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ARU兩大核心技術的源起-SUBARU 1000

這段文章本來是寫在另一串討論中的,只不過覺得跟那串的主題不符,小弟就把它獨立出來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當SUBARU靠著SUBARU 360一舉打開知名度之後,日本的汽車市場也隨著經濟成長而漸漸產生了變化,也就是從輕自動車進入到小型自動車的時代。60年代的主流設計,大部分仍是以FR車為主。當時身為SUBARU首席設計師的百瀨晉六,則很希望能改善FR車的兩大缺點。首先是中傳軸縱貫了車室,佔據了不少乘坐空間。二來是中傳軸的旋轉會產生震動及噪音,對於乘車的舒適性會有不小的影響。尤其當時SUBARU傾向使用單體構造(Monocoque)跟四輪獨立懸吊,所以更無法忽視中傳軸帶來的影響。
為了避免上述的缺點,百瀨開始研究起了FF的配置。相對於FR的設計,FF車的前輪必須同時兼顧傳動與轉向,所以結構上確實較為複雜。然而,FF車擁有著較佳的直進安定性,而且能夠將噪音及震動隔絕於車室外,再加上較大的車室空間,這些都是當時FR車所欠缺的。不過對於當時的設計師來說,由於缺少等速萬向節Rzeppa joint的技術,因此很難兼度到順暢的驅動及轉向。
1963年2月代號A-5的試作車完成,成為日本第一輛撘載水平對臥引擎的FF乘用車。不過礙於技術尚未成熟,A-5最後並沒有能進入量產。繼承A-5設計理念的63-A,在改良了A-5的缺點之後,就以SUBARU 1000的名稱問世。
SUBARU之所以會在眾多的引擎設計中選擇了水平對臥的設計,理由不外乎是它的重心低、體積小、運轉平衡性佳,完全符合他們追求最佳性能的偏好。依據當時的資料,SUBARU 1000登場時,大家對於它的引擎蓋高度非常感興趣。因為跟直列引擎相比,BOXER ENGINE的高度低得多了,SUBARU甚至還把備胎安放在引擎本體上。
由於大量使用了高價的鋁合金組件,因此代號EA-41Y的水平對臥引擎重量非常輕,加上單體構造車身所具有的輕量化優勢,當時SUBARU 1000的性能,據說已直逼1500CC等級。
在正式上市之後,SUBARU 1000獲得了自動車專家及評論家們高度的評價。除了具有高度的惡路走破性跟高速穩定性之外,FF配置才能達成的全平面車室地板跟超大行李廂空間,更是引起了相當大的迴響。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其實今日SUBARU的基礎平台是緣起於FF架構的,而且單純是為了彌補當時FR車的缺點。至於為什麼SUBARU後來會去開發AWD車款,甚至還進化成為AWD乘用車的專家,則是另一段無心插柳的故事。
在4WD車輛還僅侷限於軍事用途的當時,日本東北電力公司便曾向各車廠提出請求,希望能開發4WD的乘用車。因為以軍事用途為主的吉普車,雖然越野能力強,但是暖房效果較差,而且乘坐空間較小。對於同時需要越野能力及一般乘適性的他們來說,其實並不適用。
相對於各車廠的冷漠回應,宮城SUBARU卻十分認真的看待這個請求,並且積極地研究能夠雪地上順利行駛的4WD乘用車。他們找來了日產BLUEBIRD(FR)的傳動系統,經過修改之後再安裝到SUBARU 1000之上,並在完成後將這台試作車送回SUBARU本社。
之後,SUBARU本社不但進一步修改了那輛試作車,並且還在1971年秋天讓它在東京車展正式亮相。這輛名為SUBARU ff1.1300G VAN 4WD的試作品,可是現今所有BOXER ENGINE+SYMMETRICAL AWD車款的老祖先,它不僅確立了SUBARU的第二項核心技術,進而交棒給SUBARU LEONE,打開了SUBARU的AWD之路。

1965 SUBARU 1000
SUBARU兩大核心技術的源起-SUBARU 1000
1972 LEONE 4WD
SUBARU兩大核心技術的源起-SUBARU 1000

nagasitori wrote:
這段文章本來是寫在另...(恕刪)


感謝您的整理與分享.
又上了一課了
謝謝N大提供的資訊
我比較想知道那發動機是怎麼擺??
橫置還是直置??
LILINGLING wrote:
我比較想知道那發動機...(恕刪)


BOXER ENGINE從SUBARU 1000以來都是縱置的,因此無論是FF、FR、AWD都可以輕鬆對應,甚至要加入HYBRID系統也不難。
閱讀車場發展史都會有一種"真是天才"的聲音在耳裡環繞,當初看本田宗一郎的敘述也是如此
感謝整理文章


LILINGLING wrote:
我比較想知道那發動機是怎麼擺??
橫置還是直置??

想要看BOXER如何運作擺置可以到官網看看,以下網頁進入後選擇下面的 "TECHNOLOGY"(以FLAH表式很生動)
SUBARU 車種紹介 レガシィ ツーリングワゴン
感謝N大的好文章,對於不小心買到Legacy的後輩來說又是好好的上了一堂課!請問N大,自排的車款,速霸陸AWD的驅動方式為何?是95/5還是50/50呢?從油耗的表現,我猜是前者。請大大釋疑,謝謝您。
ml2009 wrote:
感謝N大的好文章,對...(恕刪)


除了5AT用的VTD會多出行星齒輪系統之外,目前4AT跟CVT都是用ATS,也就是電子控制的多板離合器,藉以調整前後扭力分配。為了改善油耗表現,正常行駛時多板離合器的壓著力較低,因此只有少量的扭力會送往後軸。隨著前輪的滑差加大,電腦會開始提高油壓,讓多板離合器漸漸趨於鎖定,以增加後軸的扭力輸出。當前輪滑差狀況嚴重時,電腦會將多板離合器用油壓壓緊,此時前後軸的扭力輸出就幾乎是50:50。
nagasitori wrote:
除了5AT用的VTD...(恕刪)


建議有機會開平路接陡坡時注意一下
大概衝上坡拉了一秒發現後面開始有人推一把繼續衝
或者爬一下碎石產業道路帶髮筴後面會越推越有勁
stevenspchou wrote:
建議有機會開平路接陡...(恕刪)


的確,尤其是進入較急較窄的彎時,入彎初期原本是UNDERSTEER的狀態,當扭力開始後送時,會覺得有股力量從後面將車頭推入彎。也許是因為小弟的老SG5是高扁平比的SUV胎,所以這種現象相當明顯。雖然過彎的速度不見得很快,但是非常有駕駛樂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