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9 友達 20元可以追嗎 !?

復旦大學研究:大陸若放棄清零 病毒海嘯將奪160萬人命
2022-05-11 10:37 經濟日報 / 編譯
黃淑玲
/綜合外電



世衛組織(WHO)罕見呼籲中國大陸重新思考新冠防疫「清零」政策之際,上海復旦大學發表的研究顯示,如果放棄「清零」,放任傳染力極強的Omicron變異株散播,中國大陸將面臨新冠感染「海嘯」,可能導致160萬人死亡。

彭博資訊今(11)日報導,這份復旦大學研究人員經同儕評閱的研究報告,刊載於《自然》期刊上。研究發現,中國大陸3月間的疫苗接種方案所產生的免疫水準,不足以避免Omicron這波大流行。年長者的疫苗接種率低,而且全國所仰賴的國產疫苗不夠有效,若放任病毒擴散將會壓垮加護病房量能。

該研究指出,沒有實施大規模篩檢和嚴格封控的話,Omicron的主要爆發期會在5月和7月之間,將可能有1.122億個有症狀確診案例,510萬人需要入院治療,160萬人死亡。

彭博報導,上海昨天(10日)新增1,487例新冠確診,較周一的3,014例減少,而且沒有任何病例是出現在隔離之外。當局表示,必須觀察連續三天沒有社區傳播之後,再開始放寬管制。上海人已經被限制待在家中超過一個月。北京新增新冠確診則是昨天有37例,周一74例。

復旦大學這份研究呼應先前北京大學的疫情推估模型,支持政府的清零政策。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10日呼籲中國大陸重新思考「清零」政策。譚德塞說,基於Omicron的傳播力,零容忍的策略已經沒有道理,「難以持續」,而且損害到中國大陸的經濟。
............
不共存 沒完沒了 損害到經濟

落底後 恢復消費 也許有機會
happy gilmore
小米絕對不是抄襲[讚]⋯是整組Motorola天津設計人員投靠,現成的作品潤飾[^++^]
i2s
我只能說: 越描越黑啦! [偷笑][偷笑][偷笑]
😊😭
外資大摩 和 美林分析師一直喊賣 友達, 他們倆個明明知道 主動型外資手上早就沒有友達持股了,是要怎麼賣?? 只能借劵來賣,結果,只有少數幾個外資,聽大摩和美林分析師的話, 真的去借出來賣. 多數外資趕緊買回還劵.

友達外資持股最低就是 215萬張附近, 外資連11日買超後, 現在持股約大約220萬附近,沒什麼增加, 買超都拿去還劵 給本土法人和散戶.
johanneschuang
這不是很簡單嗎?他們是叫散戶趕快賣,外資借券才能回補
johanneschuang
分析師又沒叫自己公司賣股票
友達的Q1 財報, 安侯建業早在 4/25就完成簽核, 公司今天 5/12 才上傳到證交所網站.

1. 採用 權益法之投資 ( 包含 佳世達,富采,凌華,達興材,瑞鼎....) 市值 245億.

2. 還有 1737 億固定資產需要 折舊.

3. 銀行債務仍有 586億, Q1 還掉 166億舊債,但又舉借了 201億新債

4. 友達拿了245 億投資一大堆公司, 結果 業外,依權益法認列 關聯企業 3.8億利益,主要來自瑞鼎的 2.5億貢獻.

5. 今年可使用的所得稅虧損扣抵很少, 所以今年Q1 賺的比去年少, 但提列的所得稅比去年Q1 多一些.

6. Q1 太陽能相關業務營收37億, 比去年同期25億多.今年Q1 淨利1.4億.

7. Q1 車用面板收入70億+ 商用面板收入117億, 已經超越 TV 面板的收入 140億. 去年同期TV有 226億,今年大減86億.
AUO車用和 商用面板營收持續 快速成長.

8. TV報價大跌,但三星對友達Q1 採購金額反而去去年高, 達 83億. 83/140 = 59%, AUO TV產線,對三星訂單的依賴度過高.

AUO另外有兩大NB客戶,今年採購金額大增. 已經取代 三星的地位.

9. 友達光電公司於今年三月二十八日董事會決議以現金方式配發去年度員工酬勞63.4億元 及 8位董事獎金 2.1億元( 獨董會領比較少)

彭董領走了幾千萬董監酬勞, 應該要請我們這些 水深火熱的小股東吃牛排.

10.
友達光電公司去年度與供應商簽訂長期購料合約,友達光電公司需依雙方約定價格及數量向供應商購入IC晶片。
今年合併公司已簽約或訂購尚未支付之重大建造工程、廠房及設備款約為413億元

友達今年準備買入400億新設備 大幅擴產.
IC 報價正要開始大跌,但AUO 去年已經和聯詠等IC業者簽下長約.,

11. 新加坡LTPS 4.5代廠 本期只有賺2千多萬台幣.
昆山 LTPS 6代廠廠 本期賺 15億台幣, 比去年好些.

Q1 只賺53億,光靠昆山廠就賺了 15億.

12. 存貨跌價損失 4.7億, 算在 營業成本裡.
pqaf
各位可下載AUO 財報,慢慢挖寶,裡面還有很多內容或精華,我看不懂...
阿龍fcc
謝謝P大跟F大的解說


1. 佔產能45% 的TV 面板收入大幅減少 38%,AUO可能類似LGD的做法,把 TV產能逐步轉往 高毛利的商顯

2. 佔產能約17%的 NB 面板收入大幅增加17%

3. 高毛利的商顯 只佔產能10%, 收入大幅成長,快追上 產能佔比20%的 MNT (PC 螢幕)

4. 加值化的車顯 產能也很小, 但收入持續成長.

5. 友達持續往 高值化的 商顯 和 車顯 市場擴大, 漸漸淡出 TV 市場,甚至 MNT 市場 受到 TCL 和 HKC 低價進逼, AUO 的 MNT 收入也有下降

6. 丙客戶 可能是長期的最大客戶 三星..
但 AUO 在NB勢如破竹,今年終於成功培養出 甲客戶和 乙客戶, 降低三星的依賴度.

7 . 其他非面板業務, 太陽能等收入 逐年大幅成長,但 目前毛利率似乎很低.

8. 友達今年花了400億買新設備,主要花在 昆山廠購買 LTPS 新設備給 NB ,車載,商顯和 uLED TV使用,設備四月已裝機..
另外,友達后里正在擴建 IT+商顯 IPS 新線, 但聽說 Q3設備裝機時間有點延誤...

待 昆山廠 和 后里廠 Q3新機投產後, AUO 年底在高階 NB, 商顯, 車載的收入又會更高. 逐步擺脫同業的低價競爭.
TCL是由三星扶植和投資,以華制華的棋子,TCL和三星本身有TV品牌,需要對外採購面板, 且TCL仍想以擠壓式競爭,逼退二線的 HKC,SIO,彩虹等TV面板業者,

去年8月受到塞港影響出貨,TV整機運費飆漲,TV面板報價大跌,這對擁有品牌的三星和TCL採購有利,不過TV報價已經失控跌過頭了,TCL本身華星光電面板廠已是虧損,TCL踩煞車,把最新的11代新廠二期擴產進度暫緩.

目前就IT業務比重較高的 BOE,AUO,INX仍是賺錢. BOE Q1靠著作帳,仍大賺200億新台幣;AUO Q1 賺52億台幣,營業現金流入137億台幣;INX Q1 賺19億台幣.

因為烏俄戰爭+大陸封控+擠壓式競爭,TCL,HKC,SIO,彩虹 的TV業務已經虧到不行,只剩一息尚存.

IT面板報價過去一直都是在成本之上,TV報價受到TCL的破壞,失控跌破現金成本, 友達的TV業務收入明顯緊縮,MNT收入也略減,但 NB+Car+商顯 收入卻是明顯成長.

外資對友達已經連續11天買超,回補還劵,就剩散戶融資和投信還持續在賣.
就等TCL,HKC,SIO,彩虹在 Q2 吸完最後一口氣
pqaf
NB Q2 出貨面積確定是衰退10%以上 , MNT,商顯和車用好像有機會是逆勢成長, 不然友達法說會財測預估,Q2 出貨面積只下降1~3%就誤導了投資人.
阿陀陀
P大好好笑,讓TCL... 吸完最後一口氣,哈哈哈哈哈
友達投資人多年來苦戰借卷禿鷹,終於迎來第一次強迫回補,有看到借券歸零的一天,而且彭董宣示之後不排除再減資,之後的借卷態勢必然不同於往日,對此,不曉得大家有沒有什麼看法。
JEN2017
配合利空消息製造恐慌,騙白癡散戶賣股,就可以低檔補貨而不拉高股價
ke989
減資除權拉高股價,又可以重新開始大量借券賣出殺價,只要產業繼續內捲,怎會沒有禿鷹呢?再減資又再拉高股價再借再殺,這劇本怎麼樣。
我為何從戰將變叛將?

叛將告白:我沒虧欠奇美電。那一天,台灣電視面板第一戰將,帶著200人集體跳槽對岸……3年前他是奇美電中國第一戰將,一場高層人士變動, 他被迫離開老東家,到中國建面板廠, 創紀錄的挖角 ...

那一天,台灣電視面板第一戰將,帶著200人集體跳槽對岸……文‧曾如瑩

十年後,中學課本會不會記錄著這樣一段故事:「90138030」,是台灣面板的稅碼。

曾經,這個代號幫台灣創造了上兆元營收,是「兩兆雙星產業」之一;
曾經,這個代號幫台灣賺入大把外匯,吃下中國一半電視面板市場;
曾經,台灣面板廠有機會進軍中國,打造中國第一條高世代面板廠;
曾經,台灣有機會與中國品牌業者聯手抗韓,成為全球第一大面板出口國。

然而,二○○九年十一月,一場兩百人的歷史性挖角,改變了一切。

中國在面板業景氣下滑之際,挖角台灣兩百條好漢。
十七.五個月內,他們以全球最快速度,建立了一座兩岸產量最多的高世代面板廠。這是中國第一個結合資金、技術、品牌,通吃上下游產業鏈的面板廠。從此,台灣面板廠失去先機,人才、技術陸續往中國移動,競爭力迅速流失,只留下四千億元負債……。

當中共新一代領導人習近平就任的那一天,人民大會堂兩旁的松下(Panasonic)螢幕將被撤下,換上的,是全球第一片一百一十吋液晶螢幕。打造出這片全球最大液晶面板的,不是韓國的三星(Samsung)、樂金(LG),也不是台灣的面板雙虎奇美電、友達,而是兩年半前才成立的,中國面板廠華星光電(以下簡稱華星)。

謀變。
中國計畫三年後,面板自給率八成
華星背後,則是兩百位台灣人才,渡海幫中國實現面板技術自主的故事。
面板,被中國列為戰略物資。因這裡是全球面板最大市場,每年的液晶電視需求占全球四分之一;這裡也是全球最大的電視製造工廠,每年生產全球一半的電視。在中國「十二五規畫」中,二○一五年面板必須達到八成本土採購。巴克萊資本證券估計,這比率去年僅五%,明年將上升至二○%到三○%,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稱霸全球面板業,中國勢在必行,市場、資金,都是它的既有優勢,決心,更不是問題。華星,則是中國發展面板技術的樣板:它的最大股東,是中國第三大電視品牌TCL,持股五五%;其次是深圳市政府的三0%,韓國三星也持股一五%。這,是中國第一次成功複製三星模式,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的面板廠:上有政府資金奧援、自主面板技術,下有品牌廠的出海口。而幫中國實現這個計畫的,正是飄洋渡海的兩百位台灣面板好漢。

此事對台灣的意義為何?
首當其衝的,就是目前在中國坐擁半壁江山的台灣面板雙虎,面臨中國全力衝刺的面板廠,如京東方、中電熊貓、三星和樂金等,台灣雙虎在對岸五成的市占率岌岌可危。其次,華星是地方政府發出中國八.五代廠最後一張門票,之後中國將嚴審面板執照,權力由地方收回中央,台商登陸不易。若台灣面板競爭力因此下滑,將牽動五萬多就業人口的產業鏈,而建立十多年的零組件供應聚落,恐將加速外移。這裡,是深圳高新園區,華星第一次開放台灣媒體參觀,《商業周刊》採訪團隊為讀者揭開華星建廠內幕。

土雞城和菜園,複製出台灣面板廠
走進華星總部,占地 六十萬平方公尺 ,彷彿置身台灣中科的友達八.五代廠:廠房裡的設備與台灣如出一轍;高階主管全來自台灣;員工餐廳裡,有牛肉麵和池上便當,就像是台灣面板廠整個被移植到深圳。這,是台灣兩百人用十七.五個月,拚出來的面板廠。「剛到時比現在荒涼一百倍,」華星產品設計開發光學部部長胡哲彰說,第一次來探勘時,這裡是土雞城、菜園,「我們在那邊吃土雞,還不敢跟老闆說,明天就會有人把你們剷掉。」如今,當華星點亮第一片面板時,台灣雙虎去年虧損千億元,友達身陷反托拉斯官司,奇美實業完全退出奇美電經營,更多中階人才正往中國移動。

兩岸面板業的局勢,正在迅速改變。
改變轉折點,就在二○○九年十一月,當時,鴻海總裁郭台銘與奇美電子創辦人許文龍,宣布群創、奇美電合併,登上全球第三大面板廠。然而就在那一刻,一支從奇美電、友達集結的兩百人軍團悄然成行,跨過黑水溝,正改變兩岸的局勢。

策反。
奇美電中國第一戰將,秘密組團隊
這支部隊的領頭者叫陳立宜,他是為奇美電打下中國近半片江山的第一戰將,在奇美電、群創合併過程,因高層人事地震去職。「李董(TCL董事長李東生)問我,自組團隊可不可行……,(他)給我一天時間跟台灣團隊談。」陳立宜說。在金融海嘯前,陳立宜早已秘密籌畫了三個月,打算向奇美電提議,把興建中的八.五代面板廠搬到中國。「他訂下奇美電四樓會議室,七天內不准閒雜人進出,連資金、合作方式都想好了。」一位熟知內情者形容,當陳準備向當時董事長廖錦祥提報時,不巧遇到金融海嘯,之後奇美電人事風暴,他然離開。

他原本想到對岸創立模組設計公司,僅需二十人,資本額新台幣兩千萬元,但李東生想的卻是一個五千倍的大計畫,一千億元起跳的面板廠建廠計畫!塞翁失馬,李東生給他一次完成抱負的機會。陳立宜回憶,「我考慮了一晚,那天晚上……,很難決定,但是(面板廠)蓋了,設計公司有面板當後盾,對團隊比較safe(安全)。」他召集六名成員,在惠州康帝酒店,當他宣布「design house停掉,要建面板廠」時,「聽到後都傻掉了,根本反應不過來,」華星信息部部長蔡振明回憶。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局,中國本地業者、韓國三星、樂金都在卡位。當時出資的深圳市政府,同時也跟夏普(Sharp)談引進技術,「如果五、六月找不到人,華星就不成了,」陳立宜說。而中國面板業龍頭京東方,也開始建八.五代廠。

申請執照營運企畫書,三天就寫完
事不宜遲,雙方溝通後,陳立宜一天沒睡,隔天,馬上飛回台灣找人,並且必須在三天內,寫出營運企畫書。「我連續三天,七點起床、八點開始寫;產品成本我知道,我知道良率、成本、機台耗多少水電;中午吃飯,我邊打電腦,叫我老婆餵我包子,我起來只有上廁所;晚上吃晚餐,餵那種不用移動的;晚上十二點洗澡、一點睡覺,早上起來繼續打……,」他印象深刻,「BP(營運企畫書)很快要榨出來,沒辦法。」

「那個budget(預算)要算到準,(人民幣)二百四十五億元就是那時候算出來的……,那時集了十年的功力,攤提多少、幾年後損平……,二十二頁寫出來後,立刻送進深圳市政府。」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華星,迅速取得高世代面板廠執照。但這一紙執照,是機會,也是風險。這是深圳市政府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單一投資,成功,將名揚兩岸;若失敗,官員的政治生命將終結,台灣團隊的生涯也將陪葬,而TCL也會受影響。

挖角。
面試多在星巴克,或是高鐵速食店
根據分工,TCL高級副總裁賀成明,擔任華星總裁,負責政府關係,陳立宜則負責營運計畫、找人。「蓋面板廠,至少需要八十個關鍵人才。台灣面板是做製造起家,四萬名工程師,九九%都是製造人才,找八十個建廠人,應該不太難。」陳立宜盤算著。但沒想到,他回台灣立刻被打了一記悶拳,原來說好要一起跳槽的同事打退堂鼓,「本來(我們)兩人一起挖人,一天之內就少了五○%人力。」他苦笑。內部夥伴流失,外部壓力也開始顯現。二○○九年十一月,才剛拿到面板執照,「剛下飛機記者就打給我問,『聽說你要挖一百多個!』……,廖董事長(廖錦祥)也打來問,這怎麼一回事?經濟部常務次長黃重球也打來問……。」

隔天,全台灣報紙都刊登,他笑說「根本不用登徵人廣告。」連公司名字都未確定,陳立宜先租下永康街一棟二樓公寓,設立人力仲介公司,他開出五條件:在光電產業排名前四○%人才、肯冒險、要更高職位、更大舞台、更高的薪水。人才面試的地點,不是星巴克,就是高鐵的速食店。陳立宜有一套企鵝挖角理論:「企鵝在岸邊一直擠一直擠,只要找到第一隻跳水的企鵝,其他就會跟著跳。」

「前十天最難熬,原本談好來,又反悔的就有六、七十人,」陳立宜說。賀成明在中國接到消息,背著政治包袱的他,馬上飛到台灣,直接到北部面板大廠請朋友幫忙找人,從會議室出來時差點遇到對方總經理,還得繞道出去。「能做的就是把interview(面試)次數增加,碰撞機會高,成功機率也高,」陳立宜說。這場兩岸威脅、利誘的人才角力戰,赤裸裸在台灣北、中、南的咖啡廳上演。為堵流言,提早報到者先發一百萬消息洩漏後,台灣同業防堵更嚴密,奇美電內部加薪並下令,「員工一個都不能少。」傳言四起,「郭董(郭台銘)說去華星也沒用,他會把它買下來後,叛逃過去的都fire(開除)掉。」

當時,跳槽者都接過存證信函,一張張往家裡送,「我媽接到還問我發生什麼事?」員工張珮瑜回想。還有人派臥底來假面試,探虛實,甚至連打掃阿姨都被懷疑是探子。外界謠言四起,說幫華星工作拿不到薪水,因為中國的高薪挖角常常是芭樂票。為了防堵流言,凡提早報到者,華星先發新台幣一百萬元獎金。之後,陳立宜再採取「人滾人」策略,先挖主管,從資歷五到六年、擔任廠長者開始挖,一個人最高紀錄帶進了十名人才。

建廠。
有人兩岸來回跑,來上班又趕回台二○一○年三月,人馬到齊。另一場戰爭開打,這次華星的對手,是時間。面板廠競爭力,決定於速度;誰能提早量產,就能嚇阻競爭對手建廠。當時京東方比華星早四個月建廠,陳立宜拿起筆在白板上畫上兩條線,一條是研發,一條是建廠,兩條線必須在二○一一年的八月交會量產,才趕得上中國隔年五一假期和十一假期的需求,一旦錯過就得再等一年,算算時間,得在十七.五個月內量產。為了趕工,一人當兩人用。剛開始,沒有人畫廠房,「第一個畫廠房layout(設計圖)的人,是在畫玻璃線圖,平時用micro(微米)計算線距的工程師畫出來的,」蔡振明說。為了趕進度,有人兩岸來回跑,到華星上班後再回台灣。陳立宜的秘書李欣薇回憶,最高紀錄包下酒店五、六十間房間,輪流讓員工進駐。

買設備時,則要求設備商參考友達、奇美電量產時的故障經驗,兩個工程師配一家供應商共同開發機台。士林電機副總經理林建宏說,「他們幾乎是人海戰術,高峰期,現場設備商比員工還多。」在面板業,「七成靠設備,三成靠經驗」,這群部隊中,研發業務來自友達,產品經理來自奇美電。陳立宜盤算,這兩百人是台灣排名約前四○%的人才,等於一.五軍,因此,訓練成本低,應該馬上可以接軌。然而,在中國建廠,不比台灣。

硬體從來不是問題,要搬設備,政府可以下令交通管制,拆高速公路收費亭,一天內讓兩百台貨櫃車進城,設綠色通道讓日本的設備四十八小時入關;趕建廠時,一天可以派兩萬個工人進場。但土建雖快,施工品質不佳,下大雨居然漏水。品質中心總監鍾興進記得,驗收時,無塵室夾層一點都不無塵,甚至有工人在裡面小便,到最後發動全公司四百人清潔,就連研發同仁早上也得拿抹布來擦無塵室,晚上才回實驗室研究顯示技術。

遇上三一一,設備擱在海上進不來
再好的人才缺乏整合,僅是烏合之眾。華星要克服的最大挑戰,不是外界的訕笑和流言,而是人和。台、中、韓三國團隊的最大考驗,來自一場天災。二○一一年一月,主廠房如期完成,好不容易鬆了口氣,只等著日本運來的設備。 三月十一日 ,日本海嘯發生,隔天一早,會議室瀰漫沉重的氣氛,主管們直冒冷汗。消息傳來,前段廠價值億元的兩台濺鍍機被海嘯捲走了。原來,船正在港口等著出發,卻遇上地震,不只濺鍍機得重新運到大阪出港,載著曝光機的船也受到輻射污染,被強制在海上漂流兩週,不斷灑水降低輻射量後才移入,這讓進度落後一個月。

為了準時,很多人連續三個月每天只睡三小時。眼看僅剩三個月就要量產,新安裝的機台調校,管線還沒牽好……,全都擠在一起,狀況很糟。但陳立宜板起臉來命令大家全力支援,「這個公司只有push(推進)到量產,才能survival(存活)!」八月,他們順利點亮第一片面板,和京東方只差了約一週。今年,華星的產能可供應中國三五%電視所需。儘管如此,兩岸同業多半以「買來拼湊的」看待華星的實力,於是,他們決定打造世界上最大的一百一十吋面板,並且運到對手京東方的大本營北京展出,示威意味濃厚。

開戰。
做全球最大面板,給中央看政績一百一十吋的面板?多數同業還是在看笑話。「這是有市場的,大陸人想的不一樣,他拿電視是炫耀……,中國蘇寧電器(中國最大零售企業)的老總來,我做給他看,他說可以賣,一年,算算我賣九百部,就可以賺很多……。」陳立宜說。「做的理由,一個給中央看政績,一個是給士氣鼓舞……,一百一十吋做出來,這總不可能是拼接吧!」陳立宜說。研發主管侯鴻龍解釋,面板做大有技術難度,連彩色濾光片、偏光板、運送盒子都得量身訂做。做出來,還得送到北京,為了運送,包了飛機試飛五次;送到機場的過程,為了怕晃動面板損壞,以龜速前進,「有時候開太快,我還要拿起對講機跟司機說,開慢一點,」到了會場,光接上訊號線源就得花四小時。陳立宜要讓全世界知道,華星有做面板的能力。

今年華星進入量產,兩百人要上戰場,面對過去的老東家。兩岸差距剩一年半,供應商也轉向比較兩岸技術,「追近容易,追上要靠真功夫,」從友達投效華星的面板老將王興隆認為,中國和台灣的技術仍有一年半差距,但是台灣若不進步,差距正在縮小。他觀察,任何產業,中國只要想搶第一,挖角或花錢買,拿到技術只是遲早的事情,台灣若以為不給技術,別人就不會追上你,「只是一種『麻醉式自我安慰的想法』
。」而這個隱憂,不只出現在面板業。

事實上,中國先前十分歡迎台商登陸,但是台灣政府卻高舉「N-1」等政策(詳見第一百三十二頁文)限制。結果,中國現在高世代面板生產線裡,沒有一家是台商。至於被綁在台灣的面板雙虎呢?今年離職人數比往年暴增一倍為四百多人,有些跳槽到中國去,走的多是六年級生,有五、六年經驗的研發人才。兩倍以上的薪水雖是誘因,但是這群三、四十歲的中生代,多數想的是「舞台」。「哪裡還可以找高世代廠讓我負責呢?」曾任友達後段廠長的陳盛中說。「我們只是早點到中國搶灘頭堡,如果早點進來(中國面板市場),這都是台灣人掌握。」華星自動化部門主管吳俊豪點出現實。不只人才,連供應商也開始轉向。一位供應商說,台灣面板廠遇到不景氣,「就連付款期都拖到一百五十天,還有款項兩、三年收不回來,但做華星生意三個月就拿到錢。」反觀韓國設備廠卻已提早布局,打入京東方,目前韓國設備在華北的市占率超過三分之一,就連日本也打不進去。

台灣面板業的虧損,也開始消磨員工鬥志。交通大學副校長謝漢萍曾聽過一段對話,過去,面板廠要評估是否買進新設備或研發新技術,會問底下工程師「三星做了沒?沒做!那我們也不用做,」現在則變成,「三星做了沒?做了,那我們不用做了,反正很難打贏。」客觀環境急遽變化。中國面板廠有堅強的國家當後盾,政府除了是他們的金庫,還擔任業務大將,負責與品牌出海口的鏈接。TCL的電視目前採用華星面板的比率,預計會達四成。

另外,他們還在建產業聚落。只要兩個小時車程,就可抵達深圳的面板聚落,占面板成本八成的三項材料,背光模組、彩色濾光片、玻璃供應商,已陸續進駐深圳,華星的對面就是旭硝子。中國還祭出關稅保護政策, 四月一日 起,將三十二吋及以上不含背光模組的液晶面板進口關稅,從三%調高為五%。這,自然降低外商的競爭力,包括台商。

面板兩百條好漢出走的故事,對台灣是一堂什麼樣的課?
曾經,我們緊緊的守著技術,但最後,人才走了;曾經,我們緊緊的守著產能,終究,沒做出價值。
在面板之後,希望台灣其他的產業,不會再一次遺憾的說著,「曾經,我們也有機會……。」

..........

TCL 是陳立宜台灣團隊 搞起來的 17.5個月 現在的紀錄差不多 不過是11代
三星 打不死你TCL 就入股
frank1253
我常說的,挖角個體戶幾乎都是半調子,學習曲線很長的。
leftsurvivor
這不会只發生一次,还会再發生。兩岸人材素質都不差,台湾幫大陸在面板業起飛了,對岸有市場,有資金,有人材。未來只能在利基市場發揮存活。uLED誰然友達起步早,但陸廠的規模,政府的支持,領導層狼性,要追上並超越也不難。
友達 股東會年報



彭董的年薪 竟然比 柯總低, 柯總的年薪超過 1億台幣

但加計董事酬勞後, 彭董和 柯總兩人年薪都超過1.3億.

年報顯示,AUO 幾位高階經理人共領走 友達稅後淨利 1.07%, 約5.5億酬勞





友達去年稅前淨利 抽走了 63.4億 當員工獎金, 高階經理人 20幾個人,只客氣地分到 4億獎金.

友達請 安侯建業會計師花幾天,簽核報表, 費用 2千萬....長大當會計師也不錯.


友達今年農曆年後,比去年少掉2千名生產線員工,目前員工剩3.9萬人.
frank1253
協理都是各廠的廠長。
archer2337
Frank哥離開太久了嗎??協理怎麼會是廠長??
Eric Lin1106 wrote:
之前的留言回覆,配息(恕刪)


【時報-台北電】面板大廠群創(3481)首季財報公布後,祭出減資加庫藏股措施,雖然激勵股價12日反彈,仍挽回不了外資看空決心,摩根大通證券將推測合理股價一口氣砍至票面價10元,美銀、摩根士丹利證券同步降至11元,直言股價下探趨勢尚未停歇。

外資圈近期幾乎全面翻空面板產業後市,主因電視面板盼不到報價反彈曙光,需求更是疲軟,友達、群創股價下行壓力極大,繼友達目標價被下修到12元後,群創目標價更是被砍到票面價。

儘管群創股價受到減資與決議實施庫藏股消息帶動,逆勢反彈,12日收13.7元,然離大波段低點12.85元不遠,考慮到外資大舉下修財務預期,破底危機尚未消除;美銀證券即強調,減資並不能消弭產業高度不確定性的負面展望。

摩根大通證券早在2021年6月,就把群創投資評等從「優於大盤」、跳降至「劣於大盤」,當時群創股價還在20元以上,然隨後一路盤跌向下,未能再回到相對高位,可說是大型外資券商中預料面板景氣反轉導致股價下行的「先知」。

摩根大通最新認為,群創產品組合較偏重在電視與顯示器面板,面板報價又處在下行趨勢中,毛利率的衰退速度比預期更快,導致股價過去三個月來下挫23%,表現遜於大盤同期間下跌13%與其他面板同業的下挫19%。

放眼後市,最令人擔心的還是面板產業供給缺乏紀律,摩根大通研判,群創在電視、顯示器面板市場的市占率,將會遭到大陸製造商的瓜分。

有鑑於群創毛利率走勢遜於產業表現,摩根大通認為,群創今年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將是自2019年來首度轉負,進而壓抑評價,在LCD面板報價能見度轉佳之前,股價將會持續下探低點,且承受巨大壓力。

觀察外資圈對群創財務預期,2022年每股純益估計值多落在0.3~0.6元,最保守的外資研究機構則提出,群創LCD業務第二季起轉虧,且虧損狀態將延續到第四季。

整體而言,全年獲利恐由2021年的每股大賺5.62元,變成2022年的每股淨損0.04元。

摩根士丹利證券指出,因群創未來幾季毛利率恐持續走低,現在逢低承接太過冒險,同時,根據過往經驗,對群創現金殖利率的支撐性持存疑態度,建議旗下客戶勿躁進。(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簡威瑟/台北報導)


群創以死,接下來換友達??
ke989
減資完畢,重新再大量借券賣出,到時會怎樣?
陀螺不打轉
到時又能當包租公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4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