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億大重車買了一台車會搖晃的車

政府才有能力解決阿,要不要修法而已。
一個產業會發展成這種生態都有原因,建立在消費者只看價格貪小便宜。
劣幣驅逐良幣,習慣用騙的才有生意。
老老實實做的只能倒閉....

就像小施去日本問當地車上,調錶車問題。
人家會反問:為什麼要調表?
DNS_Chung
三聲荏 現在台灣政府官員上至總統下至各縣市首長、立委、議員,大都是為自己利益出發,少數官員站在民生但聲量有限,所以很難鞭策阿。看看詐騙成效就知道了,所以還是本身自個多長知識吧。
俺只是個路過的
勞動部自己都可以發生職場霸凌,員工在辦公室自殺的案子了,二手車市場算什麼東西呀?你有看到勞動部後續有在改進嗎?嘴巴說說而已
依樓主的期望而言,
應該就是汽車業界普遍的原廠認證中古車。
比較貴,但比較有保障。
這種制度可以篩檢出比較有狀況的車,
由原廠判斷是否可修或報廢。

但冷門車原廠不代理進口、或根本台灣沒代理。
水貨商保固則有疑慮,斷料是常有的事。
更何況你要的是重機的二手認證保固,
二手本就很多零組件可能屆於該換、或快壞,
零組件壽命衰減的狀況。
但交車當時無故障,
你使用一個月就故障了,那該算誰的呢?
很多爭議且無利可圖,就沒有人想做這筆生意呢。
也許,
樓主可以自己開一間良心商店試試?
三聲荏
你把透明誤解成要預知未來。而是:已知缺陷要講、重大維修要講、事故要講、異常要講。零件有壽命大家都知道,但「正常耗損」和「已經有問題」是兩回事。買家不要求你算命,只要求別把已知狀況藏起來。這才叫透明。
三聲荏
車商收車時檢查輪胎、漏油、避震、來令片,這些都是壓價的依據,代表他們看得出問題。既然能用來砍價,為何賣給買家時就變成不用講?專業不是只用在降低成本,也應用在告知車況。用資訊差賺差價,才是市場失衡的根源
請問2手重車要怎做認證?
你看四輪 原廠2手車認證都不敢100%說沒有問題
只敢給你一個保固期

像最基本的
有沒有摔過只有賣車的人知道
2手車商有可能不知道

2手車市場
本就是一個要有基本知識在玩的地方
那些車本就多多少少會有些缺陷了

不要把它當落地車 或 2手精品再看

要就存多點錢去買全新的車
三聲荏
二手車不能做到百分百認證,但不代表可以不透明。買家不求完美,只求重大資訊別被藏。二手有缺陷能接受,不能接受的是避重就輕。說「要玩就要懂」只是把責任推給買家。專業不足是市場問題,不是買新車才有解。
三聲荏 wrote:
二手重機市場該徹底檢...(恕刪)


有人強迫你買中古車嗎??

要挑中古車,本身也要有一點基本常識
三聲荏
不用想那麼多 車商收車時看得出輪胎、煞車、避震、漏油等等..來砍價,現在卻跟我說沒辦法掌握車況,這說得過去嗎? 「不管有沒有被騙」??? 被騙久了?
不用想那麼多
三聲荏 沒被騙過,我不買二手車[rock][rock][rock]
看你妳的歷史發文~~~~~~
原來是看看網路資訊就下單........
連親自試騎都沒有
給你一個

所以你把買車當網購有鑑賞期......
三聲荏
我第一台也是通過網路也是億大買的 之前沒問題
看下來 我覺得他們願意處理跟承擔費用很不錯了
之前在其他家買過現況車 發現煞車大踩會空一下
傳給店家已讀不回 雖然處理完沒有很多錢
但感覺就差很多
朋友有跟億大買過蠻多台 是沒有遇到這種情況
(一樣鋼絲框的車)
只能說這件事情處理的還算不錯 車馬費也有考慮到
相信他們之後也會更謹慎檢查車子
算了,這篇沒有意義了。
那間二手車行就對一個客人失誤一次,就被一個外行人嫌到暴,事情就是這樣而已。
兩邊我也都不認識、沒有利害關係,我只是吃飽太閒打一些字而已。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中古車分2種 一種精品 一種原況

精品就是車況正常 或是車輛有詳細檢店過告知車輛問題

我買過行情22 車行開價28 你會為了車況好買嗎?

原況的就是車就在那 我便宜給你 只保證不重大事故

有小問題自己處理 畢竟價錢給你了

行情32 賣28給你 你會買嗎? 大多數人會 差價拿來整理

不懂車就不要買中古車 因為新車都會有問題了

------------------------------------------------
題外話

之前有人來看我的仿賽 東嫌西嫌 一下1檔飆到130 急煞說前叉支撐不足

一下又說離合不順要檢查 一下又說水溫表不正常風扇開之後下降太快

很想跟他說2010年的車 你還要怎樣

精品車況你又不買嫌貴 普通車況又想砍到車行收車價
三聲荏
我在談的是二手市場的結構和文化,你帶著偏見一直在揣測我的動機。就事論事很難嗎?先把「我是什麼人」放一邊,回我「我說的問題」比較有意義
三聲荏
我知道廁所本來會有味道,但這不代表隨地亂拉是合理。有人想掃乾淨,你卻叫大家習慣臭,問題就在這。
我個人都習慣買2手車,2輪4輪都一樣
2輪從黃牌到白牌都買2手車,買2手車沒什麼不好,有些車貶值快就會買

比如騎5年的水貨cb300r/cb350,比全新的drg白牌還便宜,騎5年以上的部分國産黃羊只有買菜白牌125cc價
買來通勤代步放室外淋雨曬太陽車,這種用途車我不會去買全新紅牌仿賽,就買幾萬元車比如這種車齡國産黃羊來騎
這種車齡車多少要花錢修,對我來說引擎沒吃機油吃水,車架沒歪就ok
買2手車有時當然也會買到爛車,我也有遇過,買到撞過的白牌機車,前車主隱瞞車況,還好最後同意退車,我都跟自售買,當然我不排除車商隱瞞假裝自售的,我不會去問
雖這樣但我下一台還是會買2手車,2手車買折舊但要承擔風險我可以接受
三聲荏
你的部分 個人對個人,價格上資訊上你們一開始講好,就沒有什麼問題
我個人的看法是
這種行為的利潤不夠高,市場支撐不起來
除非大多數二手車商都是經常隱瞞重要資訊

不然大多數消費者的購買經驗,如果不支持這樣的費用成本加諸在車價上
自然就不會願意為了所謂的認證掏錢買單

檢查要花錢,搞認證要花錢,認證之後必然要有相應的保固措施更花錢
而這個想法要開誠佈公地提供負面資訊,卻是壓低自己的售價

綜合以上,這樣玩的車行必須要拉高整體的售價才符合商業利益
而且是不論車況好壞都必須拉高車價
這就陷入了消費者是否能認同這一塊花費的困境
多花一兩萬塊買相近車況里程的車,但多了認證跟半年一年的保固
孰優孰劣市場自然會做出抉擇


另外,你的情況我不知道後續處理費用是由車行承擔還是你有所支出
如果是由車行承擔,不就是認證車出保的概念嗎?

就算認證了公開缺陷了,還是可能會有疏失
車行還是要承擔出保,那跟你的情況有甚麼差別??

因此就我個人看法,只要車行願意處裡承擔
我都不覺得是甚麼嚴重的問題
三聲荏
你的意思其實是:透明要成本、會壓低利潤,所以不透明變得合理。但利潤是商家的選擇,不是買家該背的風險。透明不是要做認證或保固,而是最基本的「已知重大缺陷不要藏」。這不是成本問題,是誠信問題。
三聲荏
「願意處理」不等於「前面不透明就沒問題」。就算後續有處理,也不代表買家一開始被避重就輕是合理的。認證是事前揭露、事前確認;你說的處理是事後善後,兩者本質不同。不能用事後補救,去合理化事前不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