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us wrote:
那台灣經濟崩壞的20年,唯一從頭待到尾的重要財經官員是誰?
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從頭待到尾的那一個是好棒棒,不但沒問題還是中流砥柱
這算是哪門子邏輯?
有些事很難去證明, 例如無法證明台灣這 20 年沒了彭淮南, 會不會崩更慘?
所以同樣無法證明這 20 年他都在位, 所以他是禍首. (歷史就是事實, 假設終
究只是假設, 無法逆回時空驗證)
其實每個人理解不同, 我一直認為央行法第二條很明白講了, 央行在經濟上就是配合
而已, 如果當年有人一直堅持台灣要種香蕉, 不改行工業化, 不改行加工出口區, 不
改行做電子產業, 那我想台灣今天大概就是另一樣貌, 這是好是壞我無法評論, 現在
台灣若主力外銷香蕉, 我也不知道足不足以養活台灣那麼多家庭?
我覺得最遺憾的就是看那些濫頭寸都使不出去, 死活就撐在那兒不能動吃著沒什麼用
的死利息, 然後一些經濟建設也看不太出能在環境永續與就業機會上有什麼幫助.
看看這個:
灣區五城市聯合參加競標,爭搶成為Amazon第二總部!房價高漲、交通惡化成隱憂
代價, 這標題有寫, 但這也有 5 萬個工作機會, 權衡損益, 該怎麼看?
我是希望看到台灣能找條路出來, 但可惜是今不如昔, 一來是環境比威權時代要複雜得
多, 二是現在選票考量過大 (民粹力量過大), 其實, 民主就是妥協, 但妥協要同時顧
及效率與效益, 真的也難. 拿 ETC 來說好了, 代價與效益, 如何呢? 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