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是許多人購車時的一個考量點,不過如何得知一款新車的安全性呢?參考NCAP的測試報告是其中一個最快速也最清楚的方式。為了提升車輛安全性與降低交通事故傷亡,交通部積極推動的台灣新車安全評等計畫(簡稱TNCAP)經過多年的規劃籌備後,終於在昨日(10月27日)於ARTC(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以一輛Toyota Corolla Cross進行了首次車輛撞擊測試,並邀請許多媒體一同見證這個國內車壇的重要里程碑!而TNCAP自這次首撞後,也將由今年第四季起,每季執行兩款車型的測試,預計在明年底前完成8款車型的星級評等,提供消費者作為購車時的參考!

所謂的NCAP(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me),即是一種新車安全評鑑,包括最著名的EuroNCAP在內,目前國際上包括美國、歐洲、日本、紐澳、中國、拉丁美洲、東協、印度、南非等地已經共成立了12個NCAP組織,至於台灣的TNCAP則是第13個。車安中心指出,聯合國在去年10月宣布的2021~2030年道路安全行動計畫中,總體目標是要減少道路交通死傷人數至少50%,為了提升車輛安全,更鼓勵各國家地區推動像NCAP這樣的新車安全評等制度,提供民眾新車安全資訊,並促使車廠開發出更具安全性的車輛,這當然也是台灣TNCAP成立的主要目的。而台灣TNCAP目前的組織架構是由交通部委託VSCC(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作為執行機構,負責統籌運作及星級評等等事務,至於檢測機構則是交由ARTC車輛研究測試中心負責。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早在2005年時,車輛研究測試中心便成立了國內第一座實車碰撞實驗室,那為何要將車輛送去撞擊測試?又為何從沒看過ARTC公開車輛的撞擊測試報告呢?這是因為由民國87年起,國內便已開始實施強制性的車輛型式安全審驗制度,新車在領牌之前需繳交完整檢測報告,不管是國內送測或提交國外實驗室的報告皆可,只要符合交通部規定並經VSCC審核完畢核發認可文件後便可至監理單位領牌;也就是說,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內這座碰撞實驗室一直以來都是個接受車廠委託的「檢測單位」,測試資料自然歸委託車廠所有因此他們無權公佈。另一個重點是就算要公佈,以國內的法規來說也僅有合格或不合格兩種結果,對於消費者其實沒有實質參考價值。而TNCAP的測試報告,就如同你看到EuroNCAP的報告一樣,會以「星等」來評斷一款車型各方面的安全性,對於消費者而言當然更容易理解進而選擇購入安全性較佳的車款囉。

話題回到TNCAP上頭,在消費者愈來愈注重車輛安全性的狀況下,不少人購車時均會參考國外NCAP或IIHS的撞擊測試成績,但在國內並沒有相關規範與成績可查,因此2016年與2017年時,便有民眾於公共政策平台上分別提出國產車上市前必須強制公開ARTC撞擊測試結果以及台灣增設自己的NCAP制度,而後在許多相關人士的大力推動下,交通部於2018年提出了「台灣新車安全評等計畫」奉行政院核定,這可說是TNCAP的起源。而後,交通部正式委託ARTC車輛測試研究中心建置檢測能量、車安中心建立相關制度規章,終於在去年完成了前期規劃與建置工作,TNCAP「台灣新車安全評等計畫」也在今年初正式開始營運。

這是TNCAP目前的評等日程規劃,這次的TNCAP首撞其實早於今年初便開始規劃,經過新車領牌統計、車款提名、取得車輛資訊、拿到車、試驗、評等等過程,正式的測試結果預計在明年第一季才會發表,一季則可測試兩款車型。也就是說,一款新車如果在今年初上市,消費者想看到其TNCAP的報告可能最久要到明年底了(因為隔年初才能得知銷售統計數字而受到提名)。不過ARTC人員也解釋,這是目前剛開始的日程規劃,待執行一段時間後經驗、量能均有所提升之後則會想辦法改善流程讓新車型能更快得到測試報告。

再來就是TNCAP測試的車型挑選原則,受限於測試能量,一個大原則是挑選前一年度的「暢銷車型」,這便是這次首撞找來Toyota Corolla Cross上場的主要原因,其他條件則包括近兩年內新上市或改款的車型;而若上市或改款超過兩年,但車輛業者宣告近期不會停產的車型也會挑選,不然測完後沒多久停產的話也是白費功夫。
而就像國外的NCAP一樣,為了怕車廠因應測試打造特規Test Car,TNCAP的測試車輛並非直接由車廠提供,而是由政府編列預算購入,購入車型則會是「基本款」車型。當然,畢竟很多車型基本款的安全配備較差,若車廠覺得出來測試結果不好看,也能申請以安全配備較齊全的「高規車型」來測試,測試與評等流程均相同,只是包含購車、測試費用都要車廠自己出囉!值得注意的是簡報中有一段「汽車製造廠及汽車代理商取得安審合格證明並販售之小客車及小客貨兩用車」的字樣,這代表日後TNCAP測試車型不只會有大家之前認為的「國產車」而已,也會將「進口車」納入其中,這會兒大家終於能在同一個比較基準上,看看國產車與進口車的安全性到底有何差異!
順道一提,依照上述的「暢銷車型」、「進口車也測」等原則,相信應該有人猜到下一款測試車是誰了吧?沒錯,就是去年年度銷售排行榜第二名的Toyota RAV4!而依照去年度銷售成績來看,接下來的幾輛測試車中應該也有望看到Altis、CR-V、Kuga、Focus、Kicks等車型吧。

再來就是很重要的一點,為了強調公信力,TNCAP的受驗車輛就像前述並非由車廠直接提供,而是由消基會志工以個人名義到全台隨機挑選的經銷商購入,確保受測車就與一般消費者所買到的完全一樣,不僅如此,車輛購入後還會經台灣德國箂因公司檢驗車輛規格是否與車廠提供的數據相符,而後才會於各部位機件貼上專用封條後送至ARTC進行一連串測試。

目前TNCAP的制度與規則基本上是參考EuroNCAP 2015年的標準而來,試驗項目也跟目前其他地區的NCAP一樣共分為「成人保護」、「兒童保護」、「行人保護」、「安全輔助」等四大類,並涵蓋了主被動安全配備等共17個項目。而細看測試項目後,大家可以看到除了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多項撞擊測試外,包括AEB緊急煞車輔助機能、車道輔助系統、車速輔助系統等功能均在其中,這也代表日後就算撞擊測試成績好,少了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你一樣拿不到好成績!

TNCAP這17項測試分別需要購入四台相同的車輛進行,四台車最後都會進行不同的破壞性撞擊測試。對,一款車型需要經過四次不同的撞擊測試!

正如前述,TNCAP最後會將成績換成容易理解的星級評等,至於評分標準則是先計算各領域所有測試項目的實際總得分,除以各領域總分得到「得分率」百分比,再將得分率代入下方的星級評等對照表即可得到星級評等。值得注意的是,一款車型最終呈現出的星級評等是以四大領域中「最差」的為主,也就是說若一款車在三個領域拿下五星,一個領域拿到二星,那它最終的星級評等也僅有兩顆星。老實說這樣的星級評等算是蠻嚴苛的,不過如此用意是為了讓車廠能兼顧到四大面向的均衡發展。
- 專屬網站
- 呈現範例
當然,TNCAP的最終目的就是向消費者公佈測試報告,因此之後也規劃了專屬的網站平台(預計11月底前上線),基本上這個網站的呈現方式就與EuroNCAP一樣,除了提供最新車型的評等資訊,也會列出受驗車輛的規格配備、四大領域得分率、撞擊測試影片,還有以各部位不同顏色的人偶呈現撞擊測試驗結果。

這次公開的首撞測試是「前方偏置撞擊試驗」項目,其實之前的法規已有相關規定,不過由上圖中可看出TNCAP相較原本的法規更為嚴格,偏置量同為40%重疊,但速度卻由50km/h大幅上升到64km/h,此外除了雙前座均會擺放人偶外,後座也分別增設6歲與10歲小孩人偶以看出車輛對於兒童的安全防護能力。
除了40%重疊、速度64km/h的「前方偏置撞擊試驗」項目外,另外三項撞擊測試則會是速度50km/h的「前方全寬撞擊」、速度50km/h台車撞擊駕駛側的「側方撞擊」,還有以32km/h速度斜向撞擊靜止立柱的「側方立柱撞擊」等三項撞擊測試。
- 碰撞車輛整備
- 場地整備
進行撞擊測試前,車輛與場地均需經過一連串的整備工作,光是在全車安裝百來個感測器就夠花時間了,場地部分則需要確實算好撞擊位置並架設好燈光、高速攝影機來記錄撞擊過程。

撞擊測試完畢後要做的工作也很多,除了利用感測器與電腦計算傷害指數外,包括車室結構完整性、車門是否於碰撞過程中開啟、方向盤位移量等均是評估安全性的參考;最後的步驟則是利用五種顏色呈現人偶各部位所受到的傷害。

完成簡報後終於要開始今天的重頭戲,那就是TNCAP的「首撞」,大批媒體來到了ARTC的實車碰撞實驗室,左下方那道藍色的方形物體即是等等車輛要撞上的碰撞壁,車道兩頭也都架起了強光燈以便高速攝影機捕捉畫面。看著牆上的倒數時間,還真的讓人覺得有些興奮!

再轉頭看看右側通道底部的那輛CC,工作人員正在為它進行最後整備,早已得知它待會命運的我,不禁為它感傷了起來....但能為車輛安全盡一分貢獻,它的犧牲是有價值的!

倒數結束、警報聲響起,清場準備開始測試,這輛CC將從通道底以64km/h的速度飛奔至前方的碰撞壁。






超大一聲「碰」!撞擊處碎片四散,TNCAP的首撞在這段短幾秒內結束,但這也同時代表了TNCAP的新起點!或許剛剛起步的TNCAP仍有很多進步空間,測試量能也不算多,但至少國內消費者現在能清楚地瞭解到這些暢銷車款到底安不安全,也希望未來TNCAP的評等結果,除了能作為消費者購車時的參考外,也能促使車廠更進一步地提升車輛安全性,降低道路意外事故與傷亡。
最後,雖然正式報告要到明年第一季才會公佈,但還是先看看Toyota Corolla Cross經過64km/h前方偏置撞擊試驗後的模樣吧!大家可以注意幾個地方,包括A柱有無變形、車室結構是否完整,還有B柱下方的車門間隙等部分,在這關撞擊測試上Corolla Cross表現應該還算不錯吧。
















撞擊測試現場
超高速攝影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