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跟罹難者致哀, 願逝者後生善處, 即身成佛
傷者生命力強盛, 早日康復
這篇文章主要是針對長者 / 健康不穩或有問題的人, 如何解決他們的交通需求來討論
台灣的交通環境, 本來就有很多先天不良的問題; 幾十年以來的道路沒有改善重新規劃 (原本的老舊道路動線不良, 要改善卻又可能關係到私人土地的徵收), 路邊建築的雜亂影響用路者 (店面燈光, 招牌, 違建等問題), 人的移動, 二輪車輛的移動等 (包括這些人的不守交通秩序等突發狀況) 造就了在台灣開車更是需要較多的注意力集中
問題是, 人年紀大了, 還能要求這些長輩能有年輕人一樣的視力, 專注力與反應力嗎?
但台灣已經步入了老年化的國家, 人口老化的速度已經超越了你我他的想像, 再過個 10 年, 我們可能會驚悚的發現, 怎麼到處都是老年人?
問題是人對於通勤的需求, 在年紀越來越大時只可能會越來越多, 光是就醫的問題, 採買等, 那可能是不輸年輕人上下班通勤的需求 (甚至可能還更大的頻繁)
光是大家一句話 "年紀超過一定的歲數就要禁止開車 (可能包括騎車?)"
那現實會發生甚麼情況? 對, 就是無照駕駛的 "移動式神主牌位" 會更多
台灣很多比較大的都會, 政客們只會想到說大量建設如捷運這種大眾交通系統. 問題是大家知道要長期養一條捷運要花多少錢嗎? 大家知道全台捷運用量最高的雙北地區, 其捷運系統也是維持開支, 真正的盈餘是來自於捷運系統中的廣告嗎?
姑且不說捷運可以到的地方實在有限, 要如何養活捷運, 都是一個大問題 (可短視的政客哪管那麼多?)
台灣有很好的工業基礎, 從半導體, 軟體人才, 到機械加工, 到中型工業, 台灣不是沒有經驗, 不是沒有人才, 但就是缺乏很多好的腦袋!
隨著電動車技術, AI 等技術越來越成熟便宜
台灣是否該發展超迷你電動無人駕駛車, 其概念是取代一般大眾交通到不了的街道地方, 由於這種電動無人駕駛車非常小, 要設計的跟英國機場的無人接駁車很像:

可是它不需要軌道, 擁有靈活獨立的機動性能, 也可多台拼接 (為了省電) 組成另類的小巴士
而它的定位就是可以讓長輩, 身障人士 (輪椅可輕鬆上下車), 一般百姓當然也可搭乘, 是種可以 "門到門" 或是 "門到大眾交通工具站" 之間的移動選擇, 因為其造價便宜, 養它或維修的成本極低, 也沒有司機的人力成本, 只靠 AI 跟中央監控站的控制
這是不是一種台灣未來真正大量需要的新型交通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