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in0404 wrote:
以曲柄力臂來說是 39T (大盤) / 12T (飛輪) 會比 52T (大盤) / 16T (飛輪) 來的輕鬆!
但騎乘時還要把車的行進慣性&自己習慣的迴轉數考量在內
所以較輕鬆的同齒比不一定適合自己!
如是爬坡時又不同了!
以不才自己的老掉牙42t-28t=1.5的齒比,不才寧願用同1.5現今標盤的39t-26t來爬!..........
以單純曲柄力臂來說(不考慮chain line和銷目問題)
兩樣應該是沒有差的
所謂的齒比除了前面踩踏的RPM轉換成後輪的RPM比率之外
剛好也是後輪推力與曲柄踏力的相對比率(反比)
至於您說的老掉牙不知是否是說跳齒或絡鍊?(或只是舊盤的形容詞?)
機械搭配性確實不一樣,以不特別加速之穩定RPM和踏力而言(齒比一樣推力也一樣),鍊條所受張力前者比較小.
而您說的行進慣性&自己習慣的迴轉數確實才是使用習慣的問題,
包含使用的坡度與曲柄力臂踏力.
單純就齒比與力矩效應探討,兩者無二致.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tzou wrote:
以單純曲柄力臂來說(不考慮chain line和銷目問題)
兩樣應該是沒有差的
所謂的齒比除了前面踩踏的RPM轉換成後輪的RPM比率之外
剛好也是後輪推力與曲柄踏力的相對比率(反比)
至於您說的老掉牙不知是否是說跳齒或絡鍊?(或只是舊盤的形容詞?)
機械搭配性確實不一樣,以不特別加速之穩定RPM和踏力而言(齒比一樣推力也一樣),鍊條所受張力前者比較小.
而您說的行進慣性&自己習慣的迴轉數確實才是使用習慣的問題,
包含使用的坡度與曲柄力臂踏力.
單純就齒比與力矩效應探討,兩者無二致.
這樣解釋真的非常專業!
同樣的齒比,不同的配齒,回轉數一定不樣!
如每日常30-40km以上騎乘的車友是該去了解一下配齒&回轉的相關性,會有助於更輕鬆的騎乘!....
collin chen
collin0404 wrote:
同樣的齒比,不同的配齒,回轉數一定不樣!
以同一台車
同樣齒比
(前提當然是crank和輪徑也一樣)
所以齒比算是"變速箱"
內耗不考慮
Input(Crank)和Output(Wheel)的阻抗理論上來說是一樣的
腳踏的RPM是人在控制的
要提高當然要先把滾動之推力和空氣阻力等克服才有所謂的加速度
只是同樣檔次下的同樣RPM(或者速度)在不同的加速度下,腳的正向踏力是不一樣的,
就像在穩定速度下,只須要提供些微的踏力即可,(當然維持高速還要更多的克服空阻)
而我們一般坡度或加速採用低速檔,就是因為只要些微的力量即可克服滑動摩擦並加速,
當單位時間內的crank位移要增加(也就是迴轉數)
踏力和RPM曲線每個人都有一個trade-off的值,
所以每個人最佳的門檻植是不一樣的
比如有人可以90RPM,但肌力卻只能用到次高速檔
而另一個一樣可以90RPM,但肌力夠強到可用最高速檔,
而兩者顯於外的就是速度的差異.
同樣也可以這樣說,以車友的穩定並最大肌力輸出,同時也可慮到心肺有氧狀態以內,他可以達到某種高速的RPM.
相對而言肌力較差的,RPM會稍低.
在不考慮內耗與空阻狀況,齒比一樣,會有不同感覺,可能跟運動心理學比較有關係.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