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感謝大大們的指正.只是我突然另外想到一個問題就是穿卡鞋時 不是說都會有推採勾拉的踩踏技巧嗎說實在的 現在的我對於勾的感覺 感覺不太到我是說坐姿時 而當我把臀部稍往前移此時膝蓋前端鉛垂會比較靠近踏板中心(曲柄水平時)這時候我比就容易感受到勾的力道可以順利的施出所以才會因此請教各位前輩不過若是因此感到身體與手肘過於靠近時 或膝蓋上提與手肘過於靠近時是不是就要再換一支長一點的龍頭了呢??請大大解惑
公路車設定的五個主要尺寸,這五個尺寸第一個是車架大小,其次座墊高度,再來座椅前端垂直地面與大盤中心點的距離,第四個座墊中心(或座墊前端)至龍頭鎖車把的距離,第五個是車把與座墊的高低差......前四個尺寸是有順序.....這些都可以供初次騎乘公路車的依據,天賦異稟或神人不在此限!!至於這些數據在雜誌上可以找到.....樓上的的確需要換一支長一點的龍頭.....並設定好座墊位置...
ddar白馬 wrote:為了避免膝蓋受力不當,當坐在坐墊前方時,膝蓋不能超過踏板軸心...(恕刪) 板上真的臥虎藏龍,像你及aquarous大大都會分享這些經驗...,我這才發現我坐墊調太前面啦,要趕快去調後面一點,坐墊沒調對,難怪我武嶺成績不好^_^(迷之音:武嶺成績不好明明就腳力不行還牽脫到坐墊位置)
這個有流派的問題 . . .某個系統的騎士主張要讓腰休息,SetBack 大一點,讓腰不那麼彎,Drop小一點,讓身體有辦法調整重心分配。長途挑戰比較舒適好完成。另一個系統主張要讓腰受力,把他練強,SetBack小一點,彎腰立骨盆,落差大,提拉有力,可以有比較好的輸出。但你說第二個系統就無法進行挑戰?或是第一種設定無法參加公路賽? 其實也不一定。嚴格說算是騎法上的差異了(挺意外01上可以討論到這麼深的)我自己的感覺,對於爬坡,彎腰的設定會比較耐久,腰比較不那麼快酸,雖然臀大肌的推力稍難施展,但經過練習還是可以發動的。
RBB213 wrote:提問一下~膝蓋越往前,功率越大,但越容易爆。所以端看每個人狀況調整,是嗎? 可以有多種體位呀手把有多個位置可以握有些座墊也有多個位置可以坐這樣組合起來就有很多種姿勢了有些座墊是設計成單一位置、單一姿勢的而有些則設計成可以靈活移動各有特點看自己的需求來選擇。
Stallings wrote:可以有多種體位呀手把...(恕刪) 我也想換可變換多種體位的坐墊…雖然目前的San Marco Ponza和卡撐很麻吉…大大有許多推薦的“變換體位專用坐墊”嗎?價位壓在3000大洋內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