Focus RS 350HP 1575kg 0-60mph 4.5s
2015 Subaru WRX STI 305HP 1567kg 0-60mph 4.7s

可看出電動車約只重12%左右,如果跟自然進氣油車比差距還會更小。
且即使電動電動車重量有劣勢,加速卻能媲美馬力更高且空間稍小的油車。

這意味著如果皆以馬力為標準抽牌照稅,其實電動車是賺到了。

另外,車重和路面破壞是指數正相關,車重高的車理應多繳點修路費才公平。
現在電動車非但沒有多繳修路費,竟然還免繳,根本是腦殘政策。

小人物櫻木 wrote:
以350HP馬達對應2000cc引擎的牌照稅,現行政策是28,220對11,230,牌照稅砍個60%以上才叫合理

其實真要合理的話應該是:
1.牌照稅隨價徵收。
2.燃料稅正名道路養護費且納入電動車並隨里程與車重徵收。
3.取消電動車稅收減免,並根據各交通方式實際環境成本研究來收取或發放環保費用。
小人物櫻木 wrote:

兩個物理特性完全不...(恕刪)

我的GTI沒跑過200以上...0-100原廠加速能力更劣於同輸出的電動車...
特斯拉急速不高,原因應該是跟變速箱有關,原始的設計就沒有在強調急速,而是強打0-100,因此也只具備單齒比,急速取決於馬達設計的最高轉速(但220km也非常快了不是嗎...台灣也沒有什麼環境適合去跑220,相信200km這種危險的速度也不是「一般平民」追求的)
既然是特地高端族群追求的性能...那其實這樣馬力的課稅門檻訂定也算合理,要改成更合理的售價課稅也是可以...但沒有代理的車款市價比較難訂....另外,如果價格課稅,外匯的C300跟總代理的C300請問要課一樣嗎?
應該要根據碳排放課稅,平常通勤騎車最討厭就是遇到柴油車,臭得要死

嫌電動車嫌油電車的酸民不嫌少,但捫心自問,騎單車騎機車在路上,會想停在哪台車後面?
輸了自己贏了世界又如何
nobel0711 wrote:
應該要根據碳排放課稅...(恕刪)

牌照稅跟燃料稅用意不同,如果根據碳排放課徵的話,純電動車也要課徵燃料稅財公平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