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愛上騎車的這幾年,
從一開始的器材控,
到突然發覺腿力才是王道,
開始進行自主訓練。
經過一年又一年認真努力地揮汗鍛鍊,
武嶺從一開始的被關門騎不完,
到能4小時半騎完,然後四小時,然後到現在的三小時半多可以完成。
200km從前認為是十分具挑戰性的艱鉅任務,到現在變成雖不能說輕鬆,但也沒什麼的距離。
我想我確確實實的有十分的長進了。
但,
最近卻覺得十分的迷惘,
到底這樣騎車訓練的目的是啥?
武嶺,騎進四小時內了,好厲害,但,又怎樣? 再咬牙鍛鍊一番,應可進三小時半,然後呢?又如何?
從台北騎到高雄,完成了。然後又從這個燈塔騎到另一個燈塔。好厲害,確實也不簡單。
但是,完成了後,然後呢?那又怎樣?
體力變好?在單車椅墊上的體力確實變很好,但在平常放假又沒騎車的日子,反而覺得異常疲憊,只想躺去床上。
健康變好? 確實體重有明顯下降,身體外型也變精實了(到目前為止最大的收穫^^)。
但似乎反而比以前更容易感冒,尤其是在每次訓練虛脫之後?
(我想我是有些過度訓練了)
心中明白,
我的工作和單車完全無關的。
而自身從小就是飼料雞,加上歲月不饒人,就算現在再怎麼辛勤努力,別說是站凸台,要擠進菁英組的前半根本是天方夜譚。更精確地說,只要能看到菁英組後段班的車尾燈就很了不起了。
那,這樣訓練到底在追求什麼呢?
最近看到訓練台,
開始有種懶得爬上去的感覺...........
各位有在進行訓練的前輩和同好,
說說你自己為啥要如此辛勤的鍛鍊吧……
(除了以此為職業以外)
站在高點後...然後呢??
范老師在連續兩年拿到KOM冠軍後在fb寫上的一句話
重新沉澱自己.找回喜歡騎車的原動力.再出發
以我為例.之前是個從最高小七騎到武嶺要花4小時15分的胖子
經過兩年的訓練.去年進步到4小時半完成(中心碑開始)
今年則設定在4小時內
練車是辛苦的.飲食控制.菜單搭配...這些都是磨掉單車熱忱的殺手
所以偶而練車之餘.我也會回歸單車最初的樂趣
漫遊欣賞.吃吃喝喝...不然一直追逐著數據上的增減
人不是機器...久了也會疲乏的
共勉之!!
最後也提供版大也可發落一些高手的網誌..有些心境上的描述其實也是值得讓我們學習的部分哦
PS:不用侷限在單車.路跑三鐵都有不錯的例子
從没有單車熱在下就開始騎車了
也糾集了一大票車友,組了車隊,見証了小摺發威,單車狂熱
有來的有去的,不就是這樣,更從以前的全副武裝公路車騎士
漸漸輪胎愈加愈寬從22c.23c加到25c.28c又從公路車化身登山車
26x1.75,26x1.9,26x2.1/顆粒也愈加愈粗
說這些只是想表達單純追求速度真的會讓人身體舆心靈都疲乏
說真的我們都不是靠獎金吃飯的職業車手,可以適當的偷懶或尋求別項休閒平衡一下
很佩服可以騎很快,騎很遠,或是胆子很大技術很好的勇咖
但是也很慶幸自己仍保有持續騎車玩車的好心情
總之,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本末倒置了,共勉之
一團一團 wrote:
回想愛上騎車的這幾年...(恕刪)
哇係小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