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摘要:
第一次沒修好,我向副廠長反應,他要求再回去處理,由他指定技師服務。
第二次,第三次沒修好,我向和泰正式反應,和泰要我回TM廠,我也是聽從指示,回TM廠,留車四天。
第四次又沒修好,我反應和泰,和泰只是要求消費者回TM,卻什麼協助都不給,也從不主動聯繫。所以只好上01來反應,看Toyota相關業代是否能幫我上傳天聽。
9/12 消保官申訴。
9/17 寄出律師函,因為和泰與TM廠的態度,讓人失望,小老百姓投訴無門,為求自保,只能如此。
9/24 會同和泰技師查看。留車維修至9/30取車,更換兩個輪胎鋁圈,來令片彈片。
10/09 收到TM廠對底盤零件延保一年的通知。算是對買到瑕疵車的事後保證。
車子雖然經過單一事件五次進廠維修,但TM既然同意底盤保固延長一年,就不需急著去測試車子是否真的修復,讓時間去驗證即可。本來日常單趟8公里的行駛,就有的轉向異音問題,現在經過維修後是沒有再聽到了。
不過回顧整起事件,我們還是認為買新車,得到的服務比二手車差,還得花錢告官,否則難以自保。
難道Toyota要告訴我車是買來修的,不是買來開的?
以下是事件始末全記錄與分析
====================xxx===============xxx============
1. 「對於眼前的事物,是否視而不見?」~豐田章一郎2001年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825/457985/
八月底時,看到上述報導Toyota維修廠問題,如果報導屬實,這印證了章一郎先生的訓詞。
在當時,雖然我的車已經因為嚴重的轉向異音問題,反覆維修三次,還是鐵齒地認為這應該僅是單一個案,豐田有引以為傲的「Toyota way」,問題一定可以排除。可惜直到今天,經過數次進廠,底盤異音的根本原因還找不到。
2. 車子概況
我的Yaris新車尚在保固期,里程約7千公里,平時僅供代步使用,出入皆有停車位,不曾出險,平日細心照顧,也不曾有任何小擦撞,交車以來皆在原廠保養,車子沒有任何改裝,在此問題發生前,也沒有發現車子有任何異狀。
3. 故障與維修流程
3-1. 故障發生
上個月開始,發現迴轉時,時有異音,嗲嗲作響非常顯著(如you tube影片檔)。本以為是輪胎夾雜雜物,自行清除後,仍未改善。本人目視檢查傳動軸防塵套,避震器與輪胎等皆無異狀,也沒有受到行駛時異物撞擊的痕跡(第一次維修時,此點經原廠維修人員外觀確認無誤)。
3-2. 第一次進廠維修
於8/15(五)抽空到Toyota TM廠檢查,當時A專員與B技師同步確認雜音顯著,並表示必須留車一晚,隔日(8/16, 六)取車後,不料又發現同樣頻率的雜音。
3-3. 第二次進廠維修
同頻雜音顯示根本問題沒解,我們便向Y副廠長申訴,他保證第二次TM廠一定能完成維修。8/23,我們在副廠長指定D技術長與E專員服務下,隨即與F技師試車,F確認異音顯著。維修至下午兩點半出廠。
3-4. 第三次進廠維修
我們以為這次異音應該可以解決了,不料僅是幾公里路程,同樣雜音又現,我馬上聯繫回廠,又與D技術長在廠內確認異音。D技術長建議再次檢查維修,但至晚上七點,異音問題無法排除也無法確認雜音來源。
====xxx====xxx====xxx====xxx====
轉彎異音影像檔,可連結you tube:
http://youtu.be/B-jqke-GjxM
http://youtu.be/RauuE32_-qE
====xxx====xxx====xxx====xxx====
3-5. 正式向和泰請求支援
8/24,我正式向和泰客服中心反應此問題,當時我已認為TM廠無法抓到問題核心,希望和泰能指定廠區與維修技師處理此案。和泰於8/25書面回覆交由TM廠維修。
3-6. 第四次進廠維修
8/26我們盡到消費者應盡義務,聽從原廠指定,第四次進TM廠,並留車四個工作天。8/30,經廠方確認安全無虞後出廠。我們隨即開上高速公路後發現,不但雜音問題沒有解決,還引發剎車明顯撞擊聲。我在高速公路上緊急打電話給和泰,並告知將折回TM廠確認問題。
====xxx====xxx====xxx====xxx====
蠕行剎車嗲嗲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KgmVOAfFhY
時速40km,煞車底盤金屬回擊聲。
http://youtu.be/sHli17Amo5Y
此車過去沒有這種奇怪的聲音。現在在高速公路上,時速快,剎車撞擊聲更恐怖,逼得我只好趕回TM廠,這樣的處理品質,怎能完工交車?
====xxx====xxx====xxx====xxx====
3-7. 第五次進廠確認雜音
我冒著剎車作動有異可能導致的嚴重風險,把車開回TM廠,確認了轉向異音與剎車撞擊聲。此時TM廠希望再次留車查修,但我已經不敢再相信TM廠了,轉而把希望投向和泰,看能否派員協助。可惜幾次電話溝通,和泰不願意派人至TM廠,所以在沒有和泰書面指示前,本人無法再次留車。
3-8. 再次正式向和泰請求指示
我們是負責的消費者,因此又再次行文給和泰,希望他們考量「眼前的事實」,再次指示此車應該去何處維修?和泰書面回覆還是交給TM廠處理。但「眼前的事實」是車子屢修不善,而且還越修問題越多,從原本轉向異音,變成剎車異常作動,現在我是根本不敢開上高速公路了。
3-9. 向消保官提出申訴,寄發律師函
眼看和泰與TM想要用一句正常塘塞所有異常。真相只有一個,告訴客戶「正常」,難道就可以掩蓋真相?
真正的危險,是當豐田用「正常」來掩蓋,客戶卻因為「信任」,把車開上高速公路時......
我要求和泰派員一同前來檢查,無非希望再一次能完修,但和泰與TM都不願意擔保,在網路發文效應有限,所以我只好藉由公權力介入。9/17寄發律師函,TM書面回覆要我們9/24回廠,和泰也會派技師一同會診。
3-10. 第六次進廠維修
在花費大量心力請求後,終於得到善意回應,我們配合9/24進廠再次留車七日查修。9/30出廠,TM廠告知更換輪胎鋁圈與來令片彈片,也重新檢查底盤每一個螺絲磅數,經過實車測試後,認為異音問題已經排除。
4. 豐田章一郎先生的談話:
「我所擔心的是,諸位先賢前輩努力確立的「無以撼動的自信與自負」,會不會墮化為「自滿」與「怠慢」?對於眼前的事物,會不會認為是理所當然,而視而不見?」(取自章一郎先生2001年對員工發言)
我不知道豐田的高層會不會看到這「眼前的事物」?然後想到這「無以撼動」可能是管理上的危機? 但章一郎先生看到了,我相信總有其他人會看見。
5. 嚴正聲明
本人上述所說,除為保護相關維修人員與當事人外,人名經過代號處理,但陳述皆為事實,影像檔只經過mp4壓縮,沒有經過變造,本人對上述陳述的正確性負責。此外,本人(包括配偶)之父母兄弟姐妹兒女並沒有從事汽車銷售,對於上述人員,除了因為購買或維修認識外,沒有其他交情,更別說有仇恨。我們在此發言,無意抱怨和泰或所屬維修廠的服務態度,他們的態度如何自有公斷。我們也無意影響Toyota的銷售,我們關心的是車子的問題狀況到底如何?是否能妥善維修安全上路?我們是理性也講道理的人,能接受車子在保固期內有不影響安全且能修復的小瑕疵,但我們無法接受影響行車安全與不能修復的瑕疵。
====xxx====xxx====xxx====xxx====
這一篇發文,一開始我就沒打算用我個人的角度來看豐田這一事件的失能,
如果用客戶的角度,豐田人一定認為我難免失之偏頗。
但我好奇的是,如果由豐田內部來看豐田,那會如何?
2010年2月,在豐田章男的領導下,該公司開始遵循豐田模式行事。
與其起而防衛,豐田承認公司必須改進,並且承諾自我改革。
從公共關係的角度來看,豐田採取了以下原則:
★絕不責怪顧客、政府或夥伴,如經銷商或供應商。
★為顧客遭受到的任何不便或痛苦,向顧客道歉。
★不要給社會大眾一種看似防衛的反應。
★竭盡所能找出與解決任何真正的問題。
★任何問題一經揭露與確認,便應馬上公開承認。
★重視公司正在採取的正面改善步驟。
====xxx====xxx====xxx====xxx====
FAQ
1. 為何不到外面修?
a. 車不但還在保固,而且距離保固到期日還有數年,如果現在到外面修,將會讓後面數年的保固失效,為何我買新車,要放棄原廠提供的保固? b. 我不認為有原廠解決不了的維修問題,特別是國產車,除非設計失當 。(如果是設計失當,連外面也修不好)。 所以 原廠(和泰)只有要不要用心負責的問題,沒有修不好的問題。
2. 為何如此固執?
如果認真讀過大野耐一的書,他那種連問五次「為什麼」,探究NG的精神,不禁令人景仰。我在這件事上的態度,如果跟大野樣的「改善魂」比起來,還差得遠呢。至於台灣豐田的表現如何,不妨留給網友去評斷吧。
3. 剎車異常聲可能是正常的ABS?
為了方便比較,在同樣路段,同樣駕駛人,同樣的iphone 5。
就用TM CL廠提供的代步車(VIOS),車齡兩年兩的月,行駛2萬5千,一樣前碟後鼓 ABS。
Toyota的車子底盤結構較弱,ABS的聲音較大,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可以清楚比較出標準 ABS作動聲 (作用時底盤有噠噠聲)與 上述金屬回彈聲的不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G8ei_h-iyU
4. 車子是TM廠沒有儘到修復責任,為何口口聲聲說和泰的錯?為何還試著保護TM?
這是最關鍵的問題,也是我一開始發文就設定的主軸,需仔細釐清,否則和泰永遠不知改善,背離Toyota way,還自我感覺良好。
我受過完整的科技訓練,可以深刻體會當遇到一個完全不知道方向的問題時,第一步是猜,第二步是切割,這雖然算是正確工程處理之道,但只有在不得已時才能用。
當區域維護廠遇到像我這種特殊的瑕疵車,一開始當然不知道是「特殊瑕疵」,所以前兩次維修,技師猜是間隙片,猜是培林組,這本無可厚非。第三次開始,TM廠了解這不是簡單問題,在沒有經驗與技術支援下,開始使用拆解問題的方式處理,也就切割問題區塊,以交換零件來抓真正的問題點。這算是科學的方法,不能說錯,但卻是消費者最不樂見的處理模式。當時,我很清楚以區域廠的經驗與工程背景,如果要認真解決,必然採取這套措施。
我買的是新車,不是買測試車,為何我的車底零件要被不斷拆換來抓問題?瑕疵不是我造成的,這不但對消費者不公平,也徒然浪費TM廠的人力。所以在第三次維修後,我馬上反應和泰,透過所有管道,請和泰用對的方法來處理,也就是派較有經驗的技師一同會勘,這才是正確處理的方法。和泰要我們再回TM廠,當時我認為和泰會派員診斷,想不到又只是放給TM廠,用那種切割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
第四次沒有修好,我想可能和泰底層的人隱藏問題(大公司難免有人欺上瞞下),所以決定上來發文,讓和泰高層能看到問題點,結果還是差不多。最後還是得逼得顧客翻臉,寄律師函,和泰才開始願意用正確的Toyota way做事。
由此分析,便可以清楚釐清問題的癥結點,如果說TM有錯,錯只在沒有經驗,TM處理方法邏輯並沒有錯。反觀和泰,一個在上位的指導單位呢?一個有經驗,有資源的上級單位,竟然放任區域廠與客戶平白浪費時間與精力,這不就是豐田樣所說的「視而不見」,不是犯了大野樣常說的「浪費」? 所以說和泰是連標準的處理方法都沒做到,沒有辦法執行豐田模式,沒有辦法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總代理這種處事模式(姑且稱為和泰模式)比一間區域維修廠沒把單一瑕疵事件處理好更糟,代表著豐田服務品質的低落。
5. 你發文理性,無法產生網路共鳴。
的確有不少好友,說要力挺發文,讓此篇文章,一兩日內隨便衝上百篇回文,或者找媒體,或者要我寫的聳動一些,引起共鳴。但我希望對事不對人,也不希望因為一件小事傷害太多人,發文的目的僅是希望toyota的相關人士看得到,幫我轉達層峰即可,所以發文必須理性,也不需好友力挺,這樣才能讓和泰以正確的方式處理此案,也唯有用正確的方式,不論和泰,TM,還是消費者才能獲取最大利益。如果過度反擊,讓媒體報導,也許我的問題可以快速解決,但付出的是TM廠或者和泰永久的傷害,這並不是正確的方法,這也是一開始發文嚴正聲明中就考慮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