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家的太陽能發電系統記錄與分享
訂閱主題友善列印版面鎖定
kindo樓主
文章人氣: 1,188
2018-07-14 09:45 #1
私訊連結收藏推薦評分回報
2018年我家的太陽能發電系統記錄與分享"
以上為kindo這位樓主開了個頭,表示自家頂樓種電,台電每度電收6.46元......還附上照片,更沾沾自喜的計算每年獲利、換算成本回收年數,而且kindo表示台電還保證收購20年!
最近彰化外海風力發電第一標每度電收購價5.8元,一個月後,公開國際標(第一標的人馬亦參與),每度電收購價降為2.8年,同樣保證收購30年,媒體報導,價差約9000億台幣
我回復他,他立即刪除照片及計算公式數字⋯⋯⋯⋯
但是卻向網管檢舉我,我只想請大家評評理
KiKiUnicorn wrote:
照理來說,
推廣住家或工廠建置太陽能或風力發電,
應該是要自己發的電先供應自家用電,
不足的電力向台電買,
有多餘的電力才賣給台電,
這樣才是真正推行綠能,
並能有效督促民眾節電。...(恕刪)
某個程度來說,我是不反對先自發自用這種方式
但是回到現實面,有多少人會便宜的電力(火電 核電)不用,去自用貴森森的太陽能
綠電綠電說的好聽又上口,版上到底有多少人去台電買綠電的?
KiKiUnicorn wrote:
不足的電力向台電買,
有多餘的電力才賣給台電,
如果我是台電,我一定幹死
綠能天候不好時,說沒有就沒有,我還要有備用發電來隨時讓你們使用
沒電還要被狗幹
天候好時,你們自用自的,我備用的電賣給誰?
備用電力不用燒錢嗎?燒了又不能賣
有效督促民眾節電很簡單,電價過基本度數後
每過一個級數就等比調整,便宜的電怎會有人佛心的想要節電,別傻了
jcyao wrote:
如果我是台電,我一定幹死
綠能天候不好時,說沒有就沒有,我還要有備用發電來隨時讓你們使用
沒電還要被狗幹
所以現在蔡媓大推的風力發電才會被大罵,
除了高價購電,
讓人有利益輸送的聯想外,
因為風力發電的輸出變動性太大,
台電才是必須扛起最大風險的倒楣鬼
假設今天一個風力電廠的區域風平浪靜
發不了電
廠商只是賺不到錢
可是台電卻必須想方法補足這個供電缺口
不然台電必須負責供電中斷的相關賠償
所以台電必須額外花錢備妥發電機組來隨時應付風力發電不穩定所帶來的供電缺口,
也就是這些機組天生就不是拿來在穩定負載發電的
而是必須忽高忽低不斷變動負載運轉
有點機械常識的就知道
機器在這種狀況下使用是最沒效率的
也最容易出問題
更需要其他額外的維護保養
更花錢的是
一般燃煤或重油發電機組是無法這樣隨時變動負載運轉
必須使用天然氣才能勉強應付
如果變動過快,
更只有成本超貴的輕柴油機組才能維持電網的穩定性,
或是花個幾百億建個超大蓄電池來維持電網的穩定性。
人類中最卑鄙無恥的是,
權力擁有者和諂媚權貴者,
藏身安全場所歌詠戰爭,
用愛國心將無知者送往戰場!
〔記者黃佩君/台北報導〕離岸風電競標上月開標,由加拿大北陸電力及新加坡玉山能源合組的海龍風電開出每度2.2元破盤價,與遴選階段所適用的5.8元躉購費率相差甚大,引發外界嘩然。而競標後維持低調的海龍風電今首度現身,並說明為何能開出令外界驚訝的破盤價。北陸台灣區總經理馬聖安(Sean McDermott)說,競標價格是建立在躉購費率之上,而也正是競標的低價,證明了台灣採行躉購費率的確是成功的。
離岸風電日前開出每度2.2到2.5元競標價,因低於電價使外界看到台灣綠能潛力與可行性,但因與第一階段需擔負國產化任務的5.8元躉購電價差異大,遭國民黨立委質疑圖利,甚至一狀告到法院及監察院。今離岸風電業者群聚召開「離岸風電在地產業與合理費率座談會」,討論離岸風電費率及必要性。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今也到場,表示當初競標開標前相當「憂喜參半」,既希望看到非常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因為這證明台灣有機會向前走,迎接嶄新的能源時代;但具有競爭力的價格也將面對排山倒海般的質疑聲浪。
而開出每度2.2元低價的海龍團隊在開標後維持低調,今也首度現身談論為何能夠祭出「破盤價」。馬聖安說,開標後很多人都相當好奇為何海龍能開出這樣有競爭力的價格,但他仍要說明這源自於躉購費率之上;而也正是競標的低價,證明了台灣採行躉購費率的確是成功的。
馬聖安說,海龍2號與3號風場能夠提出具競爭力的標價主因有二,第一是競標是針對2025年的專案計畫,競標價格的訂定是預設在2025年前台灣就會以躉購費率機制來發展出近4GW的離岸風電計畫,其中包括對基礎建設、供應鏈、專案融資及離岸風電人才的大幅投資。
他也強調,如果競標是針對2018到2024年完工的計畫,則不會有這種低價。而目前每度5.8元的躉購費率主要是適用於2022年前完工的廠商,他也要說明台灣「不可能從一開始就以競標價格來興建風場」。他也強調,如果競標是針對2018到2024年完工的計畫,則不會有這種低價。而目前每度5.8元的躉購費率主要是適用於2022年前完工的廠商,他也要說明台灣「不可能從一開始就以競標價格來興建風場」。
http://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49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