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重機市場該徹底檢討:資訊不透明、話術滿天飛,買家不是冤大頭
台灣中古重機市場長期被一句話蓋過去:中古車水很深啦
但真正該問的是——
水為什麼深?水是誰弄深的?為什麼大家最後還覺得這樣很正常?
事實上,問題根本不在車子本身,而在市場文化與業者習慣。
① 避重就輕:不講缺點、只講優點,變成市場默許的招式
很多車商奉行一條不成文原則:
- 外觀漂亮先講
- 優點大聲講
- 缺點模糊帶過
- 異常能不提就不提
- 能拖到交車後讓你自己發現更好
久了之後,大家竟然覺得:
「中古車本來就這樣啊。」
但這種「不講實話」並不是中古車的必然,
是市場被養壞的結果。
② 話術文化發達,用「寄賣」、「風險自負」來降低買家期待
很多業者很擅長用話術塑造一種假象:
- 「寄賣車我們不清楚喔」
- 「中古車風險本來就大」
- 「你不要期待太多啦」
這些話的目的不是誠實,而是:
➡️ 把責任從業者身上切乾淨
➡️ 讓買家自我降低期待
➡️ 讓不透明變成合理、甚至合法的感覺
話術多了,市場就亂了。
市場亂了,久了大家就接受了。
這才叫真正的「水深」。
③ 風險轉嫁:把問題丟給買家,反而變成台灣人的標準觀念
只要出現爭議,最常出現的說法永遠是:
- 「中古車不能要求完美。」
- 「你自己要注意。」
- 「你要更懂才不會被坑。」
這些話其實本質是:
買家自己吸收風險,業者不用面對後果。
更諷刺的是,台灣人被這種文化洗久了,還反過來指責買家:
「你太天真啦,中古車就是水深。」
這句話看似提醒,其實是把責任丟回給被害者。
一邊罵水深,一邊又接受水深。
這就是台灣中古市場最吊詭的地方。
結論:不是中古車一定水深,而是市場把深水當正常
台灣中古重機市場的問題不是:
✘ 車難懂
✘ 技術複雜
✘ 買家太天真
而是:
✔ 業者資訊不透明
✔ 話術太普遍
✔ 風險被習慣性丟給買家
✔ 台灣人被洗到覺得「水深很正常」
最後連提醒語都變成市場的保護傘:
「這市場本來就水深啦。」
但事實是:
只要透明,水就不深。
只要誠實,市場就乾淨。
水深不是必然,是文化造成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