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幾年各位若是有到新車展示間賞車或是換購新車,應該都有發現一個趨勢,那就是車內中控台、儀表板的實體化按鍵/旋鈕越來越精簡、再高級一點的車型甚至幾乎取消實體按鈕,藉此營造出新世代消費者所喜愛的豪華與科技感;這就好像現代人永不離身的智慧行動裝置一樣,從早期還有按鍵的諾基亞時代慢慢進步到觸控螢幕,如今除了少部分長輩手機還保留實體按鍵之外,幾乎都被觸控面板取代,但目前已有國外研究發現,使用觸控方式來操作一些基本調整功能,所花費的時間會以幾倍的差異高於傳統介面,這就不禁讓人聯想,當駕駛人需要用更多的時間來操作一些車載功能,是否就代表你的注意力將被分散、進而造成行車安全上的隱患呢?大家不妨好思考一番。

隨著造車工藝的進步,大概二十年前大多數方向盤上還是乾乾淨淨,沒想到只不過一晃眼,駕駛人在駕車途中能夠控制的系統越來越多,音量大小、頻道曲目、ACC跟車距離、行車電腦資訊,洋洋灑灑可以整體的功能一大票,如果是傳統按鍵/旋鈕你多少還能藉由長時間使用、積累的肌肉記憶去快速控制,但改成觸控之後呢?是不是最後都得用眼睛去確認有沒有設定成功?

有鑑於新世代車主的反餽意見,都有感受到觸控操作方式在行車過程中帶來的不直覺感,但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佐證來證明我們的體驗是對的,終於,日前在瑞典有人透過實驗,讓參與者完成幾項車載系統的控制,包括調整加熱座椅、控制車內冷氣溫度、開啟收音機並選擇特定電台,然後把行車電腦數據歸零最後再將儀表照明亮度調整至最低,完成上述這些操作之後去計算所花費的時間並進行統計,想當然爾,即使在有先練習的情況下,傳統按鍵/旋鈕所需的時間還是少於觸控螢幕。

平心而論,關於操作體驗這種感受是相對主觀,對絕大多數開車族而言,固定的通勤時間內並非會經常性地使用過多選單的切換或是車載系統的設定,這些功能也許隱藏在琳瑯滿目的選單頁面中你比較無感,然而像是空調溫度的升降、音量大小調整等就會是最常使用到的功能,若是連比較基本的功能都需要你花時間調整、習慣,那麼對於開車過程中絕對會導致分心、以行車安全的大方向來看也是扣分的。

稍微有點年紀、且經歷過傳統車載系統設定的駕駛們,可以稍微回想一下當初看到取消按鍵的中控介面是什麼樣的感受,一開始你會覺得新穎、充滿科技感,整體視覺上給人清爽舒適的印象,甚至覺得這就是新車該有的樣貌,然而真要調整特定功能時,卻又要稍微想一下這個功能選單該如何啟動,如果這個功能是不常使用的,或多或少都會有點挫折感。不過若是年輕一點的使用者、用路人,一開始接觸車輛時就已經很習慣這類操作模式,相信學習的過程會快很多,但還是要呼籲駕駛人在開車過程中,視線及專注力都要盡可能保持在前方路況,如此才能確保行車安全。

寫到這邊,並不能代表觸控面板一定不好,而是駕駛人在開車的過程當中,本來就應該抱持足夠的專注力,還記得一開始說的國外實驗嗎?測試者在時速達68英里(約合108km/h車速)下,依序完成幾項功能的操作,使用傳統按鍵的舊款老車(測試車為2005年Volvo V70),大概是10秒左右即可調整完成,但在其它使用全數位面板的車款上,所需要的時間跟操作完成後多行駛的距離,差異都相當明顯,即使我們無法將操作時間長短直接與行車風險劃上等號,但多專心在前方路況還是會更心安一點不是嗎?
(資料來源:https://www.vibilagare.se/)

針對這個議題,我們的觀點比較傾向於先不去評斷究竟全數位化、越來越大的觸控螢幕究竟好不好這件事,雖然就我們的瞭解,年輕世代朋友大多是喜歡這樣充滿科技感的呈現方式,車廠當然也樂於見到這樣的發展,一塊觸控面板就可以搞定所有功能,我還不用開模設計傳統按鍵旋鈕,無形中也是一種成本控制何樂而不為;當這樣的趨勢無法逆轉,駕駛人要注意的有哪些呢?首先,先瞭解開車過程中你最常使用到的功能是什麼,如果只是一般的音量大小、音樂切換,方向盤上幾乎都可以就近調整,至少這些還算簡單,但如果是複雜一點的,像是導航設定、開啟特定選單這些,都建議在靜止狀態下再調整,假如你現在的車,可以在車載系統中先設定自訂快捷區域,又或者有支援語音聲控功能,麻煩大家交車之後,花點時間好好熟悉並瞭解這些系統,如此一來真的要在移動過程中設定,至少花費的時間會少很多,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前方路況不會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