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張大千,畢卡索之流的人物,某天不小心在畫布上打翻了墨水,又剛好不小心抹了幾下,只要把畫布上蓋個印,簽個名~這個大概也可以值幾千萬吧?....裱框起來,看不懂也要裝懂,不然就會被笑不懂藝術~藝術,藝術啊!
elvenload wrote:雖然價錢這麼高跟市場機制也有關係,不過這位藝術家的作品除了內涵外,所使用的技法也不是像你看到的這麼簡單,不妨去深入瞭解一下,順便拓寬自己的視野,而不是像井底之蛙般的嘲諷,最後還是只能說出膚淺的言語 如果過幾天有更新報導,指出這則新聞純屬開玩笑,其照片屬不知名毛頭小子之手,不知你是否仍會這麼說??如果把這兩張照片放在一堆照片中,相信有眼光者如你,應該可以一眼瞧出它們的不凡.
hassyguy wrote:品味個鳥蛋, 還不是...(恕刪) 如果不懂Andreas Gursky 在拍什麼的請搜尋Landscape/Typology或者Bernd & Hilla Becher當代美學早就已經脫離純粹美感經驗的觀察而進入哲學的觀點所以純粹以個人美感經驗(還不等於fine arts純粹美學)當然是得不到什麼體會的就像杜向的小便斗在一般人眼裡看起來是沒什麼但是他就是有能賴把它變成藝術品
註:Rhein II 的照片有經過數位處理。 Gursky故意將畫面中所有的雜物(跑步的人,溜狗的人,騎車的人,背景工廠等等)去掉,只剩下河岸與河,以代表人類與世界環境的關係。第二張99分指的不是分數,而是美元99分(cents)。 除了版主照片貼錯之外,連照片的重點都不見了。 Gursky在美國一元商店裡,將排列整齊的貨物與背景的99 cents一並攝入,而另有一番風味。掛在博物館的原圖至於值不值得那麼多錢,那就見仁見智了。
雪碧豬 wrote:如果過幾天有更新報導...(恕刪) 雪兄:小弟常覺得新聞有扁化這類時事的傾向是否為「攝影」,還是「藝術」,還是「影像」,還是拿20萬器材個人練拍的東西?如果單能以它呈現的理想樣貌去思考(只是我們都不在展場現場)身體感受會比較容易浮現出來而不是單純一張萊茵河照片在新聞上「天價」形容、網路上揶揄批判就解決了這個1.2億的價值小弟個人以為「炒作」這件事,是最不需要去在意有需求自然就有價格,即便需求是妄想出來的也一樣影像內容與呈現方法比較是值得討論的重點此時要揶揄便是作品受到挑戰的時候,也是很好的時候小弟天真淺見,毫無批判之意,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