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年我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尤其是血糖與能量起伏的問題。以前的我,總覺得「早餐一定要吃」,不吃就會沒力、會傷胃。每天早上出門前,我都會習慣性地沖杯奶茶、配一片吐司或是買個飯糰,覺得這樣才有元氣。
但漸漸地,我發現上午的精神反而常常不濟,十點多就開始昏沉、肚子又餓。那時我還以為是壓力大或睡太少,直到後來閱讀《不只逆轉糖尿病!治好胰島素阻抗,遠離90%慢性病》這本書,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問題出在我「吃錯早餐」。
書裡提到一個觀念叫「胰島素的黎明效應」。意思是說,我們早晨起床時,身體自然會釋放一些激素,讓血糖稍微上升,好幫助醒來。但這同時也會讓胰島素的作用變得比較「遲鈍」,也就是說:早上吃同樣一片吐司,比晚上吃需要更多胰島素來處理血糖。
這也難怪,我明明吃得不多,卻常常在早上後段時間特別容易犯睏。因為胰島素大量分泌後,血糖被迅速壓低,身體就陷入低血糖狀態,能量反而更不穩定。
書中還提到,如果想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最簡單的方式之一,就是「晚餐後斷食到隔天中午」——也就是所謂的間歇性斷食。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從原本早上七點就吃早餐,改成只喝水或黑咖啡,一直到中午十二點才進食。剛開始的前幾天確實會餓,但大約一週後,身體就慢慢習慣。最驚訝的是,整個上午的精神變得更穩定,專注力也提升,午餐時間反而吃得更有節制。
當然,如果真的要吃早餐,作者也強調「內容」的重要。要避開糖和精製澱粉,改吃蛋白質與健康脂肪。
我後來改成吃水煮蛋、酪梨、無糖優格或一點堅果,血糖不再劇烈波動,也不會出現上午崩潰的疲倦感。
反觀傳統早餐店賣的吐司、漢堡、奶茶、飯糰或蘿蔔糕,幾乎全是碳水與糖的組合,這些看似平凡的選擇,其實每天都在默默增加胰島素阻抗的風險。
經過這段時間的調整,我真切感受到身體的變化——體重不再難以控制,下午也不容易想睡,甚至晚上更快入眠。更重要的是,那種被糖分牽著走的「餓」與「昏」的循環,終於打破了。
回頭看,原來我們一直以為「早餐最重要」,但若吃錯內容,反而成了健康的陷阱。
真正重要的,是讓身體有時間休息、修復,並選擇能讓血糖穩定的食物。當我學會尊重身體自然的節奏,不再用糖分去「催醒」自己,健康的感覺才真的回來。
分享摘自《不只逆轉糖尿病!治好胰島素阻抗,遠離90%慢性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