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是傳統豪華車廠,但BMW對於邁入電氣化這件事上顯得相當積極,繼早期的i3、i8等產品後,他們又在2020年底推出了「iX」,iX的誕生對於而言是件大事,因為它是BMW旗下久違的純電產品,也是款純電「旗艦休旅」,這意味著它不僅加入了旗下所有最新科技,也融入了他們自傲的豪華元素。在這個電動車大爆發的時代,他們藉由iX大聲告訴全世界,電動車可不是只有環保、節能等優點,也能充分融入他們自傲的豪華與性能元素,讓那些由傳統油車跳入電動車領域的豪車車主們難以挑剔!

iX誕生後,BMW總代理汎德汽車在2021年五月便搶先在國內展開預售,規劃「xDrive40旗艦版」、「xDrive50旗艦版」兩款車型,年底上市時的價格則分別開出320萬元及390萬元,去年8月則又追加了來自於BMW M GmbH、性能強悍的「M60」版本。
BMW iX車系編成與價格表
車型 | xDrive40 | xDrive50 | M60 |
價格 | 336萬元 | 436萬元 | 638萬元 |
而在xDrive40與xDrive50開始預售到正式發表為止,短短幾個月中iX車系已經接單累積突破600張,對於要價三百多萬元的電動車來說這是相當傲人的成績,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便是雖然高階的xDrive50候車期久上不少,但仍有七成的車主選擇入主,也就是說在兩者配備差不多的狀況下,大部分車主仍希望能有更出色的動力表現續航里程吧。

至於今日試駕的,則是今年初推出的正新年式iX xDrive50,最大差異便是配備與售價均經過調整,去年首批車型強制加價12萬元選配的整合式主動轉向系統、前後軸自動水平氣壓式懸吊系統等予以取消(也不能選配),並增加Bowers & Wilkins沉浸式4D頂級音響系統與副駕駛座腰靠/按摩功能,至於價格則從去年底上市時的390萬元一舉攀至436萬元,這應該會讓買到首批iX xDrive50的車主們有種「賺到了」的感覺吧。

iX的諸多設計,均是擷取2018年所發表的「Vision iNEXT」概念車而來,對照其誕生時的其他BMW車款,iX的造型可說是「驚世駭俗」,不過隨著愈來愈多新世代車款融入這樣的設計後倒也愈看愈習慣。而導入國內的iX全車系均標配運動化空力套件,前後保桿造型與一般版本略有不同,車頭兩側也加入帶菱形格紋的黑色飾板妝點使其擁有更Sporty的外觀。

其他包括銅色外觀套件、黑色高光澤窗框等也均為全車系標配,銅色外觀套件則包含水箱護罩、窗框下緣飾條、車門把手、車尾的車名飾徽等處;不過與其說是銅色,看實際看上去比較類似淡淡的金色,比以往許多M Sport車型採用的鈰灰色更高調了些。

身為純電旗艦休旅,iX擁有4953mm車長,軸距則達到3000mm,與同為旗艦休旅、方正魁梧的X7相較側面線條看來流線不少。

這超大的封閉式水箱護罩應該是車頭最大膽的設計了吧,只是現在已經不用負擔撞風功能,而是將攝影鏡頭、雷達等系統整合其中,此外表面還塗上一層神奇的自體修復塗層,若是不小心些微刮傷,可於常溫24小時內或高溫五分鐘下自行復原;而車頭的BMW Logo也有玄機,打開後裡頭是雨刷水添加口。

細長的頭燈組及內部LED日行燈造型也讓iX與以往的BMW看來很不一樣,後來小改款X7也沿用了這樣的設計。當然,若對於照明有更高需求的車主也可選用僅標配於iX M60的「光型變化智慧雷射頭燈」(13.5萬元)。

呼應頭燈設計,尾燈也採用內部則搭配L型燈條的細長LED尾燈,雖然面積縮減,但實際觀看依舊擁有出色的辨識效果。

雖然擁有創新外觀,但iX也沒忘記在C柱小窗處加入經典的Hofmeister Kink倒勾線條,後方則以刻上「iX」字樣的黑色飾板連接;此外包括無窗框車門、嵌入式隱藏車門把手等設計,也均讓iX展現更俐落的外觀。

龐大身型加上傲人動力,iX xDrive50一舉用上尺碼為22吋的鋁圈,設計上還融入了空氣力學考量,配胎規格則是275/40R22,裡頭則配上了採藍色塗裝的運動化煞車套件。

有別於BMW車型每款看來都差不多的家族化內裝鋪陳,iX可說打掉重練採用煥然一新的設計,而且很明顯地BMW是以簡潔俐落的居家風格為目標規劃,將以往的複雜線條予以簡化並大幅減少實體按鍵的數量,營造出濃郁的科技感,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輛電動車!當然,iX畢竟是旗艦SUV,在簡潔設計之餘,也運用大量由橄欖葉鞣製而成的天然真皮內裝打造,並搭配霧面銅色內裝飾條使車艙依舊散發出色質感。

副駕駛座前方印上了橄欖葉的標誌,象徵iX融入了品牌的永續發展與環境友善等理念。
- 方向盤-1
- 方向盤-2
- 方向盤-3
這造型不圓又不方的六角形方向盤初次看到可能會覺得有些奇怪,但更奇怪的是握著它開上路一段時間後其實並不會有太多違和感,而且你會發現切平的上下緣可帶來更佳視野及腿部空間。兩側的多功能按鍵組排列與操作方式看得出來也經過精簡,左側部分專職負責駕駛輔助功能,右側按鍵組則可操作音訊、電話與儀錶切換機能。

懸浮式曲面螢幕是BMW近年來主打的科技配備之一,眼前的虛擬數位儀錶為常見的12.3吋,至於中控觸控螢幕則放大至14.9吋提供更佳辨識性。
- 儀錶版面-1
- 儀錶版面-2
- 儀錶版面-3
相較舊系統,iDrive 8.0除了介面更清晰華麗之外,於高階車型上也提供了更佳的配置彈性,儀錶最右下方的「內容」、「版面」、「抬頭顯示」等選項,便是讓你可透過方向盤上的滾輪便隨時切換並自定義儀錶顯示、儀錶版面配置、抬頭顯示器內容;上圖即是不同的儀錶版面。
- 儀錶內容-1
- 儀錶內容-2
- 儀錶內容-3
- 儀錶內容-4
- 儀錶內容-5
- 儀錶內容-6
- 儀錶內容-7
- 儀錶內容-8
- 儀錶內容-9
儀錶中央重點區域也可依照駕駛需求放上相當豐富的資訊,包括車速、耗能、行駛里程、輔助駕駛、地圖、路徑預覽、G值、媒體/收音機、AR輔助畫面等。
- AR-1
- AR-2
AR輔助技術能以實景畫面結合AR虛擬實境更加清楚地呈現各種行車資訊,舉例來說,使用導航系統時,在儀錶或螢幕上的實景畫面中會加入轉彎箭頭,即可讓駕駛者在複雜路口更輕鬆地判斷行車方向而不會轉錯路;另外在啟用主動車距定速系統時也可更清楚地標示前方車輛與路旁標線。
- 車速限制器
- 車距控制
- 輔助駕駛模式
主動安全部分,iX除了標配主動車道維持輔助、主動車距定速控制系統、變換車道輔助、盲點偵測警示、車道偏離警示、主動防撞輔助與行人偵測等常見到的主動安全配備,更擁有變換車道輔助、壅塞交通輔助系統、車側防撞輔助、路口車流防撞輔助、閃避轉向輔助等機能,可說是全車長滿眼睛提供全車四面八方的主動防護。而因應不同路況,透過方向盤左側的的「Mode」按鍵即可讓你選擇要單獨使用車速限制器、車距控制系統,或是直接啟用輔助駕駛模式達成Level 2等級的半自動駕駛輔助。
- 桌面-1
- 桌面-2
- 桌面-3
- 桌面-4
不得不說,這解析度達200ppi的14.9吋螢幕確實帶來十分出色的辨識性,尤其是使用Apple CarPlay與導航系統時「滿版」的畫面看來就是爽度十足。而搭配的iDrive 8.0介面配置也相當彈性,讓車主能自由選擇各種常用的功能排列成螢幕首頁。
- 選單-1
- 選單-2
車輛的所有設定均可透過螢幕完成,從這超多功能圖示便可知道其搭載功能的多樣化,也可直接點選左側的「資訊娛樂應用程式」與「車輛應用程式」分類去找你要的功能;當然,若不是時常使用,面對這一字排開的icon想找到你要的應用程式還是得花點時間。

「My Modes駕駛模式」是當初與iDrive 8.0一同推出的新功能,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套功能更強大、更彈性的的行車模式調整,擁有個人專屬、運動、節能、悅動、放鬆等模式可選,包括驅動、轉向、駕駛輔助、動態牽引控制、椅背等部分的作動均可自定義;此外切換模式時也可同時改變座艙主題,以不同的螢幕樣式、顏色、環景照明來營造更符合該模式的氛圍。
- HUD-1
- HUD-2
- HUD-3
- HUD-4
抬頭顯示器也是最新介面,以大面積及多樣化色彩與帶來出色的辨識效果,並同樣可透過儀儀錶與方向盤按鍵切換多種版面及資訊呈現。
- 環景
- 儀錶顯示
對於車長近五米的iX來說,標配的360度環景輔助攝影、自動停車/倒車輔助系統等都是相當實用的配備,而且環景畫面呈現的方式讓駕駛者能輕易地判讀周遭障礙物的方位與距離。
- 駕駛設定-1
- 駕駛設定-2
- 駕駛設定-3
「駕駛設定」頁面中除了可調整輔助系統的作動與充電相關設定外,也讓車主能依照路況或車主習慣自由設定動能回收的強度,另外那個「動能音效」則是出自鼎鼎大名的配樂大師Hans Zimmer,加速時的轟鳴聲浪雖然帶有濃濃的感科幻,但多少還是能讓你感受到些許性能味。

新年式iX xDrive將最大輸出655瓦的Bowers & Wilkins沉浸式4D頂級音響系統列為標配,並搭配了全車高達30支的音響揚聲器,提供全車乘客更出色的音質享受,前門板的喇叭蓋內還藏有散發淡淡色彩的氛圍燈。此外中控鎖下方那個按鍵即是iX採用的電磁閥車門開關,讓你能優雅輕鬆地一鍵開啟車門,不過為了保險起見,門板扶手下方也設計有以傳統方式開啟的隱藏式門把。

iX大量採用質輕堅固的Carbon Cage碳纖維複合材質打造車體,也大方地於門框等部位秀給你看。

少了傳動軸騰出底板中央的空間後,iX與許多電動車一樣採用雙層式中央鞍座,不僅大幅增加前座乘客的腳部活動空間,鞍座下層也多了一個大容量置物空間。

身為旗純電艦級休旅,中央鞍座上當然配置了頂級水晶內裝套件,搭配質感溫潤的天然木紋飾板,還巧妙地將帶有回饋感的觸控按鍵融合其中,整體質感依舊出色;排檔機構也是陸續運用於旗下車款的按鍵式排檔座,造型俐落美觀並可節省空間是最大優點。而比較有趣的是,在不少車型皆陸續取消手寫觸控旋鈕的狀況下iX則依舊予以保留,只是有了觸控螢幕與智慧語音助理2.0等配備後,其實用到的機會並不多。

鞍座最前方有個小孔,拿來放置手機或鑰匙剛剛好,或許你會好奇鑰匙放得那麼剛好要怎麼拿出來?其實下方為鏤空設計,從洞口稍微向上推一下即可。

鞍座下層主要作為置物使用,除了配置雙置杯架外還有一個搭配手機無線充電座的大置物盤,另提供兩個Type-C USB與一個12V電源插孔。

厚實又長的中央扶手不僅「擱手」舒適,內部也有又深又方正的置物空間,後方另搭配固定式置物拖盤可收納些零碎小物。

座椅採用特別一體式設計,也就是頭枕為固定式不可調,不過恰倒好處的彎曲的角度倒也能提供不錯的頭部支撐;而宛若你家中的沙發一樣,天然橄欖葉皮革甚至整個包覆至座椅底部,至於乘坐感受也真的就像沙發一樣,泡棉紮實、支撐性佳,表面觸感更是柔軟;除了舒適乘坐感,雙前座也均具備電調、記憶、電動腰靠,還搭載了共三組按摩機能,比較可惜的是通風/加熱機能仍須選配(分別加價6.1/2.7萬元)。

皮革整個包覆至座椅底部後,座椅調整開關則移至車門上緣並同樣採用頂級水晶套件構築,這晶瑩剔透的模樣看了真是令人心曠神怡!

椅背後方也配置了Type-C USB插座可供後座乘客使用,另外下方有個滑蓋機構,打開後可用以安裝如平板電腦架、衣架、小餐桌等原廠配件。
- 後座-1
- 後座-2
- 後座-3
3,000mm的軸距設定充分反應至車室空間,身高177的乘客置身於後座約可擁有近三個拳頭的膝部空間,但較可惜的是椅背無法調整。此外電池組平鋪於底板後則營造出平整的果嶺式底板,加上後座空調出風口下方也採鏤空設計,不管乘坐於後座哪一個位置都可擁有充裕的腳部空間,這當然也是電動車的優勢之一。

五人座狀態下iX擁有500公升的後廂容積,以其尺碼來看不算大,但原因應該是BMW想盡量增加車室乘坐空間所致,而後廂開口寬闊方正加上平整的內部設計則十分便於置入大型物品。若有載物需求,還可透過4/2/4分離後座椅背的傾倒讓空間擴充至1750公升。

後廂側邊另附上警示燈,於尾廂門開啟後會點亮提醒後方來車注意;另外此處也可看到
Carbon Cage的特殊六角形碳纖維複合材質紋路。

正如前述,國內一開始導入iX時共有xDrive 40與xDrive50兩種選擇,在兩者配備差異不大但價格卻差了百萬元的狀況下,仍有七成的車主選擇xDrive50,看上的無疑就是其更大的動力輸出與續航里程。確實,相較xDrive 40的326hp/64.2kgm最大輸出,xDrive50的523hp/78kgm數據可不僅是一點點的差距,這讓iX xDrive50可於4.6秒完成0~100km/h加速,要知道iX可是輛空重便達突破2.5噸重的大傢伙,能有如此表現著實嚇人。而在鋰電池容量也由76.6kWh加大至111.5kWh後,也讓iX xDrive50的續航里程一舉來到630公里之譜(WLTP),知道你的車有如此能耐後,相信也可將車主們的里程焦慮降到最低!

以前有句俗話說「多一分馬力就多一分魅力」,這句話套在電動車上也依然適用。身擁如此深厚內力,iX xDrive50面對一般日常行駛狀況當然是小菜一碟,不管是起步、超車、爬坡都是一派輕鬆,而且只要你順暢地掌控電門,車輛即能擁有柔順平穩的加速過程,讓乘客可在隔音出色的舒適座艙內享受iX的豪華休旅風範。當然,剛剛講的是iX xDrive50溫柔的一面,因為在前後軸同步式電動馬達的奮力推送下,全力衝刺時的iX xDrive50十分嚇人,這是一種與其他500hp等級汽油車截然不同的體驗,因為動力湧現的速度與爆發力實在是快上不少,別說是車上的乘客,搞不好連不熟悉的駕駛者自己都會被這突如其來的暴衝而嚇一跳。

好吧,新年式車型少了前後軸自動水平氣壓式懸吊確實是有點可惜,但畢竟這是一款舒適訴求的旗艦休旅而非跑旅,即使用上了22吋、扁平比為40的配胎,iX xDrive50依舊能輕鬆化解來自路面的震動與衝擊,帶給全車乘客一派舒適的乘坐感受;而在保有優異舒適性之餘,面對彎道也能以穩定支撐性讓車身展現沈穩動態,不太會出現高車身休旅常見的晃動感,以其身型與噸位來說,轉向手感與反應也有水準之上的表現,至於少了整合式主動轉向系統則是令人有感之處,面對急彎可清楚感受到其長軸距對於轉向流暢度所帶來的影響。

跳脫了傳統燃油車的造車思維後,iX由裡到外都展現出不少嶄新創意,它就像功能眾多、科技感十足的3C產品,若你是科技迷的話會應會對這樣的氛圍愛不釋手;但重點是,其實它的骨子裡也不僅是個簡單的3C科技產品,而是充分融入了BMW向來自傲的豪華元素,再結合舒適感、尊榮感,還有令人欣喜的充沛動力、出色續航里程等特點,可以想見為何有許多人能放下對內燃引擎的熱愛轉而投奔它的懷抱吧!
▍BMW iX xDrive50 旗艦版規格諸元表
動力型式:前後軸同步式雙電動馬達最大馬力:523hp
最大扭力:78kgm
電池型式:鋰離子電池
電池容量:111.5kWh
最大續航里程:630公里(WLTP)
驅動方式:四輪驅動
煞車結構:四輪碟煞
前懸吊結構:雙A臂
後懸吊結構:多連桿
輪胎規格:275/40R22
車身尺寸:4953mm x 1967mm x 1696mm
軸距:3000mm
車重:2510kg
國內售價:43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