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其實這次 Intel ITT 2025 活動的重點,就是放在最新的 18A 製程上,包括筆電的 Panther Lake 處理器跟伺服器端的 Clearwater Forest 處理器都是利用這個製程節點進行製造,所以 Intel 在 Day0 的晚間活動中,利用了相當長的時間來介紹 18A 製程,所以這一篇就來看看這個部分。

更多 Intel ITT 2025 文章:

總覽:
Intel 反攻號角吹響?Tech Tour 2025 活動展示 18A 製程、Fab 52 晶圓廠、以及最新筆電 Panther Lake 處理器!

AI 發展策略
Intel ITT 2025:迎接 Agentic AI 時代到來!新 Intel 正在加速趕上

PantherLake 處理器
Intel ITT 2025:Panther Lake 處理器整體架構解析 以自家 18A 製程達成高效能低功耗的平衡表現

Fab 52 晶圓廠參訪
Intel ITT 2025:最新 Fab 52 晶圓廠參訪 一探 18A 製程的先進製造基地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這個部分由 intel 資深副總裁暨晶圓代工服務總經理 Kevin O'bukley 進行介紹。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Kevin O'bukley 表示,在進入 AI 時代後,對於半導體製造帶來了更多的新挑戰(而且是戲劇化的新挑戰),不光是針對製程部分進行微縮,包括在裝置以及封裝部分也面臨截然不同的架構,這正是 Intel 晶圓製造部門目前正在進行努力轉變的。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Kevin O'bukley 也分享了一些目前在半導體製造上的趨勢,Kevin O'bukley 表示目前運算需求的增長幅度是他在職業生涯中從未見到的,不光是 AI 運算效能,在記憶體連接、網路部分都呈現快速的增長。同樣的成長幅度也在半導體製造設施的投資上出現,Kevin O'bukley 表示目前要開發/建築一座先進晶圓廠需要超過 300 億美元的金額,跟他數十年前進入這個業界時的 100 萬美元相比,可見這個需求的增長幅度。另外在電力需求上也是出現了相當驚人的成長,而且沒有放緩的跡象。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所以挑戰不僅僅是在晶片製造端,也在客戶的設計端出現,隨著晶片功能越來越複雜、運算效能越來越高,所需要開發的成本也越來越高,而為了要解決高性能、多晶片設計所帶來的效能與複雜性,就需要創新的供電與訊號路由解決方案,來達成可以持續增加效能,又維持能源效率的目標。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講完目前的市場狀況,Kevin O'bukley 直接帶到目前 Intel 在晶圓製造部份的策略轉變,不光是在製造的複雜度,也在價值觀上的轉變。Kevin O'bukley 表示過去數十年 Intel 一直專注在把所有功能都放在同一顆 Die 上面的單晶片系統(System on Chip),而現在要轉換成小晶片系統(System of chips,Chiplet),以滿足 AI 客戶的需求。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另外透過可擴展的設計,來因應 AI 運算增長的需求,從上面的圖片中可以看出,從 2023 年到 2028 年,單顆處理器上連接的晶粒數量越來越多、記憶體數量增加,整體封裝尺寸也變得越來越大。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而 Intel 晶圓製造部門具備交付這些產品的能力,透過 EMIB 及 Foveros 等封裝技術,在過去幾年來也一直配合客戶(Intel)提供不同功能對應的產品。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而即將登場的 Panther Lake 筆電處理器及 Clearwater Forest 伺服器處理器也是應用這些技術的最新產品,提供更高的每瓦性能,在更小的面積裡提供更高的核心數量,以及更高的電晶體密度等等,在邊緣運算的產品提供更好的效能以及更低的功耗。而在資料中心部分,再進行高密集度的 AI 工作負載時可以提供更好的能源效率。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而這次 Intel 也分享了更多新技術的細節,包括 18A製程、PowerVia、Ribbon FET 電晶體、先進封裝等,而 Kevin O'bukley 最後也表示,Intel 最新的 Fab 52 晶圓廠早在 7 月份就已經開始運作,而在確保一切都進入穩定且高效能生產後,才在這次的 ITT 活動中宣布 Fab 52 晶圓廠已經全面投入營運(fully operation),這也是目前在美國境內開始運作且生產的唯一一座 2 奈米等級晶圓廠。(目前台積電的亞利桑那廠是 N3 製程,不過也快了....)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接著由 Intel Foundry 負責先進技術項目與服務的副總裁暨先進技術計畫與服務總監 Chris Auth 上台來講一下 18A 製程的重點,包括 Ribbon FET 電晶體以及 PowerVia 背面供電技術。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Chris Auth。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Chris Auth 表示雖然這次 ITT 活動的主角是 Panther Lake 跟 Clearwater Forest 這兩款處理器,但是任何半導體晶片的核心都是電晶體以及互聯技術的結合,而這次這兩款處理器都是建立在 Intel 18A 的基礎上,由 Ribbon FET 電晶體以及 PowerVia 互聯技術組合而成。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首先來看 Ribbon FET 電晶體,Intel 在十多年前導入了 FinFET 鰭式電晶體技術,並且經過許多代的改進,也成為目前業界的標準。不過 FinFET 電晶體的主要限制在於漏電問題,而這個問題隨著微縮製程的縮小而變得越來越嚴重,所以 Intel 導入了 Ribbon FET 來取代它。Ribbon FET 電晶體透過矽薄片以及完全環繞的閘極設計,提供更好的閘極控制能力。另外在擴展性跟設計彈性上,Ribbon FET 電晶體透過可調製的帶狀結構,讓設計師可以進行修改,在產品設計上可以更具彈性,而 Ribbon FET 也將成為未來 10 年 Intel 的半導體晶片基礎。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接著看到 PowerVia 背面供電設計,Chris Auth 表示從積體電路被研發出來之後,電路設計一直都是配置在晶片的正面,不僅提供電力供應,也提供訊號傳輸(上圖左),雖然都是傳遞電路,但是這兩者的設計需求不同,但電源線路需要較粗、電阻較小的電路來將電力傳送到電晶體,但是訊號線路則是需要使用較小的線路來避免干擾,而結合兩者電路的設計,隨著製程縮小面臨越來越多衝突,所以 Intel 推出了將電源線路移至電晶體下方(晶圓背面)的 PowerVia 背部供電技術(上圖右),騰出了正面的空間讓訊號線使用,這使得訊號線路可以稍微分開,減少干擾,間接地提升了電晶體的可配置密度,Chris Auth 表示在這部分可以提升 10% 左右。另外電源線部分,由於移置在背面後具備足夠的空間,可以使用更粗的電路來降低電阻,相對的也就降低了電晶體的功耗約 30%,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不過客戶會擔心使用背面供電會花比起正面供電製程更高的成本,以傳統的設計來說,背面供電設計的確是這樣的。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不過 Intel 的 PowerVia 一開始就針對背面供電製程的成本進行最佳化設計,因為在正面可以使用更寬鬆的間距,在互聯層就可以使用比較便宜的 single direct print patterning 方案,而不是較貴的 multi-pass patterning,在上圖左下角的圖示中可以看出,從 M0 到 M2 的圖案層,Intel 18A 的正面製程不管是光罩數以及步驟數比起 Intel 3 還要少得多,而透過節省正面製程的成本,讓 PowerVia 的技術所需要的製造成本跟傳統正面製程的成本不會相差太多。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而 Ribbon FET 電晶體跟 PowerVia 背面供電技術的結合,就讓 Intel 18A 製程在電源效率上有所提升,跟 Intel 3 製程相比,Intel 18A 製程在相同供電的運作頻率上提升了 15%,晶片設計者可以運用在提升效能或是降低功耗上。而在電晶體密度上的提升來到 1.3X,在相同電晶體數量下,晶片面積可減少 30%。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而目前 Intel 18A 製程已經在 Intel 兩處工廠開始進行製造,一個是開發這個技術的奧勒岡州的 Hillsboro 廠區,一個就是亞利桑那州 Ocotillo 廠區的 Fab 52 晶圓廠,這兩處工廠都會在 2025 年進入大量製造階段 (Volume Production)。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而 Chris Auth 在最後也強調具備革命性 RibbonFET 以及 PowerVia 技術的 Intel 18A 製程將延續 Intel 悠久的製造歷史,並且開啟新的 Intel 下一階段。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講完了 18A 製程的部分,接著是先進封裝的部分,這部分由負責封裝的 Intel 晶圓技術與製造部封裝及測試執行副總裁 Navid Shahriari 上台講述。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Navid Shahriari。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Navid Shahriari 表示目前異質整合技術對於 AI 架構相當重要,而 Intel 在這部分已經在差異化先進封裝技術部分累積了相當多的經驗,並提供了包括組裝、測試、模擬、分析,以及插槽部分的服務能量。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而從過去的多晶片模組、有機基板到 FCBGA,Intel 累積了大量異質整合的能力,並且在近期擴展成一套完整的先進封裝技術(EMIB、Foveros),而在這次推出的 Pnather Lake 處理器上運用了經過驗證的 Foveros 技術,在 Clearwater Forest 處理器上使用擴展後的 Foveros Direct 技術。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首先從 Panther Lake 處理器部分,採用已經開發 6 年的 Foveros-S 封裝技術,利用 4 層光罩技術以 36 微米 FLI 間距(FLI pitch)的矽中介層配置來降低成本。Navid Shahriari 表示 Intel 已經利用這個技術,在多處工廠出貨了將近一億個單元,並且提供了相當高的良率跟穩定性。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而在 Clearwater Forest 處理器部分,以驗證的部分採用更為先進的第三代 EMIB 封裝技術,採用 45 微米的 Die to Die 晶片互聯技術來增加連接效率,透過崁入在基板中的單晶矽橋接器進行晶片間的互聯,目前 Intel 在 EMIB 部分有三座以上的工廠具備量產能力,已經出貨了超過 2000 萬個單元。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而在稍晚 Clearwater Forest 處理器也將會以更先進的 Foveros Direct 技術進行封裝,Foveros Direct 採用 9 微米的銅對銅混和鍵合能力,以半光罩技術利用矽中介層進行組合,是目前 Intel 先進封裝中密度最高的技術,功耗也是最低的,降低到每 bit 0.05pJ。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而 Navid Shahriari 也提到了 Known Good Die(KGD,已知良好晶粒)的概念,要整合多個晶片、堆疊甚至是高頻寬記憶體,KGD 相對來說就顯得相當重要,Intel 在這部分具備了良好的單晶粒/堆疊測試能力,在封裝到基板上前就先進行確認是否為良好的堆疊。

Intel ITT 2025: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組合 18A 製程重回頂尖晶圓製造能力
而最後 Kevin O'Buckley 再度上台進行總結,表示 Intel 這次展示了在晶圓製造部份的創新技術,包括 RibbonFET、PowerVia、先進封裝技術等等,對這些創新技術 Intel 感到相當自豪,但是 Kevin O'Buckley 也承認 Intel 目前最重要的就是重拾客戶的信任(真的很老實),希望消費者走進產品零售商,購買實際使用這些技術製造的產品時,可以相信 Intel 這些技術可真的帶給消費者所期待且可以預測的性能表現,而 Intel 目前正在為這個目標努力中。
Intel 真的一次比一次讓人驚艷
非常強大
聽起來很棒,如果真的能像投影片講的那樣的話,應該能解決一定程度的廢熱問題?
不過 18A 現在良率到底多少?
期待了,希望Nova Lake可以看到Intel復甦,這樣AMD CPU才不會太貴
感覺在走三星的後路,製程都講得很厲害,結果就非常難說了。
Intel再加油!! 這樣我才有便宜的AMD可以買
本魯支持牙膏廠,左打台GG,右踢農企廠,中路再尻飛老黃,現在這些廠家實在是跟當年牙膏一樣行徑了,只能讓他們互相鬥一番,才能維持科技業難得的平靜時期。
KHeresy wrote:
聽起來很棒,如果真的...(恕刪)

良率肯定不太行。
你看他们是怎么写
抓几个重点
在相同功耗下,单核性能相比lunarlake和arrowlake降了40%
这句其实整篇ppt中最重要的一句,因为这句直接跟18a的能耗比完全绑定。
lunarlake,arrowlake用的是n3b,这个用的是18a。这里就能清楚看到lunarlake能耗比什么水平。
但后面那句,相同功耗下,性能相比lunarlake强10% 这又暴露了另一个问题→频率上不去,或ipc表现不佳。
也就是跑低功耗很行,增加功耗效益不明显的典型工艺不成熟的例子。

后面的多核表现也是这样描述,相同性能下比285h 少30%功耗,但却不敢直接跟285h比峰值性能。因为可能只有个位数的提升不好意思写出来 。
从他们的ppt来看18a能耗比很好,但目前并不成熟。大概这样解读就对了
感謝分享&介紹,go go intel 衝呀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