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ne8888 wrote:
放心啦~我們在自稱科...(恕刪)


樓主
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真是太偉大了

今天新聞又出人命了
市區對撞
喔喔
又.......
這種車真他x的有夠安全
水果日報

自由日報

應該是銀色那台的人不幸過世了吧(自由時報寫的意思應該是這樣

提醒您:酒後請勿開車



karta577384 wrote:
這種車真他x的有夠安全...(恕刪)


對照樓主所轉貼的連結所說的車輕、潰縮式設計等理念,真的是夠諷剌的。
我也來貼個經典對撞案例吧…
現代XG vs VIOS

車子重是不是比較安全?
個人認為,相同世代技術做出來的車對撞時,重的車比較安全。
Toyota Camry vs Toyota Yaris


Honda Accord vs Honda Fit
燦坤會員卡號:36960376,有效期限至2013年3月,歡迎使用。
網路上有查到資料...應該證明了車重還是有優點在的!

"北美市售車生死機率大調查" 裡面有提到如下

================================================================================
最後是對於環保人士來說不算太好的消息,那就是研究數據再次強調,在車禍中車重較高的轎車駕駛人往往有更大的生還機會。跟據IIHS統計,2001∼2004年車重在4,000到4,500磅間的車輛(如Mercedes S-Class和Lincoln Town Car),車禍死亡人數是每百萬人中38人,但是與之相比,大小類似的SUV車禍死亡人數卻是65人,而重量與SUV相同的小貨卡車禍死亡人數則是93人,至於安全表現最好的轎車重量都超過4,500磅,例如BMW 7系列。
當大車和小車發生撞擊時,兩車的動量是非常懸殊的

================================================================================

http://tw.autos.yahoo.com/auto_information_article2/url/d/a/080619/7/23yq.html
song321c wrote:
車子重是不是比較安全?
個人認為,相同世代技術做出來的車對撞時,重的車比較安全。...(恕刪)

你應該要拿一樣重的兩台車來撞
如果車重能代表安全
那不管哪廠牌的兩台車
只要車重一樣
應該一樣安全

如果分數不同
表示除了車重外
還有其它因素引響了安全性

如果影片toyota
換成同世代兩台一樣重的toyota
但鋼架結構不同
對撞看看結果會不會一樣

如果分數又不同
那是否代表一台車子較輕
但造車技術較高的車
有可能撞贏一台
車子較重但造車技術較差的車
我愛炸海苔 wrote:
你應該要拿一...(恕刪)


我猜~~
車子本身輕的有可能撞的贏,但是裡面的人可能不見得,
看了整個討論串下來,只有一個結論,
車重是有優勢存在的

(以下是依些屁話)
當然設計的好壞,材質的採用一定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只是我們沒有辦法將所有的變因一起加進來討論,那會完全沒有結論。
另外,車禍中有太多不可預期的因素存在,
要是在場的我們能夠一一分析並且得到答案,
我們現在應該不會在這邊嘴跑,而是會被高薪請到高級車廠裡。
那些車廠每年花不知道我們幾萬倍的年薪在做撞擊測試以及分析,
而這些分析最終還是得要靠理論來建立模型以得到答案。
如果理論不重要,那所有人都去念技職體系就好了。
很顯然事實不是這樣,只是大部分人不成材,最後只能有高中程度的理論。
(而且現在還忘光光了,所以只能嘴砲)
另外,科學本身注重的絕對是理論,但是工程注重的通常是trade off(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效用)。
abigjoe1 wrote:
我猜~~
車子本身輕的有可能撞的贏,但是裡面的人可能不見得,
看了整個討論串下來,只有一個結論,
車重是有優勢存在的..(恕刪)

其實車子撞擊後的損壞程度
跟人的受傷程度並不是完全的正比
(整台車撞到糊掉就不用說了)
很多人會去說toyota的潰縮設計是偷工減料
但很多人不曉得車頭跟車尾的潰縮設計
其實是歐洲車先有
十幾年前volvo 960
就在台北車展展出他們潰縮設計的概念
而福斯當時也有籠型車身鋼架的設計
SAAB也是
車子撞擊後的能量要消減
必需產生型變
車頭的潰縮有助於能量的吸收
加上籠型車身鋼架
去保護乘客
但實在太多人引toyota例子來說潰縮車體是偷工減料
我只能說那是toyota的問題
現在的車廠還是以減重跟高鋼性車架去邁進
加上更有效率吸收撞擊力量為目標
工業越進步
有兩個字越重要
那就是"效率"
如果車重就是安全的代表
那現在的車應該要比以前的車要重十幾倍
但可以看到歐美以安全為注的車
車重是一直在減輕中
我爸的車是賓士大水牛的後繼款
當時那台比上一代
大水牛整整少了300公斤
但安全性卻高很多
因為車子的設計更有效率

影響安全性的因素很多
也因為每一個廠牌
每一台車結構都一定不同
變因多
只單單討論車重就要規納出一台車的安全性
是不可能的
一句話"車子比較重就有優勢"
那非常的不客觀

整列火車應該比砂石車重很多很多吧~
火車底盤的車架也應該硬過砂石車不少
結果之前桃園平交道
那位火車司機也一樣殉職



我愛炸海苔 wrote:
其實車子撞擊後的損壞...(恕刪)

你自己已經回答自己了不是嗎?
不同世代的同廠,可以用更新的設計、更好的材料,來吸收更多的撞擊;
但是相同世代,相同設計概念,差不多的材料,
想在潰縮中吸收更多的能量,就只好用更多、更厚、更重的材料。
knift wrote:
你自己已經回答自己了不是嗎?
不同世代的同廠,可以用更新的設計、更好的材料,來吸收更多的撞擊;
但是相同世代,相同設計概念,差不多的材料,
想在潰縮中吸收更多的能量,就只好用更多、更厚、更重的材料。...(恕刪)

我只能說
要講到你懂
很難

還有
我知道你這樣認為
是因為你買柴莽
柴莽重
所以你要支持你的安全觀點
不容被否定

而我要跟你講的是
我也覺得福特現行的車算安全性不錯
但那是因為德國原廠在安全設計技術很好
跟你認為的車重無關
如果一個車廠支撐安全性是只能際出車重
那我可以跟你講
這車廠
造車技術真的很爛
當其它車廠可以取得一輛車的所有均衡時
你的車廠為了安全得犧牲掉其他一切所有東西
搞不好還撞不贏人家

我愛炸海苔 wrote:
我只能說要講到你懂很...(恕刪)

我想你也是抓不到我的重點,
製造技術、材料當然隨時世代車型的演進不斷改良,
但是如果相同的技術、材料,增加了厚度,強度一定是提升,這是我的重點。
我在談的是理論性的比較,
你可能在談的是市售車中不同級距、廠牌、甚至年份的比較。
如果是市售車,不管品牌、年份,我同意你所說的,重量不代表安全。
但是如果是同一廠牌,同一世代的車,比較重,應該比較安全(除非它的重量全拿去裝dvd之類的電子器材)
碰撞有3種:
1.撞在一起後分開,沒有能量損失的叫完全彈性碰撞
2.撞在一起後分開,有能量損失的(如汽車形變)叫不完全彈性碰撞
3.撞在一起後黏成一團的叫完全非彈性碰撞

汽車的碰撞不論如何千奇百怪, 都不外2,3這兩種, 以最常見的狀況2來說,質量相差2倍的車以同樣時速撞在一起, 質量小的車要承受約兩台車總動量的2/3, 大車承受1/3. 也就是說, 基本上除非小車車體能吸收大車2倍的動量,否則小車駕駛承受的能量將會是大車駕駛的2倍.

一般做碰撞測試時, 是以約60公里的時速撞擊一固定物,如牆面. 固定物連接到地面, 其質量在被撞斷前等同於地球的質量, 也就是無限大. 因此扣掉牆形變吸收的動量外,其餘所有動量都由車體吸收.而讓一台大車開到時速60的動能和讓小車開到時速60的動能本來就不一樣大,所以如果測試出來假人的數據都一樣. 其實已經說明這台大車能比這台小車吸收更多的能量.

一般同等級車輛質量差別很少超過100公斤,不到10%, 大多在5%以下. 車廠當然可以從設計或材質來彌補,甚至於超越. 更何況實務上有時因車上乘客數量不同,還可能反小為大.但不論如何,質量大小對碰撞的影響是上帝創世紀時就設定好的,絕不是任何一家車廠的設計就能改變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