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cupidchen大大精闢的解說
其實我們家也是AMD的愛用者
除了第一台電腦是586時代INTEL P3的直立式CPU(沒記錯的話...)
只是這次我弟組電腦預算寬裕加上4670效能不錯又便宜
對幾乎只玩OLG的我弟來說應該算是強卡了
所以才會想組INTEL的
感謝各位大大的指教小弟我又長智慧了

g0918 wrote:
最近家裏要組新電腦所...(恕刪)


其實最先玩起L3 Cache這個把戲的,不是AMD
反而是Intel,不過當時沒多少人看好L3 Cache就是了
而且當年是玩在Xeon這個環境上,所以除非你是業界的人
要不然很少人會注意這個的

當初這個設計,被評為最雞肋的設計,因為在Server平台上的Banchmark不管怎麼測
有L3跟沒L3都沒啥改變...所以根本沒多少人在意
AMD好像還對此酸了Intel一頓,沒想到後來把這梗拿去用的反而是AMD...
現在Intel只是重新支援這個設計而已,並不是Intel抄AMD
虛像 wrote:
其實最先玩起L3 C...(恕刪)


如果以廣義的L3 Cache來講,AMD在K6-3的時候就在玩這把戲了,
當時Intel Server好像還在 Pentium PRO還是Pentium 2,
當時的CPU只負責L1,L2則由主機板廠負責,做在主機板上,
還可自行擴充喔L2上的Cache memory,當時Intel的規劃是把L2
直接從主機板移到CPU內,就是目前CPU內置L1+L2的架構,
所以從Socket 8之後的主機板上就不用再有L2了,而當時AMD也仿效此作法,
在K6-3裡直接建置L1+L2,只不過他的架構是在socket 7,
此架構的主機板是有Cache memory的,而原本是擔任第二層的
快取記憶體,在搭配了K6-3之後,主機板上那層就理所當然的變成L3,
年代已久,如有錯請指正。
ultima4 wrote:
如果以廣義的L3 C...(恕刪)


嗯嗯嗯,感謝更新資訊
我K6自己只玩到K6-166而已
反而是幫我堂弟組的機器是K6-2
K6-3那個時候我就沒有在玩CPU了
因為還夠用,Win2K跑得動,就沒有放在心上了
後來直接就跳P4,所以中間空一大段

不過你所說的那個廣義,實在也太廣義了...XD
從架構來說,你所說的那層的確算是L3沒錯
如果從以CPU內部的Cache來算,我講的Xeon是不是正確的呢?

從早期系統的架構來看,外部那個Cache實在是很雞肋的玩意
我自己最早的磐英主機板上也曾經去給他買了一條來裝...
老實說,一點感覺都沒有,完全不覺得速度有變快...
我相信到了K6-3這情形應該是一樣,要不然就不會在Xeon搞內部L3的時候
有那麼尷尬的測試結果了
虛像 wrote:
如果從以CPU內部的Cache來算,我講的Xeon是不是正確的呢?...(恕刪)

如果就只以Intel和AMD兩家來看的話,應該是Xeon沒錯,
但以前主機板上的cache就稱為L2,所以應該不會算太廣義,
只是他不是在CPU內,而且那個外部的CACHE不會太雞肋,
如果把主機板的CACHE關掉的時候,這時就會發覺CPU變的很
雞肋,你買一條來裝無效,那可能是你跑的程式用的記憶體不夠大,
所以主機板上焊死的那幾顆就夠用了,不需要再擴充。

補充一下,Solt 1規格的CPU,如Pentium 2的L2也不在CPU核心內,
因為當時Pentium PRO的良率實在太低了,所以Intel又把L2搬出來,
擺在CPU核心兩旁的電路板上,所以當時CPU就變成卡匣式的。
Core i7=苦了愛妻
剛剛想到的
不知道有沒有重複
L2這麼小
L3一定很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