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陣子在01汽車版瀏覽時,看到了一個老到不行的話題,內容就是在比較中油、台塑石油之間的油耗表現。討論串的發言裡,看到多數人最後似乎都比較贊成一個結論,就是加某家品牌的汽油會比較省油,而我剛好就不是加那個品牌的汽油…所以我在很認真的看完了那個討論之後,我就改了我一貫的偏好,開始加那些網友們一致認同的那家品牌的汽油。不過,就在我用了三桶油,累計跑了一千多公里的路程之後,我很懷疑先前網路的結論,因為我明顯地發現我的油耗變差了,以前每公升約跑12~13公里的表現,現在大約只有10~11公里,每一桶油的總里程數,大約都會相差50公里左右。
在我發現油耗變差的同時,我也懷疑是不是我的車子(Colt Plus 1.6)不適合後來的油料品牌,或是我每桶油的行車環境、路況等,都不盡相同,所以產生了誤差;但是我的心裡開始真的介意起這樣的結果,很想追根究底弄個清楚。所以我又去借了一台剛好今年才小改的Mazda 5,打算來一個完整的徹底試,看看到底加哪一種油,真的會比較節省油耗。

省油不一定省錢
說到要做油耗的測試,有一個想法一定要先釐清,那就是「省油不代表省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現在的油價雖然有一個統一的行情(每星期五中油都會公布下周油價的漲跌幅,而台塑照慣例都會跟進實施),但是中油有自助加油站,它的每公升油價比定價便宜8毛錢,也有現金折價、或紅利積點等配套折扣方案;而台塑就更琳瑯滿目了,它有配合許多銀行業者,在某特定的時段裡,會有最多超過每公升2元以上的折扣。所以在這些折扣減價的動作之後,一公升汽油誰比較便宜,就很難概括論定,不過大致上,台塑的優惠是比中油多一些彈性。
這個箇中道理就好像汽油、柴油、油電混合、電動車的經濟性比較,一旦將售價、維修保養費用一起討論進去,就以台灣市場來說,那當然是汽油車經濟一些;因為汽油車行之已久,技術科技最純熟,而且數量最多。不過就以實際來說,當然是電動車比較省油,畢竟它不需要花費燃料。
今天我想要弄清楚告訴大家的一件事,完全不需要搞那麼複雜,也不需要一堆的市場分析,我就很單純的告訴你,到底是加中油、或是加台塑會比較省油,因為我已經實際測試印證過了。
中油跟台塑的油料不同在哪裡?
說到油料不同的差異,我想其中有很多複雜的內容是我們一般人無法了解的,而且就算說明白了,寫了一堆英文符號,列了好幾條化學式,我想也沒幾個人真的懂,除非你是在這相關方面有研究的人員。我就用我手邊收集到的資訊,用最淺顯的方式來稍微說明一下,它們之間的不同。
中國石油 – 重組油
綜合中油網站,以及網路相關論壇的資料,大致的解釋是說,重組型汽油氫值較低,油品的化學性質較穩定,不易氧化,因此冬天可能會發生熄火。汽車的加速性不足,汽車在長期使用重組型油後,氣缸容易積碳,特性是續航力較強,而且較省油。
不過就我的看法,以現今的汽車科技,會在冬天發生熄火的情形,應該是屬於老車的機率比較多,或許也還有部分是化油器車型;因為現在的溫度感知器,都會通知引擎電腦當下的引擎溫度,如果不到工作溫度,就會拉轉提速,或是控制節溫器、增加混合氣濃度等…來讓引擎儘快達到工作溫度,以利燃燒室的燃燒效率。要說到真的是汽油油料讓引擎熄火了,我寧願多相信是引擎機件故障的問題會佔多一點的比例。
另外一點,在加速性不足的說法方面,我也保持質疑的看法,因為我也曾經加過不同的油料在同一部車上,但是加速性的強弱,我覺得有時還跟心理因素有點關係。所以加速性的好壞,在我沒有用測試儀器(例如D-BOX)實測之前,我暫不做任何評論。此外,容易積碳的說法,我也持保留的態度,因為我的確是遇到很多積碳很嚴重的車輛,但是,我無法確實將它們的積碳原因與重組油畫上等號,所以這一段說法,大家聽聽就好。
最後,重組油有沒有比較省油,這就是我今天要找的答案,慢慢看下去自然會揭曉。
台塑石油 – 裂解油
同樣地,我參考了台塑的油品規格介紹,以及一些達人的論壇,大致上裂解型汽油,由於是將原油經由高溫高壓分解成小分子的汽油,所以油品活性較高,容易氧化,然氧化後容易結膠而堵塞油路。氫值較高,汽車的加速性較強。
關於加速性的看法,我一樣是以保留的態度來面對,而裂解油容易生膠質阻塞油路,由於沒有實驗室的實際實驗數據,所以這邊我也不敢隨便加以判定。當然,也有資料顯示,曾經有工研院測試過中油、台塑兩者之間的油料,表示這其中的差異相當微小。而中油也曾委託裕隆公司(2001年時),讓他們以實車的方式來測試他們的油耗,與台塑石油之間的差異,據考古資料顯示,兩者也是差異不大。不過…這些測試的資料似乎都已經有一段歷史,而我發現兩者之間的油耗表現不同,卻是最近的事情,所以我還要是一個眼見為憑的答案,因為或許現在有哪家的油品已經悄悄的變化了,而我們都還不自覺也說不定。
不管是重組油還是裂解油,如果是使用電池電力的純電動車,當然就沒有燃料消耗的問題,不過隨之而來的是高單價的電池成本。圖中是使用燃料電池的Mazda Premacy FC-EV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電動車。



測試的標準
我從開車以來,就會計算每一次加油的公升數、里程數,並且換算成每公升/公里的油耗表現,這個動作最主要的好處,就是可以有一個油耗數據來修正自己的開車習慣,也可以了解不同路段時的油耗變化差異,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依油耗的異常來提早發現車子有無故障問題。
這一次我的測試會盡可能地將人、事、時、地、物,都做一個最嚴苛的要求標準,以得到一個比較公正的答案,以減少話題內容的爭議性。各方面的條件,我一一列舉說明如下:
人:
全程的唯一駕駛就是我自己,我的體重加上所有的裝備物件,一共是155公斤。在整趟的測試過程中,這些物件都完全在車上,直到所有測試完成,所以載重量是一樣的。(除了我中間吃喝拉撒的時候,體重會有小小不同,不過這個數值我想應該影響不大)。
事:
就是我之前說了一大串的油耗測試,而這次我測試的對象是中油及台塑的95無鉛汽油。至於其它的98無鉛、超級柴油,或是95、98無鉛之間的差異,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就留到以後再測試。
測試的路線在下面會有詳細說明,而測試的方式就是以一段相同的固定路線,將車輛分別添加中油、台塑兩家石油公司的95無鉛汽油,來進行實測。出發的時間、地點、駕駛人都是固定的,而行駛的駕駛方式,是以D檔模式一路到底,途中不使用手排模式,而且起步加速的轉速都嚴格控制在3500轉之內,遇到紅綠燈交通號誌,或是前方有路況必須停車時,排檔位置都維持在D檔模式(不排入空檔),僅踩住剎車而已。而在必須長時間停車的情況下,都會將引擎熄火,避免引擎長時間怠速運轉。
而我先測試的油料是台塑的95無鉛汽油,在測試台塑汽油之前,我已經先將測試用車Mazda 5油箱內原有的油料耗盡,待油量警示燈亮起後,再添加台塑的95無鉛汽油,以降低混雜到油箱內原有的汽油比例。待正式進行路測的當天時,又重新將油料加到滿缸才出發;油料滿缸的標準是以加油槍加滿到自動跳起為原則,而不以人工方式強迫加入油箱,因為就我的經驗,加油槍自動跳起時的油箱滿溢程度,各家幾乎都是誤差不會太大的。相同地,等到要測試中油的95無鉛汽油時,也是跑到油燈亮起,再添加中油的95無鉛汽油,而正式出發前也會重新加油料加到滿缸才出發。當然啦,如果最後評比的結果發現兩者的差距不甚遠時,我們可以再回頭來考究這一個環節是否是造成影響的關鍵之一。
而為什麼要用完一桶油才加油計算成績,而不是每一段(我的規劃路程有三種不盡相同的地形路段)就重新加油計算一次呢?因為每一段都重新加油,就更容易加大油槍自動跳停的誤差值,所以我採取跑完一整缸油後再加油的計算方式,來當測試標準。
時:
關於測試的時間,我在正式出發前一個月就開始特地研究了一下中央氣象局的氣象報告,選了兩個連續的非假日時段,並且依據天氣預報,說那兩天的天候都是一樣的,做為我的測試時段。選擇連續的兩個非假日時段,是因為不希望有太多車輛及假日人潮出現,以免走走停停,過度影響油耗表現的測試成績。
選定出發日期後,出發時間皆定於當日早上的6點出發,一方面是早點出發,可以避開大台北地區的上班車潮,另一方面是由於單日路程高達6百多公里,所以我也不希望回程時開太久的夜車,畢竟第二天還有一整趟相同的行程。
地:
選擇路線時,我考慮過台灣西岸的高速公路,以及西濱快速道路,但是這兩個路段都略為單調;前者是清一色的高速路段,雖然油耗數據會比較漂亮,但是不太符合大多數的一般道路用車習慣,後者雖然會有一些交通號誌造成走走停停的行車狀況,但是大多數還是屬於比較高速行駛的路線。
所以最後我選擇走東岸,從台北到台東,結合高速、山區、市區的三個綜合路段,來進行測試。我第一階段的路線是從台北縣新店市的北二高(國道三號)安坑交流道出發,往宜蘭方向接國道五號(蔣渭水高速公路),經過雪山隧道到宜蘭,然後在蘇澳下高速公路,這是第一階段的高速路段,里程數大約是80多公里上下。
而再來第二階段,就是屬於爬坡路段的蘇花公路,它是連接蘇澳到花蓮的一段山路,景色相當宜人,唯一的缺點就是大型車輛(砂石車)有點多,有時剛好在彎道轉角處會車時,會有點心理壓力。這一階段的路程大約是在100公里之內,雖然它的道路標示牌是寫總長98公里,不過就我實際測試時所行駛的距離,真正的山路路段大約還不到90公里,剩下的路程是計算到花蓮市區的位置。
第三階段也就是最後一段路程,是經由花蓮穿過花蓮市區中心,而銜接濱海公路(海景路線比山景路線的景觀優一點)到台東的東河鄉,這段路程大約有150公里,折返地點選在台東東河的東河包子店,也剛好是我中午用餐的所在位置。
所有階段的路程,加起來的總里程數是315公里(依照導航規劃的路徑),來回一趟就是630公里,我預計剛好消耗掉一桶油,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物:
我會用到的測試輔助器材很簡單,也是大家都可以隨手得到的,就是衛星導航,以及一個計數器,而在測試車方面,就是先前提到的小改款2010年式Mazda 5。這些東西的功用,我再分別說明如下:
衛星導航:我主要是用衛星導航的用意,一方面是替我規劃一條固定的路線,另一個方面,就是它的左下角有一個日期/時間,可以讓我在拍照記錄的時候,隨時得知各階段的時程(它的時間是由衛星定位得知,所以準確度很準)。在導航的中下方,有一個高度,是表示當時的海拔,可以顯示出某一段路段之前與之後的高低落差,而了解車輛是否是正在行駛爬坡路段。例如蘇花公路的最高點海拔是373公尺,而花東海岸線最高點為228公尺,從台北盆地出發,就等於是慢慢的爬坡行程。
這台衛星導航是環天的G-SAT 560,搭配PAPAGO的VR-ONE軟體以及圖資,另外我有加一條天線,以提高它的定位速度,不然它裝在車上的效能真的不太理想,裝上天線後的效能就完全符合預期了。

中左方有一個累計時間,它是統計導航開機後,所行駛的時間總合,這個總合也是它做為平均車速(導航畫面的中右方)的計算依據。在我的測試過程中,只要是下車引擎熄火時,我也會將導航關機,不讓它繼續統計時間,以維持行駛時間的正確性。中央的累計里程,就僅做參考就行了,因為它的里程計算是透過衛星定位來推算取得,不過在遇到隧道、山洞等路段時,它就會完全無法失去衛星訊號,所以最後統計出來的路程也會是錯誤的。路程計算,我還是以車輛的自己的里程碼表為準。
最高車速的格子,顧名思義,就是記錄導航開機後,最高的行車速度,它是以目前車速為標準來記錄的。目前車速是透過衛星定位所測得的車速,與實際時速表指針所呈現的速度,約有時速5公里的誤差,車子的碼表會顯示的比較快些;這一個誤差值在Mazda 5以及Colt Plus身上都是相同的。最中央的目的地距離,是在有設定導航目的地時才會顯示數字,否則就是顯示數字0。
計數器:它的功能就是只要我停車起步,或是超車Kick-Down時,我就會按一下,以統計我全部路段的起步次數及Kick-Down,因為這個狀況會是最耗油的情形。此外,接下來在測試過程中,為了讓網友們清楚看到部分路段的樣貌,我會把車停到路邊,用長鏡頭拍攝,每次再上車發動時就再按計數器一次。其他像在高速公路上的照片,就是將相機放在車上開啟連拍盡可能多拍一些,回來再挑照片。另外要提醒大家,在道路旁邊拍照是相當危險的,我都再三確認安全後才進行拍攝,也請大家要做類似的拍照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Mazda 5:說到Mazda 5應該真的不太需要再介紹,因為它的路上能見度相當高,不過我還是要說明一下,避免有人不了解。它是2.0升排氣量的七人座MPV車型,馬力148匹,空車總重1540±50公斤,我猜想加油箱滿油,再加上我的155公斤,應該會到1800公斤吧。我選用的車型是七人座頂級款,經濟部能源局公佈的油耗表現是市區10.7 km/l、高速15.4 km/l、平均12.4 km/l。而我借到的Mazda 5總里程大約才行駛3200多公里,所以是相當新的新車。


我會使用到的地方除了儀表板的里程表外,還會運用到它中央控制台上方的綜合行車資訊顯示幕。這個螢幕會顯示行車的剩餘里程、平均時速、平均油耗、瞬間油耗等,而除了瞬間油耗的顯示我沒有記錄外,其餘的資料我都會一一向大家顯示。另外,在行車時,空調機構也是造成引擎負載而耗油的一個重要關鍵,不過我不是採用全程固定風量、固定溫度的方式來進行測試,因為大家在行車時,或多或少都會調整一下冷氣的溫度控制,就算是恆溫空調也不例外,所以這次我將溫度控制在23~25度的範圍以內,以模擬正常的用車狀況。順帶附加一點,我也會將車輛顯示的室外溫度,向大家公布,以了解當時的天候影響程度差異。


解釋完測試的標準後,接下來就是實車測試。整趟路程我都拍了照片,將各項資訊一一記錄下來,現在就讓我帶大家重回測試現場吧。
Day 1:台塑石油 – 95無鉛汽油

一大清早5點多起床,6點的時候已經加好油、將油表歸零,當時氣溫只有20度,所以我將恆溫空調調整到25度的位置,6點7分就從加油站出發,開始一天的行程。當時中控台顯示的油箱剩餘里程數是642公里。



首先第一階段的是高速公路,往宜蘭的方向走雪山隧道,接國道五號,直奔蘇澳。國道五號蔣渭水高速公路的速限是90公里。而在清晨六點多走高速公路,時速可以維持最高速限,因為車輛也不多。







不到一小時我就已經完成高速公路測試的階段,總里程73.7公里,但是衛星導航卻只顯示49公里,因為雪山隧道以及彭山隧道的距離影響了衛星導航的精準度。中控儀表的剩餘距離居然還顯示641公里(原先加滿油時是642公里),可見這一個螢幕資訊的數據,是依據之前的車速、油耗來計算的,它推測以當時的平均時速81公里來說,剩下的油料還可以跑641公里。還有平均油耗表顯示的油耗是7L/100km,換算成每公升是跑14.28公里。
到了蘇澳的蘇花公路入口起點,看看室外溫度才20度,其實還蠻冷的,不過刺眼的陽光已經帶來車室內許多溫暖。在這裡我將B里程表歸零,也將中控台行車資訊表、衛星導航等數據都歸零,以便繼續計算第二階段的路程。






馬上就進入第二階段,蘇花公路的山路地形,最高海拔達373公尺。而蘇花公路最多的就是砂石車,加上之前的地震風災,所以還有些路段是單向通車的情形。



蘇花公路有許多路段的景色都是相當吸引人的,其中也不乏有許多隧道,很佩服以前的施工人員,這樣複雜的山形也能開出一條路來。在南澳鄉公所的路段,我抽看了一下儀表的各項資訊,當時已經進入蘇花公路行駛了45分鐘的時間,跑了26.7公里,最高時速87km/h,平均時速在衛星導航以及Mazda 5車上顯示的略有出入,但差異不大,約是38~40km/h左右。油耗表現是11.1L/km,換算後是每公升跑9公里。










跑到大約蘇花公路的中間點時,遇到了一些單向通車的路段,此時我又檢視了一下各項的數據資料。


這時的平均車速快了2公里,大約是40~42km/h之左右,不過平均油耗表現變差了一些,每公升只有8.85公里的成績,海拔高度也超過200公尺。而室外溫度也漸漸變熱,所以我這時將空調的溫度調低2度,到23度的位置。





在蘇花公路開車,最痛苦的就是跟在大車後面。一旦有機會超車時,大家都會很用力超車,不過問題又來了,能超車的路段很多都是劃著雙黃線,又不行超車,而且還有一堆警察埋伏在側。不超車嘛,跟著超慢速的大車時,也開起來很痛苦,而且還會增加油耗。有些路段真的景色很美,不過也不敢下車來欣賞風景,因為好像落石很多,怕被砸到。



過了新城大橋其實蘇花公路就算結束了,因為剩下的路段都是平坦的市區道路了。


道了花蓮市區,重新計算一下蘇花公路的總里程以及各項數據。整段蘇花路程大約開了2小時不到,平均車速大約是46~50km/h,跑了94.7公里,總里程也來到172.5公里,平均油耗剛好是每公升10公里,是外溫度是24度。








在花蓮市區,重新將各項數據歸零,也將B里程表歸零,以便計算最後一個路段的油耗。




看一下離台東還有151公里。

其中還會經過遠雄的海洋世界,雖然沒時間進去玩一下,不過從外面看起來好像還蠻吸引人的。不曉得有沒有誰去過的,可以介紹一下那裏面有什麼?

這是花東海岸線中間的一些觀海亭,能坐在這邊看海真是寫意啊。

後方平坦的道路會讓人不由自主的加深油門喔…不過要小心,因為一路上我看到一堆警察在抓違規,所以還是慢慢開就好了。


經過鹽寮的時候,看到一艘漁船,就跟它拍幾張照片吧。馬五的電動側滑門還真的蠻酷的,一路上我一直玩它,感覺好像開巴士的電動閘門,有一種爽快感。




剩下的路程還真的有一點像是渡假,因為測試當天是周一,所以路上的車輛不多,旅遊的人潮我也沒看到幾個,旅遊大巴也很少出沒,唯一多的就是砂石車。有幾個不知名景點,我看風景還不錯,就下來拍拍照,也順便解手一下,放上來大家一同欣賞一下。從濱海公路到台東,中間還是會經過幾段小山區路段,不過山景也有不錯的看頭。










終於在最後,我到達了折返點 - 東河包子店。


先來報告一下目前到折返點的油耗資訊。實際開車行程總共花了2小時又45分鐘,平均時速49~53km/h,最高時速121公里,因為途中稍微試了一下馬五的身手。總里程315.1公里,單最後一階段的路程是142.6公里,幾乎佔了全路程的一半。電腦顯示這一階段的平均油耗是每公升11.62公里(之後我就直接替大家換算每100公里/公升的數據好了,這樣比較好辨識),而室外溫度已經來到28度,剛好也是中午快12點半的時間,油表顯示大約已經用了一半的油量。








題外話,說一下好吃的東河包子。先說明喔,這東河包子跟我一點裙帶關係都沒有,也不是小惡魔的關係機構,只是純粹我覺得好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第一次吃到東河包子的時候,記得是1992年前後的時間吧,那時候貪玩,跑去台東東河打工,結果打工單位安排的每天早餐就是東河包子,因為吃多少個都不用錢,所以我一次大約都是吃4、5個吧,而以前包子店也只是一家小小的店面,沒有現在這麼氣勢滂沱的那麼大一間。它的包子皮很有咬勁,一口咬下去就是很有彈性的感覺,單吃包子皮也爽,不過很有彈性之餘,它的皮又很軟,真是超讚的口感啊。
而裡面的餡(我只吃肉包,所以只介紹肉包)真是夠味,不但肉多,而且還有一點小肉汁,吃起來很有滿足感。重點來了,因為我愛吃肥肉,所以他肉包的餡是有一點帶肥的絞肉,更是深得我心。至於味道嘛,吃起來肉餡都很入味。有機會經過那邊的話,建議去弄兩個來試吃一下。


大約一點整的時候,收拾行囊,繼續趕路準備回家。同樣地,所有的儀表都歸零。




東部海岸線有機會一定要去旅遊一下,風景真的相當不錯。


經過將近的3個小時,終於又來到了新城大橋,後面即將接著的就是蘇花公路。這時候的平均車速大約是在52~55km/h,油耗表現也達每公升11.9公里,總共跑了160公里。不過雖然油料剩下最後一格,據它的旅程電腦顯示,還可以跑156公里,所以蘇花公路才90公里,我決定開完蘇花公路再加油,不曉得這樣相信旅程電腦是不是對的…








將旅程電腦、衛星導航歸零,開始準備進入蘇花公路的山區路段啦。




台塑95無鉛汽油成績總結
終於在跑完蘇花公路時,剛下平地沒多久,油燈就亮起來了。

這一趟蘇花公路也跑了2小時左右,平均車速在36~41km/h左右,而每公升汽油跑出10.75的成績,全部整缸油跑了557公里。







最後加油共加了49.7公升,每公升油價是30.4元,一共1511元。以全部里程557公里,換算實際的平均油耗為11.2 km/L。


而加滿缸之後的剩餘里程顯示居然才顯示611公里。

總共整趟行程557公里下來,一共停了109次(含全油門次數)。

終於在晚上6點半的時候,完成了台塑95無鉛汽油的測試,不過如果一缸油能繼續跑完宜蘭雪山隧道的路段,就真的是會比較完美了。

Day 2:中國石油 – 95無鉛汽油

一大早,差不多同一時間,加滿中油的95無鉛汽油,將儀表歸零,出發重新複習昨天的行程。






一樣在跑完雪山隧道後,到了蘇花公路的起點,統計一下各項數據。平均車速是67~71km/h,而平均油耗的顯示是每公升14.28公里,跟昨天的台塑汽油一樣。








進入蘇花公路時,將B里程表,以及GPS衛星導航等數據歸零。

抵達花蓮市區時,重新檢測一下里程及油耗的各項資料。今天跑的時間跟昨天差不多,居然只相差兩分鐘,平均車速也是幾乎相同,與昨天只相差1公里。而平均油耗居然比較好,是每公升11.76公里。室外溫度僅相差1度,而恆溫空調都是設定在23度的位置。










再將B里程表歸零,繼續計算花東的里程及油耗資料。

現在才發現同樣的路程開連開兩遍,會有一點累人的感覺,而且新鮮感也小了很多。補幾張昨天沒有拍的景點照片給大家欣賞吧。






終於又到了東河包子店,不過今天中餐不吃包子了,因為昨天才買了40個帶回家,先來統計一下目前的里程數據。平均時速51~55km/h,每公升跑13.15公里,花東路程139.8公里,總路程315.2公里,與昨天相差100公尺的差距而已,看樣子里程表還蠻準的。但是到達的時間比昨天早了22分鐘,應該是昨天拍照的時間比較長所導致的。










離開東河包子店前,還是先將B里程表歸零。

大約在花東海岸線行駛一半的距離時,檢視一下目前的行車資訊。平均時速55~61km/h,行駛82.4公里,室外溫度約30度。








進入蘇花公路前,將花東路段的數據做一個總結。這一趟的行程跑了157公里,花了2小時42分鐘,平均時速49~55km/h,平均油耗為每公升12.65公里。










進入蘇花公路之前,仍是將B里程表歸零。

以前不曉得是如何鑿出這樣的山洞的。

行駛不到一半,突然車陣出現大排長龍的情形,原來是整點通車管制,所以這一等就是等了半小時左右。


到了蘇澳,離開蘇花公路的時候,發現居然油量還有約一格少一點而已,所以決定不加油,繼續接著國道五號開回台北新店。整趟蘇花公路平均時速約43~46公里,油耗顯示是每公升11.49公里。








中油95無鉛汽油成績總結
最後下了北二高的安坑交流道後,油燈終於亮起,馬上去加油。總里程跑了626.7公里,最後高速路段的平均時速是68~75km/h左右,高速路段平均油耗是每公升15.87公里。









將油加滿後,顯示的油量還真的相當巧,局然又是1511元,49.699公升(之前是49.7公升,其實是一樣的),油價也是每公升30.4元。以全部里程626.7公里,換算實際的平均油耗為12.6 km/L。


不過這次的油量加滿後,很誇張的是它的剩餘里程顯示是786公里,我想應該是電腦以最後的一次平均油耗下去頹算出來的結果吧,因為我後來才開沒一下的功夫,它就掉了10幾公里的數值。

第二趟的測試,總共停車起步了102次(含全油門次數)。

全部行程重點數據整理
上面一堆數據,想必大家一定看得眼花撩亂,沒錯,連我自己也看得頭都昏了,現在我將各路段的重點部分整理一下,相信大家就會很容易明瞭。
中油 VS.台塑95無鉛汽油 | 平均時速(km/h) | 平均油耗(km/L) | 里程數(km) | |
去程 | 第一階段 高速公路 |
中油:67~71 台塑:78~81 |
中油:14.28 台塑:14.28 |
中油:78.7 台塑:73.7 |
第二階段 蘇花公路 |
中油:46~49 台塑:46~50 |
中油:11.76 台塑:10 |
中油:96.5 台塑:94.7 |
|
第三階段 花東海岸 |
中油:51~55 台塑:49~53 |
中油:13.15 台塑:11.62 |
中油:139.8 台塑:142.6 |
|
回程 | 第一階段 花東海岸 |
中油:49~55 台塑:52~55 |
中油:12.65 台塑:11.9 |
中油:157.3 台塑:160.8 |
第二階段 蘇花公路 |
中油:43~46 台塑:36~41 |
中油:11.49 台塑:10.75 |
中油:89.5 台塑:80.9 |
|
第三階段 高速公路 |
中油:68~75 台塑:0 |
中油:15.87 台塑:0 |
中油:64.5 台塑:0 |
台塑:使用49.7公升,行駛557公里,停車起步109次,平均每公升行駛11.2公里。
中油:使用49.699公升,行駛626.7公里,停車起步102次,平均每公升行駛12.6公里。
上列表格其中平均時速是以GPS衛星導航,以及Mazda 5本身的計算資訊綜合顯示。另外,平均油耗的資料是參考自Mazda 5本身行車旅程電腦的資訊;而最後每一階段的里程數不一樣,是因為第一天、第二天在統計各階段數據時的停車地點不同,稍有幾公里的出入差異。不過最終的總里程,與總耗油量是準確的,上面表格的數據,提供大家參考。
加中國石油比較省油
綜合上面的資訊,的確得到了如同標題這樣的答案,而我之前說我加了不同牌子的汽油,結果跑的里程數比較少,也的確是加台塑汽油而發生的現象。
以我實測的差距來說,加中國石油的汽油,每相同單位的油料可以多跑約12%的里程。以我一天平均跑30公里來說,一個月900公里,我加一公升中油的汽油可以跑13公里,加台塑約只能跑11.5公里;以一公升95無鉛汽油30元來說,加中油一個月要2077元;但是加台塑的汽油要2348元,兩者一個月的差距是271元。一年相差3252元。
不過,台塑石油的折扣優惠比中國石油要多一些,但是精打細算一下,一公升95無鉛汽油以30元為均價來計算,台塑95無鉛汽油要折扣達12%,就可以跟中油多跑的里程數打平,所以台塑汽油每公升折扣達3.6元就可以了。不過,目前台塑石油的折扣目前好像最多只有折扣到2.1元,所以…
我想我短期內都會到左邊那一家加油站加油吧。

接下來,如果還想參考其它的實際測試,可以到以下連結:
中油vs.台塑 - 1800公里環島 柴油篇
中油vs.台塑 - 封閉道路環場測試 98無鉛汽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