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幣發行額已經穩穩的站上2兆了

parus wrote:
...(恕刪)...
同樣的,每個國民都想要補助,誰花的錢多我手上的票就投誰
也注定了政府把大量資源投入在補貼型預算上,看看那一堆敬老年金跟一堆補助
每一塊錢都得要從稅金來,但是說到加稅,民眾馬上就上街頭抗議
那怎麼辦?
只好去抽隱形的稅,央行繳庫只是一個可能選項
但是剛好央行主事者覺得可以做到,所以做了
然後就綁死了自己....
...(恕刪)...

所以政府有責任或說有義務

讓 各種補助 變成 自存型 的 或者 互存型 的補助

國民年金比較像自存型的補助;健保可以做為互存型補助的最明顯的例子

長照比較像是需要兩種兼顧的 ... 感覺上比較難一點



其實現在收「碳稅」好像剛剛好

但 ... 不知道為什麼 ... 政府大概有別的考量 ... 吧?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水云 wrote:
所以政府有責任或說有...(恕刪)


我錯了,健保跟國民年金還有長照都有點關系






這部分寫下去太囉嗦費力了,就此打住
有興趣的自己找 財政缺口


parus wrote:
[不讓國內討論匯利率政策的強勢公關],是不對的

這點我非常同意。。。。

美國FED從Bernanke開始,都明確說明FED政策:FED在看什麼,目標是什麼,會怎麼做,講清楚,讓大家有所預期/準備。還會定期公布會議討論記錄,我覺得很好。如果只是一言堂,那就是把賭注全壓在一人意見上。。。。



我一直覺得相對於股票,預測匯利率相對比較難,匯率又比利率更難懂。。。

台灣匯率,若我是決策者,大概會以主要競爭者的匯率為最大參考

就目前而言,我會比較關心大陸的匯率走向。。。


(大陸真是很奇怪,一方面想要人民幣國際化(如,RMB計價的石油)一方面又加強管制RMB。。。。)

也要有民眾感興趣才行
講到護航老彭或罵老彭的時候,眾人多激情追捧阿
但講到為什麼要這麼做,直接恍神跳過
這就是台灣民眾阿
其實上下交相賊,會變成鬼島是意料中事

真要做的話,最基本的就是掃盲
提升民眾的背景知識
第二步是讓專業人員放手做
不要動不動叫人下台

民主政治的重點是定期授權
不應該天天一不爽就叫人下台

每天看股價漲跌,股票抱不住
每天看八卦新聞,人才認不出

第三是不要貪心
只想著要政府買單出錢
政府的所有錢都是從納稅人身上來的

認真求知,充分授權,不貪便宜
台灣民眾若能做到這三點,未來是充滿希望的

至於猜匯率? 那就只是猜而已

parus wrote:
至於猜匯率? 那就只是猜而已


是聰明人的答案


chalupa1 wrote:
看了許多報導,不是很明白,央行到底是否真以獲利為目的呢? 還是“獲利”恰好只是執行政策的結果?
或是枱面上沒說,但私底下政府明示/暗示央行應該有多少上繳預算?

(雖然您是問樓主...)
我個人覺得第一是中央銀行法第二條很明白講了央行的目標, 其中並不包括營利,
但央行的利差收入就是紮紮實實存在, 這要不要算營利, 我覺得難有定論, 這好
比水、電、當年的電信局、台汽... 他們算不算有營利, 也很難講. 然而這些國
營企業本意上是不應為以營利為導向, 這也是為什麼台汽當年有偏遠路線, 虧錢
也會行駛這種類似今日所言社企(社會企業)的想法.

政府的施政企劃在財務面是量出為入, 有施政計劃, 然後找財源, 如果政府施政
計劃是一種擴張, 那在歲入計劃上那就得反應在稅、費、債、國營盈利上 (對民
眾來說就是稅費等支出上升), 去補平這個赤字的缺口, 健保, 長照這都算是.
央行的上繳也是政府的收入之一. 而如您所提及, 當央行上繳佔歲入比例很高時,
連彭淮南自己都覺得是個問題. 我們誇張一點看, 歲入 100% 都來自央行, 這代
表什麼呢? 這國家/政府的心態是什麼呢? 很值得我們思考.

歲入最好還是來自稅收較健康...過度依賴央行盈餘會有問題,萬一... 歲入的1成缺口如何補足。

我去看了一下最近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 行政院主管的事業部分歲入規劃就有 1800 多
億的經常收入, 但 break down 我沒看到中央銀行四個字, 然而在這兒倒也有點訊息.
數字好像還有點接近... 也許我看錯了吧....

思考看看, 課稅與找特定一個有辦法的人擠錢, 哪個容易做? 光講實施那麼多年
的健保(費/補充費), 至今仍做不到公平, 仍然被罵. 如果彭的長官 (長官是誰
請找中央銀行法第一條) 沒這種認知那就糟了點. 偏偏, 我總覺得歷任長官真的
懂貨幣與經濟的關係的, 好像極少, 又加上動不動就得換人...

另外, 如果央行不去賺那麼大的利差, 對國內做出升息操作, 似乎是對存款戶讓
利, 但升息也是兩面刃, 同時也對貸款戶造成繳息壓力, 這二者應一起看. 貸款
戶也不惟炒作房地產這一類人, 有些工商放款是能創造就業的, 這也應一併考慮.
如果工商業利潤率一直無法提高, 升息只會迫使工商業減少資金需求, 這也可能
減少就業, 那利潤率無法提高這件事就該研究一下 (例如電子業的微利化問題, 但
這已不是央行職掌了), 而國內超額儲蓄也是個現象, 它反應的是錢沒地方去, 這
些也是多年的問題, 低利率也趕不走這些錢 (如果到零利率還趕不走, 那這就
很嚴重了), 錢在那兒等生息, 但生息又要靠實質工商實業來營運才有可能, 政府
也無法跟民間有效合作開創新的事業機會, 把資金導入利用, 開創就業, 我個人
覺得這才是大問題... 如此境況, 談升息易乎? 利率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付得起
利息! 不然利率只得下修.
原來還在糾結這個,那就說明白點
央行繳庫直接被編列在預算歲入裡面,每年都有1800億
看看網路上找來的財政學考古題某一題


民國107年歲入來源別比較表

可以自己去裡面找找營業盈餘
沒有央行這關鍵字,只是沒有寫出來而已
央行的上屬單位是行政院,行政院主管下的[營業盈餘及事業收入]就是了

dancingra wrote:
另外, 如果央行不去賺那麼大的利差, 對國內做出升息操作, 似乎是對存款戶讓
利, 但升息也是兩面刃, 同時也對貸款戶造成繳息壓力, 這二者應一起看. 貸款
戶也不惟炒作房地產這一類人, 有些工商放款是能創造就業的, 這也應一併考慮.
如果工商業利潤率一直無法提高, 升息只會迫使工商業減少資金需求, 這也可能
減少就業, 那利潤率無法提高這件事就該研究一下 (例如電子業的微利化問題, 但
這已不是央行職掌了), 而國內超額儲蓄也是個現象, 它反應的是錢沒地方去, 這
些也是多年的問題, 低利率也趕不走這些錢 (如果到零利率還趕不走, 那這就
很嚴重了), 錢在那兒等生息, 但生息又要靠實質工商實業來營運才有可能, 政府
也無法跟民間有效合作開創新的事業機會, 把資金導入利用, 開創就業, 我個人
覺得這才是大問題... 如此境況, 談升息易乎? 利率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付得起
利息! 不然利率只得下修.


你這說法其實很常見於媒體,應該也代表了許多人對利率的看法
那麼,想深入點
怎樣的利率數字才是最適當的? 或說 怎樣知道現在的利率水準是偏高或偏低?

理論上來說,央行是不能直接影響市場利率的
央行改變的是重貼現率,就是銀行再轉存到央行當準備金的錢能有多少利息
(美國的聯邦基金利率是類似性質)
這是類似定錨作用,但不是直接改變利率

利率是貨幣供給量的指標,當貨幣印得多,利率自然受到壓抑
大家都有多過需要的鈔票,自然就少了借款需求,利率就會往下掉
(借款人的借款利率才是所謂市場利率,而不是存戶的存款利率)
所以壓利率的最好方式就是印鈔

你這段文字其實只說明一件事情,印出來的鈔票超出這社會所需要的數量
這就又回到了最早的問題,應該要多少貨幣才是適當的?
在台灣也等同於,匯率要在什麼水準才是適當的
也就是說,其實很多問題都是牽連在一起,差別在於你從哪個角度去看
(每個角度看到的會有點不同...但如果每個角度看去都指向某個地方有問題....)

parus wrote:
其實這兩年過年期間...(恕刪)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8/01/14/28-twd-to-1-usd-is-possible/
新台幣再見 28 元,學者:不無可能


新台幣匯率近期一度衝上 4 年半新高,匯市交易員認為新台幣第一季有望升破 29 元關卡,有學者認為,新台幣主要反映台灣經濟基本面,若外貿續強,新台幣匯率再見 28 不無可能。


新台幣匯率從去年以來一路走升,今年漲勢未見放緩,兌美元匯率突破 29.5 元,來到 4 年半新高。依彭博近期對匯市交易員的調查顯示,新台幣第一季有機會挑戰 29.0 元兌 1 美元,但第一季底新台幣將回落至 29.5 元。國際信用評等機構標準普爾則預估新台幣今年均價約在 30 元上下,與去年相差不大。

元大寶華綜合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表示,彭淮南任內 20 年實施的新台幣匯率動態穩定,主要沿襲自前央行總裁謝森中的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 36 個月移動平均線上下緣區間,讓新台幣匯率維持在相對穩定的位置。

元大寶華指出, 2017 年 5 月後,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向 36 個月移動平均線靠攏,意味著匯價受政策考量的影響力下降,而去年 6 月起,台灣貿易順差擴大,有助維繫新台幣匯率,預估今年美元兌新台幣匯率均價為 29.98 元,第一季的 29.94 元為全年各季最低。

梁國源指出,當央行讓新台幣匯率維持相對穩定時,企業從事跨國交易就不用負擔太大的匯率風險及避險成本,但產業不能把央行視為萬能的,不能苛求央行把新台幣匯率維持在一定的價位。

對於新台幣近期走勢,實踐大學講座教授沈中華以「跌破眼鏡」形容。他說,新台幣匯率是雙面刃,升值或貶值都一定會有人受惠或受害,而且也沒有道理說,新台幣匯率走強,對國內產業與經濟發展就一定會不好。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前處長、台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李勝彥表示,新台幣反映台灣經濟基本面,就是貿易收支,當貿易逆差時,新台幣就弱,反之亦然。

台灣 2017 年出口表現亮眼,全年出口達 3173.9 億美元,年增 13.2% ,創近 7 年最大增幅,李勝彥指出,「去年貿易部門表現強勁,新台幣不升值也困難」。

目前新台幣兌美元匯率來到 29.6 附近,而彭博預估新台幣匯率第 1 季有機會挑戰 29 元大關,暗示新台幣匯率將續強,對於新台幣匯率未來走勢,李勝彥建議可觀察外銷訂單。

李勝彥說,外銷訂單反應未來出口表現,是台灣外貿表現的先行指標,若外銷訂單續強,新台幣見到 28 元的價位不無可能。

同時,沈中華更認為新台幣匯率是產業轉型的關鍵。他表示,當新台幣升值時,代表台灣與海外交易時,可用較便宜的價格取得商品或服務,這時企業應該主動向外購買專利,或發動購併擴大海外布局;當新台幣匯率走低時,出口商則可擴大出口力道。

沈中華強調,影響匯率的因素很多,如朝鮮半島的風吹草動,牽動全球金融市場,而民間企業一定要面對新台幣匯率的升貶波動,央行不可能永遠站在第一線。

對於央行的新台幣匯率政策,外界過去總有「阻升不阻貶」、「動態穩定調節」等認知,李勝彥強調,當新台幣波動太大有失序之虞時,央行才會本於職責維持秩序,且央行維持新台幣動態穩定只具有短期效果,不會逆轉新台幣整體走升或走貶的趨勢。

(作者:蔡怡杼;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parus wrote:
你這說法其實很常見...(恕刪)

https://m.cnyes.com/news/id/4018984
逆天了!這家央行成為賺錢機器,只有比特幣能打敗它


瑞士央行「很會賺」。(圖:AFP)

摘要: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瑞士央行從來不走尋常路。2017 年瑞士央行的利潤預計達到 550 億美元,成為全球利潤最高的公司之一。在「自己印錢自己花的壟斷模式」下,其股價也在過去的三年裡翻了五倍。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瑞士央行從來不走尋常路。

瑞士央行躋身全球利潤最高的公司之一,2017 年利潤預計達到 550 億美元,這個數字幾乎要趕上蘋果公司 2017 財年的 613.44 億美元了。

作為一家上市的央行,瑞士央行的股價在過去三年內翻了五倍,最近 9 個月以來就翻了近三倍,碾壓亞馬遜、蘋果等一眾科技巨頭 + 明星公司。


(截圖來自 marketwatch)

不同於其它利潤豐厚的公司雇員數量龐大,這家「公司」僅有 800 名左右員工。更有甚者,它還有「合法壟斷」的地位。其生產的產品就是無人與之競爭的瑞士法郎。

一家央行怎麼能夠賺這麼多錢?

首先,要獲得一個貨幣壟斷權。確保只有瑞士央行能發行貨幣,而且想發多少就發多少。

第二步:印錢。

2008 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和全球其它央行一樣,瑞士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也大規模擴張,大約擴大了八倍達到 8000 億瑞郎。換句話說,瑞士央行印了很多錢,比整個瑞士的經濟規模還要大。

這些錢流入實體經濟,流入金融市場,推高了資產價格。

第三步:降息,降啊降到負利率。

2015 年,瑞士央行開始推行負利率。鼓勵銀行、企業、個人買買買,負利率下存錢即是虧損。於是,資產價格被進一步推高。

最後一步:購買資產。

就在印錢、降息的同時,瑞士央行還不斷購買資產。從股票到債券買到手軟,這麼多錢在瑞士國內肯定花不完,於是瑞士央行就配置了大量美國公司的股票,如今手上握着大概 850 億美元的蘋果、微軟、可口可樂、Visa 等公司的股票。

恰逢美國牛市,股價越是漲,瑞士央行賺的就越多。

但故事也有另一面,在瑞士央行利潤飆升的同時,瑞士的債務水平也一飛沖天。目前瑞士家庭負債占 GDP 比例也居世界前列。
瑞士央行的這些數據從側面反映出過去十年全球貨幣寬鬆的格局對市場造成的巨大影響。因為瑞士央行是一家上市公司,所以這一切才能以這樣特殊而直觀的方式展現出來,比如利潤、股價。難以想象如果把主角換成聯準會會是怎樣一倍景象?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