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看大家的討論,
測車子性能都要談功率,
還要看平均功率來測車子性能,
但我怎麼想都不對,
為何平均功率能看出車的好壞?
我怎麼想都不可能是用平均功率來測車子,
如果平均功率能測出車的性能,
各大廠用機器去就可以精準測出了,
還能在賣車時嘴這台車用幾W就能達到均速40等宣傳標語,
但就沒一家賣車的這樣賣,
通常就只看到比上一代車省力幾W、空力好幾%。
我認為平均功率根本測不到車架輪組的真實效能,
2-3百W的功率車架輪組又不會軟腳變形,
傳動效率都還能完整傳遞,
這麼低的測試功率大概就只能測出鍊條齒輪跟外胎的傳動差異吧,
我是怎樣想都覺得要測車子輪組的性能都不是看人的平均功率,
車架輪組真正有差異的點,
應該只會在最大功率那個區間才會有差別,
除非你用兩種不同功能的車架輪組來比較,
不然兩個相同功能的車架輪組在低功率差異應該極少。
以上是我井蛙的想法,
請各位大大開釋,
我倒底那裡有想錯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然想到這好像跟電腦性能很像,
I3.I5.I7.I9.要發揮出最大效能要給足W,
總不能用一顆300W的電供來測它們的差異吧。
瘦的狠 wrote:
一直以來看大家的討論...(恕刪)
無論是輪組還是車架.大抵遵循Hooke's law
變形都是線性的.瞬間多出來的能量消耗幾乎是固定比例的
不是1000W下很軟,200W下就會很硬.
只是1000W變形量幾乎是200W的5倍相對很明顯而已
另外大瓦數會對體能的消耗也會非常明顯..
例如 瞬間FTP70%跟FTP80%差別不痛不癢...但相同比例280%跟320%差別..
身體就會很有感覺.而速度差也會出來
像某編輪業者用最大瓦來顯示輪組好壞.雖然不精確.但也是有參考性的.
因為功率計的數字是你踩踏的反作用力.所以會扣除被吸收的部分.
而越軟最大功率相對就會小一點(除非你一秒就能踩出最大功率 那可能會差比較多)
而又因為能量守恆.除了少量會有熱損外.最終也是會釋放回去
跟慣性同理.
車子彈性.跟慣性只是幫你儲存能量.
所以就算你騎非常軟的車.只要穩定輸出
最終效率不會差很多
但是問題是公路賽很難"穩定"的輸出.
又或者已經開掉了.自身體力差的時候.輸出不穩定就能體現"性能"
所以"均速"來論性能.通常會是"空力性能"不會是剛性
而空力性能多是姿勢影響.所以空力車通常會有"比較低趴"的姿勢
這也是空力效益最大的來源. 五通降低,你座高想要不變.不趴也得趴....
姑且不論職業選手切到底的設定.而一般人其實FITTING決定姿勢...跟空力車設計要給你低趴姿勢又不太一樣了.
一正一負最後效益會非常不明顯
簡單的說.如果你是一個人舒服的騎車.那麼這些都會非常不重要.因為你不會使用很低趴的姿勢.也不會用不穩定方式騎車
如樓主所說 人的功率其實就那麼小
也許在更大更大的功率下會有更明顯的差異
但即使是職業車手也無法在很高的功率下騎太久
我的想法是 騎單車的是人
人是靠生理上的能量系統去支持運動能力
假設較好的輪組真的可以在起步時消耗較低的能量
即使慣性力量較弱導致繼續轉動並不比較省力
(好的輪組轉動損耗也會較低,
但是到了一個等級以上這方面的損耗也許是在伯仲之間)
也可以得到一個比較平順的輸出波動
而這對能量系統而言長時間反覆加減速下來是比較友善的
也就是除了體感回饋帶動的心靈馬力以外
更大的效益是在長時間累積之後才會有更大的體現
這也意味著 要加入累積的成份去測這種東西不是條件太難設定
就是簡化之後測出來實在差不了多少
反過來舉個具體的例子
每次綠燈
叫人10秒甚至5秒內加速到30KMH
和給他3分鐘慢慢帶到32KMH
經過20個紅綠燈,跑個80KM的路程
即使最後在同樣的時間到目的地
即使是後者的均速會高一點點
卻會是前者的騎法比較容易把自己搞爆
(也許還不用搞爆,騎到一半的路程就開始衰退了
而車架和輪組的適能也許可以緩解一部份這個問題(?
但其實前者的騎法仍然是不推荐的加速方式
這是我的一點淺見
我對器材等事物也是井蛙
無法從具體的數據資料計算
只能從運動生理的情況猜想
參考參考
我最常用的輪組是下列三組:
1. FULCRUM RACING ONE + GP4000 23C + TPU + 克破2
2. Rolf ELAN Alpha Stealth + GP5000 25C + TPU + 克破2
3. CAMPAGNOLO BORA WTO 33 + GP5000 25C + TPU + 克破2
車架是 2022 TCR ADVANCED 1 KOM
因為太過肉腳,又不想爆心跳,所以每次爬觀音山時,
都是用低齒比、低心跳、慢慢踩,用很龜的速度上山。
計時起點是山下的 7-11龍五店,由於中間會遇到上坡時的
第一個紅綠燈及觀音山交流道前後的二個紅綠燈,因此到
遊客服務中心的時間,僅供參考。
第一組:FULCRUM RACING ONE 是我從舊車留下來的,
全部的軸承都已改成 陶瓷珠 及 陶瓷軸承(棘輪座)。
FULCRUM RACING ONE 實在有夠硬,在爬坡時,可以感受到
每一分力氣都確實傳到地面,平均到達時間約在 54-57分 間。
第二組:Rolf ELAN Alpha Stealth ,因為我體重 在 74-78 kg
之間徘迴。算是有超出此輪組的負荷,前輪常常會發出
抗議的聲音。爬坡時,會比 第一組 累一些,但時間則差不多,
也是 54-57分之間。
第三組:CAMPAGNOLO BORA WTO 33,這組輪組的表現
實在令我非常驚喜!爬坡時,會覺得腳不用太出力,就可以順順
往上爬,雖然我的速度還是很慢,但到達時間都不會超過 50分。
有爬坡,自然就有下坡。
第一組 FULCRUM RACING ONE 一從遊客服務中心開始下滑
到要左迴轉到凌雲路的彎道時,速度會自動增加到30km左右,
怕衝太快,有帶一點剎車。
第二組 Rolf ELAN Alpha Stealth也是差不多。
但第三組 CAMPAGNOLO BORA WTO 33 就恐怖了,一開始下滑
就瞬間增速,到彎道時已超過40km以上了,加上 框煞碳纖維 有
剎車距離極限的問題,幾乎是煞不住車,還要多滑個十幾公尺,
才有辦法減速到可以轉過彎道。
之後下坡的路,第一組及第二組,雖然是鋁框,但只要輕輕按住
煞車,就會有減速的效果,順順的下山。
但是第三組,在下坡的路段,它就是一直在加速往前衝。又因為
框煞碳纖維的剎車效果實在有夠糟糕 。每次下坡,我都心驚膽跳,
倒不是怕 燒框 ,而是 煞不住的感覺 及 那剎車聲實在是 響徹雲霄。
爬坡時,真得很喜歡用第三組輪組,但每次下坡時就很後悔。
輪到平路
第一組及第二組,在無風的河堤上面,不爆心跳順順踩,大概能維持
在30km/h上下,而第三組則可升到 35km/h。
結論:
我想高手因為是高手,所以輪組的微小差異對他們的成績,
或許、可能、不是那麼明顯。
但對肉腳如我的人來說,因為腿力很弱,相對來講,輪組的微小差異
就會有放大的效果,所以越滑順的輪組,感受越深刻。
就像一顆馬力很小的馬達跟一顆馬力強大的馬達。
小馬達必須在負載很輕的時候才能啟動,
負載越輕,轉動就越順。
而大馬達不管負載重還是輕,一開電就轉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