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今天在一個部落格看到的文章與演講~~

++++++++++++++++++++++++++++++++++++++++++++++++++++++
分享了2個投資人的故事

第1個故事的主角叫做葛蕾斯(Grace Groner)
她是1909年出生,生長在美國伊利諾州的一個鄉村城鎮,葛雷斯從小就是一名孤兒,從小就生活很艱苦,她在美國大蕭條快結束的時期開始工作,尋找了很久終於找到一個秘書的工作,她終生沒有結婚、沒有生小孩、不會開車,終其一生獨自生活在一個小套房中,從任何角度來衡量,葛蕾斯顯然不是很富裕的人,她在2010年過世享年100歲,當她過世的時候,所有認識她的人都驚訝的發現,她的名下竟然有7百萬美金的資產,而她將這些資產通通捐給了慈善機構。大家都覺得不可置信,她微薄的薪水是如何累積出這7百萬美金呢?她有什麼投資秘訣嗎?其實沒有任何秘密,她只是盡可能的將每個月能夠存下的微薄薪水投入股票市場,然後只投入沒有賣出,用80年的時間「複利」累積出這些金額!

另一個故事的主角叫做理查(Richard)
理查的成長背景與葛蕾絲完全相反,他生長在一個有錢的家庭中,從小就接受最好的教育,大學念的是芝加哥大學,之後進入哈佛大學念MBA,畢業之後他順利的進入了華爾街一所知名的投資銀行工作,他在這家公司前途似錦,一路往上爬,最後當上了這家投資銀行的副董事長職務,是華爾街最有權力的人物之一,從任何角度看他都是金融業成功的例子,也是人們想要學習的典範。但就在葛蕾絲過世的隔一天,理查向美國政府提出破產申請,他告訴法院,金融海嘯讓他失去了一切,他已經完全沒有任何資產、也沒有收入了。

這2個故事是很鮮明的對比,但也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就如同演講者Morgan Housel所說的:

“這2個故事有趣的地方在於,沒有任何其他的產業,你能夠發現有個人,沒有任何的教育背景、工作經驗卻能夠在該領域中比有最豐富教育背景與最傑出工作經驗的人表現得更好。
葛蕾斯不可能會比一個哈佛畢業的外科醫生更會做外科手術,也不可能會比一家最棒的建設公司更會蓋摩天大樓,這些事情根本不可能會發生,但在投資領域中卻是如此。”

Make it simple and take it seriously!

武功練到最後  無招勝有招



部落格原文出處:https://james1966.blogspot.tw/2018/01/blog-post_27.html
文章關鍵字

宮保GG wrote:
分享今天在一個部落格...(恕刪)


這樣我也寧願選第二個,雖然第一個案例最後看起來很有錢,但實際他的一生都是過的非常貧窮,雖然他最後有七百萬美金,但他一毛錢都花不到,第二個雖然最後破產,但他前大半人生都是過的非常享樂。
這只是長期的buy and hold阿
就結果而言我認為1並沒有比較好
2如果再給他活幾年以他的經歷還是能爬回去的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這並不是無招勝過有招
只是兩個人歷練不同的結果而已
在精華、大立光100元時鴨身家歐印
長期持有
就是這樣簡單無聊
水份兄您的重點是人生價值觀的選擇吧
那也沒什麼不對,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

GRACE是一生貧窮嗎?她要是覺得她的生活方式足夠了,這樣無缺無憾,這樣有窮到嗎?

OK,如果言歸正傳,不討論價值觀了
這2個例子只是要說明成功投資很簡單,不需要很厲害,也不需要很聰明

補充水份 wrote:
這樣我也寧願選第二...(恕刪)
呵呵

輸到破產了
要過日子可能都不太容易了

假設性的問題就不討論,因為我也可以說他沒了資本,從此也有可能一蹶不振........
他只是以前運氣好,還是真的是百足之蟲,後面演變的答案,可能很多種

這個對比,只是為了要敘述,為什麼家世良好,受過良好教育,經歷顯赫一時,竟然玩到輸光光了!
他的投資策略為什麼比不上一個簡單無聊的方法??

niceweekend4us320 wrote:
這只是長期的buy and...(恕刪)

Luntai5497 wrote:
在精華、大立光100元時鴨身家歐印
長期持有
就是這樣簡單無聊


如果在威盛100元的時候
ALL IN
事情會怎麼樣?

不要只會挑個案...
宮保GG wrote:
呵呵輸到破產了要過日...(恕刪)
第二個例子,失敗的原因是太貪心了,利益薰心,沒有作好風險管控。
但是,只要他還活著,未來還有機會翻身,雖然翻不了身也是有可能

第一個例子,因為不懂亂買,估計和菜籃族一樣。台灣菜籃族的人群,投資結果是很兩極的,幾乎不存在中間選項,這樣有比較優秀?

有些人所謂的投資,怎麼賺怎麼賠都只是瞎猜,完全是事後諸葛才有的結論,這樣的投資和賭博有啥兩樣?
我們追求的是什麼投資理念?
我想絕對不是勝率50%以下的賭博,賭客們都以為自己會贏,哪個賭客願意輸?但實際上,就是要有人輸啊。
最終只有莊家才是穩賺不賠的那一個
我倒覺得兩者不太能夠類比
前者把證券當資產,求的是積累
後者把證券當籌碼,要的是交易
前者的主要身分是股東(share-holder),關心的是公司好不好,最害怕公司產品做差失去客戶
後者的主要身分是交易者(share-stocker),關心的是市場好不好,最害怕大盤崩跌交易量縮
從社會性來看兩者位階更是處於不同層級
就數量而論股東人數其實大幅高過交易者,但奇妙的是市值卻是由交易者決定
以鴻海為例其總股數一千七百多萬張,其中多達六成股權都不在市場上流通由股東緊抱
這些人占多數卻絲毫不能決定股價,因為他們"不參與市場"
價格的構成要素反而非得仰賴少數持股的各方交易者不斷交易與博弈才能產生
兩者的存在,都是健康的經濟體所必須的成分
身處其中,不過是你想選擇成為誰的問題
證券交易為什麼總有許多大起大落的破產故事,卻仍不乏人心嚮往
我想或許就是與未知搏鬥其樂總無窮吧
當一名股東,認真說....太無聊了
也只有心理上耐得住寂寞,又或者人生有正事比投資更有趣
才當得一名稱職的股東吧
故事中的葛蕾斯老太太,沒意外她應該是一名熱愛工作,受到雇主信賴的秘書吧。
如果她專職投資,故事或可能要寫成另外一篇了。

J1977 wrote:
我倒覺得兩者不太能...(恕刪)


+1
健人就是腳勤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