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ete wrote:
駕駛座左前方有一個...(恕刪)


這讓我想到,會不會下一代的Mirai會內建飲水機或製冰機之類的玩意
(就跟現在不少的冰箱一樣)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這讓我想到,會不會下一代的Mirai會內建飲水機或製冰機之類的玩意 XD
(就跟現在不少的冰箱一樣)


燃料電池排出的是熱純水,理論上是可以喝的,所以如果收集起來,是有可能在車內安裝一台飲水機的.............

不看好氫燃料電池

1.液態氫還得重新形成產業鏈,而且不環保

2.發電的方法一大堆,是否環保要看政府的決心,而不是光以煤電作為指標

3.即使電動車大增,晚上離峰時間仍能充裕供給充電,絕大多數人也會挑便宜的夜晚時分充電。

4.氫燃料很貴

5.燃料電池壽命有限。

6.充電電池的費用可以攤提到未來的充電費上,畢竟在家自己充電可以省下9成以上的費用(比汽油費)
台灣別做夢了~

全世界都發展完,台灣才有可能往前一小步.

大家知道為什麼嗎?

中油那些肥貓,還要繼續肥下去阿.

你看那些退休高官要去哪?

中油+欣欣天然氣+台電

領雙薪.

台灣政府,絕對會努力維持國營事業獲利.
yungsheng_us2001 wrote:
不看好氫燃料電池

1.液態氫還得重新形成產業鏈,而且不環保

2.發電的方法一大堆,是否環保要看政府的決心,而不是光以煤電作為指標

3.即使電動車大增,晚上離峰時間仍能充裕供給充電,絕大多數人也會挑便宜的夜晚時分充電。

4.氫燃料很貴

5.燃料電池壽命有限。

6.充電電池的費用可以攤提到未來的充電費上,畢竟在家自己充電可以省下9成以上的費用(比汽油費)


1.是新的產業鏈不環保?還是液態氫不環保?應該去了解看看何謂終極環保產品.
2.發電方法是一堆但是經濟價值跟轉換效率是否很好?再者是否對於環境造成影響.
3.電動車的充電池間還有安培數問題,加上大樓設置充電樁的問題,除非是透天厝.
4.氫燃料尚未普及前,並非一般大眾所能接受,當是潮流時價格自然會降低,美國未來計畫將氫燃料的費用降低跟每加侖汽油價格相同.
5.燃料電池壽命有限,電動車的電池就沒有壽命問題?
6.台灣的電費在世界各國上算較為低廉,如果電動車數量多時,供電將會吃緊,屆時成本不一定是目前這樣.

台灣對於新產品的接受度通常落後國外5-10年的時間,當國外已經是相當普遍的時候,台灣才有可能慢慢引進,像是柴油車,油電混合車都是這樣的情況.

大陸新能源計畫中就有包括氫燃料的部分,近幾年積極引入氫燃料電池車技術.

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8日晚消息,美国燃料电池商巴拉德动力宣布,已经与中国南通、广东的两家公司签署最终协议,为33辆燃料电池动力巴士提供燃料电池和技术解决方案,交易的价值约为1000万美元。

在 2013 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總量的 29%的化石燃料相比,15%來自美國。由於空氣品質問題,新能源計畫于 2011 年,涉及 48 個中國城市與目的的同時也降低了城市的車輛數目擴大公共交通。該專案的具體目標之一是部署每個參與的城市,利用政府補貼,以促進這種擴張超過 1,000 的清潔能源公車。

支援中國的新能源專案,燃料電池客車和純電動客車有資格補貼約 USD$ 150,000,到 2017 年之間。此外,氫氣加氣站有資格進一步資助,大約 USD$ 650,000。

Ballard Inks $10 Million Deal to Power 33 Clean Energy Buses in China


hcpine76 wrote:
2015年5月號編號...(恕刪)

感謝分享
畢竟是未來產物,還是要多關心
yungsheng_us2001 wrote:
不看好氫燃料電池

1.液態氫還得重新形成產業鏈,而且不環保

2.發電的方法一大堆,是否環保要看政府的決心,而不是光以煤電作為指標

3.即使電動車大增,晚上離峰時間仍能充裕供給充電,絕大多數人也會挑便宜的夜晚時分充電。

4.氫燃料很貴

5.燃料電池壽命有限。

6.充電電池的費用可以攤提到未來的充電費上,畢竟在家自己充電可以省下9成以上的費用(比汽油費)



首先,現在氫燃電並不是使用液態氫而是高壓氣態氫,所以您誤會大了。

環保部份,的確現在大量製氫還是來自石化工業。
但相對來說,也有嶄新的大量產製技術正在改良中,在成本大幅下降後,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產製主力。比如說光觸媒裂解水製氫技術。


電動車充電部份,以國家角度來說,其實有嚴重的電力供需問題。
原因也不難理解,任何一台用於通勤的電動車,其每日充電所需度數,是遠高於一般家庭用電一日總度數的。
然後請把這個問題乘上100萬倍(假設有100萬台電動車晚上需要充電),就會發現有電力備載容量比起今日有遠遠不足的問題。

這問題目前沒有好的解法(尤其台灣)。
發電方法一大堆是沒錯,但能實際大幅派上用場的,目前只有水力、火力跟核能。
水力對台灣來說,已經無法再增加容量
火力不用說了,燃煤或天然氣都是爛選項(碳排問題)
核能就更甭談,反對聲浪太強大了。

當然可以說還有太陽能、風力與地熱。
但問題是,太陽能跟風力如果要大量發電,土地要從哪來?(別忘了這兩者都需要大片土地來放聚光版/光電版跟風機)

而且還有一點,沒風跟陰天、晚上的時候,要怎麼辦?
(況且用於通勤的電動車,都是在晚上充電的)

至於地熱部份,台灣的地質環境,並無法像冰島那樣大量使用。


所以如果電動車在台灣大量普及的話,台灣就只剩下一個選項,也就是最爛的廣蓋十數座以上的火力發電廠,用來供給這些電動車電力使用。



要說能解決大量電動車充電問題,回過頭來目前要低碳排且能大量發電的,只有核能一個選擇,尤其是融合技術。
但就目前來說,這少則還需要10-50年才會出現首個融合爐商轉,緩不濟急。


電動車會是未來嗎?Yes,這我肯定,但問題是時間。
個人看法是除非低污染(甚至無中子污染的第三代BP或3氦反應)核融合發電技術全球都普及化了,不然電動車過早普及,只會讓地球的環境更糟糕而已。


至於燃電壽命部份,主要是交換膜跟觸媒老化問題。
也就是說,這些是可以作成耗材來更換的。
(就像濾水器,可以設計成一段時間就要整台換新,或只更換濾心就好)
再來就是要看設計,是否允許做交換的部份。

Anyway,一切都是成本考量(默)....
hcpine76 wrote:
記得曾推薦g大D5100,結果您嫌機子太小了。

但無論如何,分享總是很有趣的。Canon準備推出5千多萬的全幅機,Nikon是先推出大砲DC。
<<<Nikon P900在西子灣開箱,還有大鵬灣及南州牧草卷。>>>
<<<Nikon P900從屏東泰武山拍攝高雄85大樓>>>/blockquote>

h大不好意思回晚了,其實我跳到C家了,目前改用全幅機中,確實這些年的相機進步很多,記得剛開始用DSLR的時候,一到晚上不打閃燈,就只能使用B快門,現在的單眼真是厲害,晚上只要有微光,手持都能拍的不錯,我甚至於還有0.5秒手持沒手振的紀錄....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首先,現在氫燃電並不是使用液態氫而...(恕刪)

台灣電動車要達到一百萬量的時間,不知道要多久...但不可能是三五年內的事。所以發電廠因為晚上要供大量電動車充電而超載的情形也不會立即發生。這期間替代能源的發展,就要看政府的決心和人民的水準,如果一切只是短視的經濟考量擺第一,那就真的會有電力不足的問題。
再者,不是每一部車都是從0充到滿,所以瞬間負載也不會那麼大。
燃油車每天因為要等紅綠燈怠速運轉所耗掉的能源和排放到空氣中的毒氣,才是看不到的真正敵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