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今天有騎車或訓練?(分享您今天的騎乘記錄與訓練心得)

姆,選擇 4x4 interval 算是個人選擇上的折衷(強度,時間,與需要),基本上還是很有氧的,一週兩次也可,我通常安排在 LSD 的前一天,理由是 carb loading。

以心率或功率為主,很看個人選擇,但我認為這些都只是幫助量化「感覺」(how do my legs go today?)的工具,if you can make the best out of it,交叉參照有何不可?

又:前述關於參閱文獻的一手二手三手指的是「原創性」而不一定是「有效性」。很多論文,其實 sample 都只有十來二十個,比起大頭專業教練成百上千個客戶跟十年二十年的資料,是差了很大一截。
====

舉最近一次純粹只有 4x4 的練習做例子:
20 min warm up 包含拉迴轉開腳
4(+3) min *4 目標區約 45-46 km/h, 350 W, 90-95%MHR (4min) 70%MHR (3min)
收工

可以注意到:
1. 區間心率漂移越來越大;
2. 區間平均心率越來越高;
3. 區間心率升降曲線的斜率絕對值越來越小;
4. 區間寬度越來越大;
5. 區間均速越來越低。
造成 3.4.5 的原因是:
a. 要求在一分半至兩分內要能回到 70%MHR,因為心率漂移,區間緩和採用的速率得越來越低;
b. 第三第四間歇區段得比較小心在時間上控制拉上強度的節奏,以免心臟衝太大(平均power也就較低)。

影響心率漂移的因素不少,但是我個人覺得核心溫度(core temperature)與散熱是最大因素,這也是我要求 a. 的原因:降低強度,好讓心臟還在高心跳時多打血讓皮膚散熱。

Trainer 如 Friel 經常強調 cardiac drift 要控制在 5% 以下,可是傷腦筋的是,很少看到有人提什麼樣的訓練方式可以獲得有比較少的漂移的結果。我自己的經驗是:低強度但稍長時間的熱身(zone 2 or lower)比起綜合強度的熱身(拉到zone 3 甚至 4)可減少不少菜單後段的漂移(熱身但維持 core temp不增加),也許這很因人而異,我不知道。

熱身對我來說,一直是重要的關鍵,除上述原因外,對 muscle training 稍有注意的人,應該會知道對肌肉有最大刺激的就是第一個 set,反應也最強。換句話說,上車的熱身應不單只是活動開筋骨而已,而應該包含在訓練菜單內確實的去執行與控制(迴轉施力強度等)。

另外,熱身時身體的反應經常可以幫助預見今天 form 的好壞及明後天感到到訓練的有效度。舉個例子:我這周莫名其妙因為智齒造成左頰淋巴腫大(發炎)而停止訓練,到週四覺得已經一切正常 ,但上了車,同樣的熱身菜單,心跳多了 7 下,而且汗很快就噴出來,我馬上就知道,感覺即使正常,身體其實還是在「發燒」的狀態,而立刻停止練習。這跟工作疲勞或因為前一次訓練的影響或感到腳還在沒力卻跑出或騎出不錯成績是很不一樣的。

====
跑步 LSD@81%MHR,19.6 km, 1h 56 min
March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姆 20(+10)min *2 加控制下的 1(+1) min *5 (我太閒),47.1 km, 1138 kcal

時間管理,找出時間運動:
我常在睡前三小時內運動,媽媽說睡前運動有壞影響不是真的。so.. don't worry, just hit hard!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jobinobi wrote:
Trainer 如 Friel 經常強調 cardiac drift 要控制在 5% 以下,可是傷腦筋的是,很少看到有人提什麼樣的訓練方式可以獲得有比較少的漂移的結果。


我自己的經驗也是跟熱身有很大的關係,假定在訓練台上POWER由 用比較趨緩的方式拉高,並且盡量用轉速去拉,避免太大出力,那麼對於之後(還沒貢鼎前)的漂移就會比較少。

我認為能撐到 4min 的訓練都還算是有氧的,硬要說無氧大概只有之前練過的 1KM 定齒練習(也就是不能變速)在中間會有一段約10來秒左右可能有"稍微"進入無氧域而已。

自行車業餘選手(台灣的)基本上只要練有氧就夠了,練的充足跟扎實才重要。


我這幾週的體會是:

練習要常態化,就是把它變成生活的一部份,像是吃飯一樣,你不會去想著"我今天該來吃個飯",而是每天下意識的穿起車衣、拉起單車、摸摸鑰匙就走出家門。

(練到一個程度會有些許的強迫症我想...)


回到主題:

昨天練習 160KM 爬台三線丘陵地,可能穿太多,60KM之後我就有脫水現象了,在那之後功率再也見不到 300,大概是我過度害怕感冒了吧?


另,上週也練 20(+10)X2 然後 1(+1)X2 就炸開了,不過晚上還是好睡,但如果是去高鐵(週三晚上的繞圈性質,強度頗高),就有可能拉到晚上睡不著,所以我想跟強度應該有一定關係。



www.cycliving.com
昨天 TSS (訓練壓力)破360(我平常練習都大約150以下),練到回程腳一出力都隱約要抽筋,回到家連下樓梯都要扶把手。

趁練完趕緊吃季啊交代的秘方: 豆漿 + 黑木耳,想不到效果很驚人,今天早上只剩下一些酸痛感。

今天晚上做 20(+10)的時候,居然沒有覺得大腿酸痛,不過大概晚上吃太飽,踩起

這個小秘方分享給大家。

趁月初,把三月的訓練紀錄貼一下,三月算是正式開始練車,里程數慢慢的增加中。(2月份到下旬才開始使用705進行紀錄)。


www.cycliving.com
Lanxlot5475 wrote:
(練到一個程度會有些許的強迫症我想...)


姆,runner's high. endurance sportlers are often junkies.

=====
忘了補上睡前運動的文獻:
Effects of vigorous late-night exercise on sleep quality and cardiac autonomic activity. Myllymäki et al. 2010.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下載

通俗一點的
http://www.livestrong.com/article/404197-is-it-bad-to-go-exercise-right-before-you-go-to-sleep/

可以自己試試用心跳表記錄睡眠(可買心電圖用的凝膠,很便宜),效果當然沒有戴手上的 24hr EKG 好。我出現 REM 的時間基本上不因運動有很大變化,但 base heart rate 會因運動而稍高(cardio autonomic activity 受影響),但還是在 30% MHR 左右,個人認為對睡眠是沒啥影響。提這個是想很多人週末才運動,也許是平常時間也少(老婆小孩工作),睡前又不敢動,鼓勵大家免驚。

=====
lanxlot:能分享一下選手們或教練如何指示選手們如何分配間歇「衝」與「休」的時間比例?你們會強調 negative splits 的方法嗎?

=====
2011 ride and run: Jan 680 km/ Feb 461 km / Mar 568 km / Apr 還沒下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jobinobi wrote:
lanxlot:能分享一下選手們或教練如何指示選手們如何分配間歇「衝」與「休」的時間比例?你們會強調 negative splits 的方法嗎?


一般車手沒搞成 Positive Split 就已經很不錯了,談不上強調。

使用Power Meter 的選手比較有這個觀念,即便是在數公里的爬坡練習也會想辦法稍微分段。

不過很有經驗的選手似乎不用強調,他們自己會分,我們車隊的教練擅長爬大山,即使沒有功率計,他自己的配速就會有這種習慣。


衝與休的比例,這個大家各自都在拿捏,業餘車手並沒有專業的教練在教,大家都在自己的訓練紀錄中摸索自己"能怎麼練",說難聽點就是處在很原始的階段,有心的人會想辦法用函授的方式去國外找教練,定期把記錄檔丟去取得建議,不過更多數人是連自己在練什麼都搞不清楚...


台灣的業餘賽事,獎金(或說獎勵)非常之低,低到不會有車手願意為了練車而去換工作或是去調整生活的順位,大家都是下班之餘、陪完家人剩下的時間才去練習。

練的勤的一週可能有四天,練的不勤的就青黃不接了(你沒發現這棟樓似乎都是我們兩個人在唱戲...?)



P.S:目前台灣說的出名字的教練們,別說功率計,光是訓練心率的長期紀錄、監控與管理都很少人做,遑論有多大的 DataBase 可以作為訓練選手的依據。
www.cycliving.com
這陣子的練習遇到了一些問題。

在身體漸漸累積疲勞的情況下,繼續做20(+10)的練習時,到後面總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轉速會漸漸下滑,我個人的情況是會因此而利用重檔維持功率,然內心隱約覺得不妥。

下滑的轉速會傷腿,然而若想要維持功率及轉速,勢必就要傷心(心跳會往上)。


這下就有趣了,當訓練做到後半段,該傷腿還是傷心呢?
www.cycliving.com
很少看到這麼有科學根據的發言,很感謝姆
有時間會把您Po的科學文獻看完的
昨天才拿到PT,之後會慢慢分享自己的心得。
今天出門只得到一個結果,功率真的會因為地型的起伏,而產生很大的變化
這樣看來,功率好像不是那麼的科學與客觀
裡面有好東西喔,快來看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107104083737 http://goods.ru
哈哈!
看來我還太不專業了
不過我每天都騎車上下學
來回加起來大約20km
希望這樣可以訓練到...
Lanxlot5475 wrote:
即使沒有功率計,他自己的配速就會有這種習慣。

姆, 這跟有無 power meter 沒太大關係。negative splits 是最簡單的方式。簡單,通常都很有效。

Lanxlot5475 wrote:
衝與休的比例,這個大家各自都在拿捏

我不是個參加比賽的人,心態上算是典型的「公路觀光團」或 Brevet'ler,只是我不太下車吃小吃,這裡也沒有小七。「衝」與「休」我也一直很琢磨,不過我對這些及肌肉刺激該有多長時間有一些想法,晚點有時間再分享討論一下。

Lanxlot5475 wrote:
練的勤的一週可能有四天,練的不勤的就青黃不接了(你沒發現這棟樓似乎都是我們兩個人在唱戲...?)

可能我們「自我感覺良好」( ̄□ ̄|||)a。
我是不太介意這事啦,能因此多拉一些人運動,是開版的目的,變成有這麼多討論,倒是我始料未及。練幾天無所謂,有動比沒動好。

Lanxlot5475 wrote:
這下就有趣了,當訓練做到後半段,該傷腿還是傷心呢?

這件事的確很有趣,我自己最長效的區間是 80 high - 90 low rpm,但是LSD外的訓練很少在這範圍。不過,也許我們該先問:在路上,爆腿易還是爆心易?腿恢復快還是心恢復快?

chumanshow wrote:
很少看到這麼有科學根據的發言,很感謝姆

不客氣!科學文獻只能是個出發點,還是要自己多試試,不然也只是照本宣科,跟看一般訓練書籍沒兩樣。

chumanshow wrote:
今天出門只得到一個結果,功率真的會因為地型的起伏,而產生很大的變化

期待你的分享!
哲學一點的思考是:功率計是路上看的?還是回家下載看的?

古典石頭 wrote:
來回加起來大約20km

great share!

=====
LSD 獨行探路找好山,探到大白鯊:路線有一段設到之字型登山車林道,公路車 10 km 爬得我跟毛毛蟲一樣,還得跟登山客打招呼 @_@
143.4 km,爬升 1251m(ClimbByBike-Index 154.97),max 87% MHR, avg 70% MHR,2919 kcal。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