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騎車因為有點冷.學了pro邊騎邊穿.雙手沒在把上忽然覺得什麼路感.跟碎震都不怎麼感受的到...

我的情況靠雙手感受舒適跟震動沒有99%也有90%
,人跟單車接觸的地方就.手.屁股.跟踏板
踏板剛性不能噓...所以理論上只剩屁股跟雙手
.屁股有護墊.座墊.座管.座弓理論上濾震本身就會不差
這樣想,是不是彎把改用泡棉套(平把用超厚那種).舒適度直接會有很大的上升?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一樣的情況
文章關鍵字
靠想像力,
跟那張能說的頭頭是道的嘴。

我不是在諷刺,
這跟車子性能一樣,
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
10km/h、20km/h、30kmh、40km/h、50km/h......
相同的設定相同的東西,
表現出來的都不一樣,
為何01上每個車友都能各執一詞,
不就是你的感受不是我的感受嗎?

像我現在都直接說明白講清楚,
我就是歡樂組均速就20km/h,
我表達的就低階玩家的感受而已,
什麼市民組、菁英組、職業組的感受我不知道,
也不可能感受的到,
我表達的可以接受就接受,
不能接受我也沒辦法,
因為能力就只到這樣而已,
再多也沒有了。
都騎到這樣,很多都不必問
感受粉主觀
但也不至於太誇張
但有差

老車全碳纖維
龍頭與把手也是全碳纖維 FSA小彎把與龍頭
輪組 圈煞 有內胎 高胎壓/細胎 120 psi 700/ 23 C
25 mm 以下 前後低框高 1300多 g 較輕輪組 Racing Zero 鋁框
高胎壓 路感非常清晰 路粉爛,感覺非常明顯...過減速條 感覺強烈震動
碎震不明顯
爬坡輕快

座墊有改 SMP 中上等級, 鋁合金支撐 較硬
破百公里 屁股快開花了

新車車架與前叉全碳纖維
龍頭與把手是鋁合金
輪組 碟煞 無框勾 無內胎 胎壓 90 psi 700/ 25 C 也許更低胎壓會更舒適
50 mm前後框高 1689 g 粉沉重輪組 SLR2
較低胎壓 寬胎 路感模糊粉多 路粉爛 感覺不太明顯
爬陂 重拖
座墊有改CADEX Boost, 碳纖維支撐 吸收震動較明顯
破百公里 屁股沒什麼感覺
鋁合金龍頭與把手
碎震比較明顯 ...過減速條 感覺震動不太明顯

車褲 PI 3D 厚內襯
手套 ASSOS 有肉墊的短指手套

長程有差

短程差異不大
雙手很震代表背部肌力不足 多練就不會把全部重量壓在把上
彎把選斷面是橢圓的 加一般eva把帶就夠了
要不要試看看redshift壁振龍頭?
TONY1978
前胎壓-5
利口貝爾
我用超級一體扁把了.考慮前28c 後25c這樣應該不錯
騎完長途沒有腰痛手痛基本上就當舒適和路感好
利口貝爾
我是在想...會不會其實說會震到腰痛的人會不會其實本來就腰不好....就算給他騎訓練台或者坐在椅子上 一樣的時間一樣會腰痛
結果是~換了鋼管車架+碳纖把手後全部的疑慮都不見了
握把要需握,別握太死...
彎把感受的震比較集中
平把因為把震波傳到更遠端,這個波會被震盪變大所以感覺平把較震,彎把較不震
還有確實彎把厚棉較厚,因為彎把設計給幾乎不戴手套或薄手套設計,因為公路帶厚手套反而操控會受到限制
平把則是預設你要戴手套走顛坡路,且選選擇性多(換手把套就好)
早上起床騎18KG的鐵馬去3公里外的批發市場買全家三天份的食材

回到家後立刻換公路車出門

舒適度就會明顯有感
把帶用3mm以上,就不需要手套了。
除了鋁車比較震,碳車到現在都覺得很舒服。
人家說無內胎或是橡膠內胎舒服,別鬧了那一下下1個小時後就無感了好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