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板友好!

2012年買的美利達mta-535

最近把她整理一下,準備好好騎他(目前里程大約500km)

因為買車時就有聽先進說升級一體式大盤的效率會好很多(目前是fsa的四方孔大盤)

所以想請各位推薦大盤選擇,還有其他可以微調升級的部分!

另一輛車為khs的a6000,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這輛車騎起來特別輕鬆,感覺等級好像比535更高(當初兩輛的訂價都是14900)

535騎起來路感好硬,且駕馭感覺比較笨重(實際他也比a6000重了一公斤多),a6000比較得心應手,操控較佳!

請問這是美利達的特性嗎?
文章關鍵字
後飛輪換成速聯輕量化飛輪或升級至SHIMANO XT後飛輪, 前輪換1.6蛇紋貼, 後輪換1.75防剌胎, 巡航省力均速也會提升, 加起來應該花不到3000元(如果全換, 如後輪已是1.75, 換前輪為1.6即可), 藉由後飛輪輕量化及降低前輪滾動阻力, 巡航快上3KM/HR應該沒問題, 不然也能更省力騎更久


注意:前窄後寬的輪胎下坡因為前輪抓地力較小, 轉換半徑要抓大一些, 速度放慢些, 以免危險


漢壽亭侯 wrote:
各位板友好!2012...(恕刪)
ado016435 wrote:
前輪換1.6蛇紋貼, 後輪換1.75防剌胎...(恕刪)


換外胎要前寬後細才能兼顧安全與速度吧
腳踏車的動力是後輪
前輪是操控性
如果弄成前細後寬
只會又笨重又危險而已

另外樓主提到你的車只騎了(目前里程大約500km)

500km是我一星期的距離
我想你現在需要的是多騎
什麼改車
什麼感覺
都只是幻影而已
等你騎上癮了
等你習慣你的車了
等你了解它的特性了
在來談感覺在來考慮改車吧

另外提一下騎車小技巧
騎不快不是把檔變重就可以騎快了
而是要把檔變輕提升踩踏效率
跟提升迴轉速才會變快
踩下去的動力傳輸在後輪, 所以後輪寬有利動力傳遞, 前輪窄有利減少阻力, 這是我親身騎乘的感覺, 如果前寬後窄, 除非你是電動腳踏車車, 馬達驅動前輪, 否則你前寬後窄, 保證讓你騎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你真的騎過長途的登山車?

500K是我登山車騎30小時的距離(雙塔), 公路車輕快1週騎500K不困難, 公路車您或許內行, 但看你對登山車性能可能不是很了解


瘦的狠 wrote:
換外胎要前寬後細才能兼顧安全與速度吧
腳踏車的動力是後輪
前輪是操控性
如果弄成前細後寬
只會又笨重又危險而已

另外樓主提到你的車只騎了(目前里程大約500km)
嘆氣
500km是我一星期的距離
我想你現在需要的是多騎
什麼改車
什麼感覺
都只是幻影而已
等你騎上癮了
等你習慣你的車了
等你了解它的特性了
在來談感覺在來考慮改車吧

另外提一下騎車小技巧
騎不快不是把檔變重就可以騎快了
而是要把檔變輕提升踩踏效率
跟提升迴轉速才會變快換外胎要前寬後細才...(恕刪)

ado016435 wrote:
踩下去的動力傳輸在後輪, 所以後輪寬有利動力傳遞, 前輪窄有利減少阻力, 這是我親身騎乘的感覺, 如果前寬後窄, 除非你是電動腳踏車車, 馬達驅動前輪, 否則你前寬後窄, 保證讓你騎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你真的騎過長途的登山車?

500K是我登山車騎30小時的距離(雙塔), 公路車輕快1週騎500K不困難, 公路車您或許內行, 但看你對登山車性能可能不是很了解


登山車範圍算廣
有人只騎公路、有人插吸、有人低A去、也有土坡.....等等
說真的 我有試過前後輪一樣大,但是沒試過前小後大(也不會想嘗試)
好的開始試成功的一半 壞的開始試成功的另一半
ado016435 wrote:
除非你是電動腳踏車車, 馬達驅動前輪, 否則你前寬後窄, 保證讓你騎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恕刪)

我建議你去爬爬文
之前我換胎時也跟你有同樣的想法
但最後我發現我錯了
我們是人不是機器
我們的馬力那麼小
輸出動力太小了只能靠減低磨擦力來提升速度
這時窄後輪才是唯一選擇
我也用過前1.75越野胎
後1.25光頭胎騎過好一段時間
其實輪胎前大後小這個話題
01之前就有文章了可以去爬爬


另外我會提到500公里
是因為樓主2012年買車到現在只騎這樣
實在太誇張了
一個把騎車當運動的人500公里大約是一星期的運動量
不要說我
說我女友就好
他每天固定夜騎25-30公里
假日騎乘5-60公里
一星期也有2-300公里了
我個人是覺得車子是用來騎的
要先騎出興趣
才來談改車才是比較合理的
汽車輪胎前後配, 大多是前窄後寬.
而登山車的...我想起了 Specialized 2015 Epic 也是前後配.
FRONT TIRE S-Works Fast Trak Control, 120TPI, 2Bliss Ready, folding bead, 29x2.2"
REAR TIRE S-Works Fast Trak Control, 120TPI, 2Bliss Ready, folding bead, 29x2.0"
(以上摘自 Specialized 原廠網站) 供各位參考了.
為何會前寬後窄, 我也不知道.
不管是汽車或登山車, 我都不想前後配, 調輪多麻煩啊!
當然, 登山車要怎麼改, 怎麼騎, 車主爽就好了, 騎車的樂趣不就是如此.
後輪傳動的性能車款多半是前窄後寬(連後置後驅的SMART車系亦是), 前驅車本應前寬後窄, 但是基於美觀及前驅牽引特性, 沒必要, 因此前驅車前後輪寬多半相同, 相同的道理用在單車應該也可以


我想那應該是競賽設定吧(可能是為了在競賽林道下坡追求速度/安全及過彎考量吧), 我們又不是選手, 我恰好有2組輪組, 前寬後窄, 前窄後寬都玩過, 不管是平路或爬坡, 真的前窄後寬較好騎, 下次再用登山車去騎520K 前面用1.3或1.5後面1.6試看看....


真的....就像龍頭高度這件事, 個人主張姿勢不是死的, 一成不變的, 而是要相信自己的身體配合自已的身體而不是看專業選手那樣就跟進, 新手請用自已最舒適的騎姿,因為肌肉都還沒練起來.... 此時騎的輕鬆騎的遠而不太過酸痛為目標




MonkeyStone wrote:
汽車輪胎前後配, 大多是前窄後寬.
而登山車的...我想起了 Specialized 2015 Epic 也是前後配.
FRONT TIRE S-Works Fast Trak Control, 120TPI, 2Bliss Ready, folding bead, 29x2.2"
REAR TIRE S-Works Fast Trak Control, 120TPI, 2Bliss Ready, folding bead, 29x2.0"
(以上摘自 Specialized 原廠網站) 供各位參考了.
為何會前寬後窄, 我也不知道.
不管是汽車或登山車, 我都不想前後配, 調輪多麻煩啊!
當然, 登山車要怎麼改, 怎麼騎, 車主爽就好了, 騎車的樂趣不就是如此.笑
汽車輪胎前後配, ...(恕刪)
爬文看別人的經驗, 是別人的經驗, 我分享的是我的實戰經驗(經濟型車友的實戰經驗), 一般而言登山車較重(14KG上下), 一昧追求細胎是錯誤的, 因為要把動力傳遞出去, 要有適當的磨擦力(輪胎接地面積), 這是我親身體會, 太細的輪胎無法將力量傳出去, 所以1.5或1.6的後輪應該是極限, 接下來要增加速度, 只有從消除阻力下手, 對於不想花太多小朋友的車友, 換輕量飛輪及前窄後寬配置絕對是經濟又實惠的選擇.(車子減重太花銀彈了)


自已試過覺得效果不錯才敢推薦, 29ER效果更好, 再快就可能要花大錢像A辣兄的29ER那樣, 不然就只能騎公路車了..... 520K時用登山車騎完的車友剩10人左右, 用29ER的更少, 因此自豪的是若要問時限內長途登山車公路騎乘經驗或問題時, 沒多少人可問 嘿? 520K的登山車實戰完成真的不多人.....



瘦的狠 wrote:
我建議你去爬爬文
之前我換胎時也跟你有同樣的想法
但最後我發現我錯了
我們是人不是機器
我們的馬力那麼小
輸出動力太小了只能靠減低磨擦力來提升速度
這時窄後輪才是唯一選擇
我也用過前1.75越野胎
後1.25光頭胎騎過好一段時間
其實輪胎前大後小這個話題
01之前就有文章了可以去爬爬我建議你去爬爬文之...(恕刪)

ado016435 wrote:
我想那應該是競賽設定吧(可能是為了在競賽林道下坡追求速度/安全及過彎考量吧), 我們又不是選手, 我恰好有2組輪組, 前寬後窄, 前窄後寬都玩過, 不管是平路或爬坡, 真的前窄後寬較好騎, 下次再用登山車去騎520K 前面用1.3或1.5後面1.6試看看....


所以我說登山車範圍廣,騎法多樣。
有人只騎鋪裝道路,有人會跑林道、產道,有人會跑砂礫地,有人跑沙土地,更有DH......等等
騎法本來就沒有對錯,因人、地、車而異
所以盡量不要用局部情況來套大部分狀況,除非你了解
不然容易以管窺天

輪胎前大後小跟競賽設定、選手 壓根兒沒有關係
在飛鋪裝道路上,抓地力要求會更嚴苛,而且不同地面會有不同的要求。
然而前輪要求又比後輪更重要
在非鋪裝道路上,通常越寬的輪胎抓地力越大,但是也更拖
所以會有人用前大後小的輪胎(前大抓地力強,後小踩踏較不那麼拖)

兄臺可能不知道,玩Off-Road的,多少人為了抓地力犧牲很多東西
(輪胎)重量、阻力、顆粒感

好的開始試成功的一半 壞的開始試成功的另一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