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感謝之前有站友熱心回覆小弟有關安裝淨水的一些問題,該怎麼選擇適合的器材,我大概有個譜了。
但是,我想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全室淨水裝置若要能夠除水垢,大概就必須包含兩部分,除了除氯跟雜質的濾心或裝置外,勢必要再多裝一個軟水用的濾心或裝置,也就是說,通常來說,會將兩者裝在家戶出水口處,這樣的話我們無論是飲用水或是其他用水都是經過軟水處理的,而這樣的水,就飲用水部分而言,看了很多報導,因為把人體需要的礦物質都濾掉了,長期飲用反而對身體不好,我知道,費工點,當然可以把家戶出水口先分留為兩部分,一部份供飲用水,而這部分就安裝上開所有裝置(含軟水除去),另一部份就只安裝除氯跟雜質,供全戶飲用水外使用,不過這樣不僅要重新分配管線,工程很大,另一方面要雙重設備,成本很高,而濾水器廠商總是在推薦軟水好,對於防止管線或設備的積垢或損壞是有幫助,我不否認,但是就是不提飲用部分,所以大部分人都是一套裝到底,這樣喝久了,反而不利健康。
以上觀點不知正確否?而大家又是怎麼配置自家的淨水裝置?請不吝指教,謝謝!
只有RO設備時全台灣裝機率高達8成,但開始出現所謂的能量水、電解水、直銷賣的淨水器(非RO)時
業者為了銷售,開始說喝RO水會因為過濾得太乾淨而缺乏礦物質或其他微量元素
這些所謂的能量水、電解水、直銷賣的淨水器(非RO)在銷售一段時間後,有裝這些設備的客戶又開始裝回RO
這是為什麼?
因為茶垢..
茶垢造成家中的飲水機損壞率提高
茶垢讓家中喝水的人變少了,因為口感差、太硬
茶垢讓媽媽清洗飲水機時還要買化學產品來清洗
如果在30年前..台灣人在飲食上可能吃得不夠好..營養素不夠
但現在人..吃得好..健康食品也吃得兇..身體都承受太多營養
你覺得喝所謂有礦物質的水來讓身體攝取礦物質能攝取多少
..
給你一個觀念..喝水只是身體代謝的媒介..水中的營養素少之又少
別被所謂的能量水、電解水、直銷賣的淨水器(非RO)給拐了
建議裝RO是有必要的
誰知道上游管線或是儲水槽有無問題?
就比方說有人在水塔裡自殺或下毒
至少RO可以替代你身上的腎
先行做最後一道攔阻
你想要壞的是你的腎?還是RO?
至於礦物質?
哈...RO也不是萬能的
它脫鹽是算去除率的
一般家用的RO脫鹽率是還好
80~90%應該都還可以接受
所以沒啥把礦物質都去除的問題
至於軟水器...
可能就不建議拿來飲用
因為軟水器一般都是鈉型陽離子樹脂
它是使用鈉離子(Na)交換水中的鈣鎂硬度(俗稱水垢)
所以都需要用鹽(NaCl)再生
大家都知道...鈉離子太多對人體心血管不太好
美國有些州已禁止使用軟水作為飲用水
所以...他們的廚房用的軟水機是有切換閥的
洗東西是可用軟水
但要喝進人體裡的就切換到自來水
所以...全戶型的軟水機是可以用(去除廚房和浴室的水垢)
但...最好要喝的,是使用自來水,再裝一台小RO機就夠了
那軟化水質的含鈉樹脂材料,會跟水中的碳酸鈣、碳酸鎂進行化學交換,釋放出鈉離子,然後抓住鈣離子跟鎂離子。
所以這種軟水,會有含鈉過高的問題。
長期飲用,會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
這個問題是肯定的,所以解決方法有兩個,一個是使用新型非鈉型樹脂。
另外一種就是使用RO,RO可以把碳酸鈣跟碳酸鎂拿掉,而且不會有鈉離子的問題。
---
應該這樣說,全戶淨水設備,主要目的三個,一個是把水塔之前,自來水管道裡面的泥沙、鐵鏽等清除。第二個則是以活性碳把一些化學物質、異味給清除。第三個則是離子樹脂把水軟化,目的是避免管線內有水垢。
但如果你要飲用,最好另外使用RO作為飲水來源。
之所以全戶淨水不用RO,是因為RO造水效率比較低,而且家庭使用不需要用到RO那麼乾淨的水。
歸根究柢,基本上就是成本效益的問題。
全戶用水,比方沖馬桶、或者洗澡、洗衣服,其實不需要用到軟水。
因為一般的冷水,在水管中結成水垢的危害不大。
所以規劃上,我個人認為:
你如果好安裝設備,在水塔出水到家用用水之間,裝一個20吋的胖胖瓶,一個掛架裝兩個,或者裝一個,夠用了。用5微米或者5微米加1微米的棉質濾心,把水塔之前的雜垢濾掉。濾心便宜,要不要裝這一道,關鍵在於更換濾心的便利性。如果好安裝、好更換,成本基本上就是第一次成本,後面一年維護耗材很便宜。
接著洗澡蓮蓬頭前面裝沐浴淨水器,一隻大概200元以內,可以用3-6個月,把水中的氯等化學物質處理掉,避免從皮膚、頭髮等吸收。
而飲用水,則直接裝一台RO機。
ltp wrote:人體需要的礦物質並不一定要從飲用水中攝取吧!若不想全戶都軟水,也不一定要另外配管呀!難道府上冷熱水管沒有分開嗎?要不然只要在熱水管線上裝配軟化機,冷水管於水槽處加裝一 RO 機,那麼要飲用時取 RO 水、要用軟水就開熱水管、要用一般自來水時開冷水管,這不就 OK 了嗎?話再說回來,因為鈉離子型離子交換樹脂會以兩個鈉離子去取代一個二價的鈣離子或鎂離子,所以肯定會提高水中鈉離子含量,可是,會提高多少,則是要看原本自來水有多硬而定(依臺北自來水事業處 104年3月至 105年2月 的資料,總硬度為 35.8~148 mg/L,臺灣其他地區(以新竹為例),則是 142~162 mg/L),越硬的水當然就只好用越多的鈉離子去交換。
因為把人體需要的礦物質都濾掉了,長期飲用反而對身體不好,我知道,費工點,當然可以把家戶出水口先分留為兩部分,一部份供飲用水,而這部分就安裝上開所有裝置(含軟水除去),另一部份就只安裝除氯跟雜質,供全戶飲用水外使用,不過這樣不僅要重新分配管線,工程很大,另一方面要雙重設備,成本很高,而濾水器廠商總是在推薦軟水好,對於防止管線或設備的積垢或損壞是有幫助,我不否認,但是就是不提飲用部分,所以大部分人都是一套裝到底,這樣喝久了,反而不利健康。
以上觀點不知正確否?而大家又是怎麼配置自家的淨水裝置?請不吝指教,謝謝!
...(恕刪)
無論國內還是美、日等國家的飲用水水質標準,據悉尚無鈉離子的合格飲用標準,然而,自來水本身的硬度本就會在飲用水標準內,所以交換到的鈉離子,肯定也不會太多,就算一天飲用 2 公升經軟化的自來水,其中的鈉含量,可能連衛福部建議每日鈉攝取量的十分之一都還不到!所以與其在意長期飲用軟化水是否會因鈉攝取過多而影響健康,倒不如先從其他飲食中控制鈉的攝取來得實際。
我發現人常常容易在不同事情上,過度注重特定的點,這特定的點,其影響力或許不到二成,而影響力有七到八成的點,卻常排不進人們優先考量之順序前端,其原因,一在當事人並不知道「影響最大」的點為何?另一就是感情使然(譬如廠商只講對其有利的點),讓人甘於做埋頭於沙堆的鴕鳥。
RO水當然是很好,但我相信,飲用符合自來水標準的開水,與飲用 RO 水,長久下來,兩者影響健康的差距,遠不如您平常選擇什麼食物來得影響大。為了健康因素在意飲用水當然是對的,但若平常選擇食物沒有相對嚴謹,那不就是我上面說的「重其二三,反輕其一」的道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