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隔壁版關於台灣和韓國汽車工業水平的討論,自然想到說既然是在討論汽車工業,那麼重型車輛製造當然是檢驗整體汽車工業水平高低的一項重要標準。它能折射出國家整體工業水準的高低,相比轎車更有說服力。
重型車輛技術和經濟類轎車不一樣,它設計的方面遠較轎車複雜。全橋驅動獨立懸挂、扭杆減震、輪邊行星減速、液力變扭器、液力變矩器等等關鍵技術,我國汽車工業里可以說沒有一項能夠自主攻克的。而這些對於可以作為武器載台的重載車輛來說至關重要,對國防事業的意義不言而喻。
目前掌握這些技術的主要是美、德、日、捷等已開發國家,當然還有具悠久傳統、實力雄厚的俄羅斯。
韓國的重載truck完全從模仿日本三菱和ISUZU起家,打的是低價質優和售後服務的優勢,但在6*6、8*8、12*12等高端領域上幾乎毫無建樹。跟韓國的造船業一樣,靠的是模仿日本船廠和低價,在LNG船方面可以造MOSS球型船,但不能造大噸位薄膜型。高端產品方面還是無法望日本項背。
對岸自從建國後,就開始彷製蘇聯的MAZ系軍用重載車輛,後來到80年代又學習德國ZF的技術,現在已經基本自成體系。尤其是在可以作為戰略飛彈載台的高端領域,已經有些建樹。他的背後,是國家長期的支持,10年、20年。以及科研人員的犧牲精神。他們默默無聞,在西北的荒漠、戈壁上一年半載做綜合測試,而工資的微薄、生活條件的惡劣,跟同時期的台灣實在無法比吧。
同樣的70-80年代,台灣正是股市狂飆、錢淹腳目、大學畢業生人人爭去美國的時代。我們身邊的韓國和大陸卻已經在這段時間做好了長遠的重工業產業佈局,為未來的長遠發展做好了鋪墊。
重型車輛的空白,更是台灣重工業整體之殤,或許到今天還是值得我們思考?
frankchin wrote:
看到隔壁版關於台灣和...(恕刪)
老實說, 看不太懂您的訴求.........
設計面考量就很不同了:
1. 柴油 vs 汽油引擎?!
2. 性能+外觀設計 vs 高載重+大尺寸?!
3. 一般使用 vs 惡劣環境使用?!
4. 民用 vs 軍用?!
再來:
1. 零件名詞看不太懂. 上半篇是拷對岸文章?!
2. 80, 90年代後, 中國靠著以市場換技術, 底盤和零組件的合資企業是起來了, 但技術革新還是要靠"原廠"(底盤和零組件). 但至少,中國本地需要的零組件都買得到.
3. 原廠不至養老鼠咬布袋, 所以施放技術層次也就只有這樣, 而拷來拷去, 競爭能力僅限於"國三"標準. 韓國重車技術也只卡在原地,眼看中國重車追上.
4. Know How 算是世界級的日本廠商, 目前......超重量級/特殊重車生產.....無
5. 目前還是歐美品牌實力最好, 也最貴.
udtwn wrote:
老實說, 看不太懂您...(恕刪)
大大您說的沒錯~~~一堆零件名詞都是小弟爬對岸軍武論壇拷下來的。在那邊剛好看到一個大陸退伍科研人員寫的回憶錄還蠻感人的,他當年就是開發軍用重載車的成員。
按我的想像,軍用應該比民用要求更為嚴苛,技術也更高。因為要達到高載重、惡劣環境中還要保有高穩定性。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552850&extra=page%3D1&page=1
韓國雖然目前在民用重車方面很有成果,但在軍用重車、特別是6*6 ,8*8,12*12的飛彈平台方面,也幾乎是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