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相信點進來的各位,肯定都看過瓊斯學長的XC40 Recharge試駕報導了(詳情可參考這裡),當時就有提到XC40 Recharge的售價非常有誠意,219萬元就可以成為瑞典電動戰車的車主,確實頗具吸引力,然而筆者想到的是,XC40 B5 R-Desgin也僅需207萬元就可以入主,在完全一樣的車格之下,難道會因為傳銷策略從此成為棄子?所以同樣是兩百出頭萬,完全相同的車型,僅有動力系統有所差異的情況下,到底該怎麼選,或是說什麼樣的人適合油車、什麼樣的人適合電動車呢?如果你現在就遭遇了這樣的選擇障礙,我們這次針對XC40 Recharge、B5 RD進行多個項目的比較分析,用實測幫助各位克服選擇障礙,買到最適合自己的車款。


不過在進入正文之前,筆者想先花點時間聊聊Volvo,以及本次專題的契機。不曉得各位是守舊派還是創新主義,但是電動車的強勢崛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即便身處島國台灣,電動車的大舉入侵,都將顛覆我們以往對於汽車的認知與使用習慣,而Volvo也是電動車身先士卒的一員。日前Volvo就宣布了品牌的未來計畫,在2025年的時候(看似久遠但其實也只剩3年),品牌的銷售佔比將會達到純電車50%,油電混合車型(包含48V輕油電)50%的比例,直至2030年後僅會推出純電車款,將Volvo這個近百年的汽車品牌徹底轉型為純電豪華車廠,而在國內初試啼聲的Volvo電動車,就是XC40 Recharge。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Volvo這幾年的銷售成績絕對是有目共睹,2021年在台掛牌數量達到了8444部,相較於2020年成長了20%,其中休旅車家族絕對是功不可沒,XC40、XC60兩兄弟分別成為了年度銷售的冠、亞軍(年銷量2666部、2346部),XC90則是佔據第四名的位置(1105部),第三名則同樣是Volvo招牌的旅行車V60,代表國內市場對於瑞典車廠的認可與接受度,都超乎以往。在養出了一定數量的忠實車主後,XC40 Recharge順勢在去年年底展開預售,並於今年2月底正式發表,開出了219萬元的售價。以一部豪華品牌的電動車來說,XC40 Recharge的訂價可謂相當超值,不然各位看看隔壁棚的Ioniq 5、EV6等價格,也都快要摸到兩百萬的門檻,雖然說性能數據、續航力等各有不同,但品牌定位就擺在這邊,因此首批預售即完售也是意料之中啊!

電動車固然很香,XC40 Recharge的219萬售價也非常吸引人,但相信除了少部分勇氣十足願意第一時間嘗鮮的消費者,大多數的用路人對於電動車還是存在相當多的疑慮,其中占比最大的肯定還是旅程焦慮。這不禁讓筆者產生一個疑問,在接近的售價當中,相同的車型之下,現階段的大家會選擇純電動車型Recharge,還是依然用引擎作為主要出力的燃油車款(48V)的B5。所以這次我們安排了繞錐測試、直線加速比較、空間配備比較、長里程行駛共四項關卡,看看兩者的表現會是如何。

XC40 Recharge車頭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B5 RD車頭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Recharge車尾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B5 RD車尾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採用CMA模組化平台打造的XC40,在建造之初就有考慮到傳統燃油車,以及純電車款的通用性,所以在既有的XC40的架構下,就可以衍伸出不同的動力系統。所以XC40 Recharge應該也是目前我們在台灣可以買到,外表最像油車的電動車了,至於這是優點還是缺點,就看各位怎麼想了。

簡單介紹一下兩部XC40的規格,車長方面兩車車長都是4425mm,車寬則是Recharge略長10mm,但是車高卻低了7mm,軸距則是都保持在2702mm的水準。關於油車與電車,差距最大的其實是在車重方面,XC40 Recharge雖然少了引擎與變速箱,但電池的重量卻非常沉重,高達2113公斤的車重確實不容小覷,這幾乎也都超出了所有機械停車位2噸的車重上限,如果各位有興趣買電動車,停車的問題也必須考量進去。至於XC40 B5 RD車重為1771公斤,即便在相同尺碼下也算是頗具份量,但是相差了360多公斤的車重,還是個非常可觀的數字,以筆者自家的機械車位來說,僅能停放XC40 B5 RD,XC40 Recharge就只能謝謝再聯絡了。

動力性能部分,XC40 Recharge在前後軸上都搭載了一顆永磁同步馬達,最大馬力來到了408匹,最大扭力則是可以直接爆發出67.3公斤米,都讓本車成為了XC40車系當中性能最強的存在,更可以在4.9秒完成0~100km/h加速,極速則是因為Volvo自身對於安全性的考量,全品牌都限制在180km/h。XC40 B5 RD搭載的是2.0升四缸渦輪增壓引擎,擁有250匹/5400~5700轉最大馬力、35.7公斤米/1800~4800轉峰值扭力,屬於和賓士的300、BMW 30i相同的範疇,同時在48V輕油電的加持下,可以提供額外14匹的馬力輸出,幫助起步加速時的反應。XC40 B5 RD的0~100km/h加速成績為6.4秒,已經算是相當出色的表現了,但是和Recharge還是有著不小的落差,158匹/31.6公斤米的差距,也是XC40 Recharge超值的項目之一。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外觀方面XC40 Recharge和B5 RD之間沒有太多的差異,原廠僅針對少數地方進行修改,像是Recharge由於純電身份,因此不需要水箱的存在,所以水箱護罩也改為平面覆蓋式的設計,進一步降低風阻係數以提高行駛里程。只不過這種直接加蓋的設計,筆者個人不太喜歡就是了。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懸浮式車頂造型算是XC40相當招牌的扮相,Recharge自然也是維持既有的妝容,不過在C柱的飾板上增添了一道Recharge字樣。

XC40 B5 RD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Recharge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車尾銘牌也是分辨兩車的方法之一,只不過真的要靠近仔細端詳就是了。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Recharge與B5 RD的輪圈都是19吋的規格,不過在造型方面有些許的不同,同時油車的輪胎尺寸235/50 R19,電動車的則是前後配,前235/50 R19、後255/45 R19,筆者推測是因為動力較大,所以後軸需要更寬的輪胎來對應。(上圖左邊為XC40 Recharge、右邊為XC40 B5 RD)


Part 1. 繞錐測試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由於要替XC40做一個全方位的健檢,因此繞錐項目也是重要的比較環節之一,用實際的秒數來看看,電動車與油車的操控,到底誰更好。在開始之前,筆者與編輯部的學長們先進行了一番討論,大致上的結論是XC40 Recharge固然動力狂勝,但是多了360公斤的車重,對於繞錐這種強調靈活性的考驗肯定佔不到便宜,動力並不是決勝的關鍵,佔據輕量化優勢的XC40 B5 RD應該會更吃香。究竟事實會是如何,就讓我們開始吧!

本次的繞錐我們架設了七個錐筒,每個錐筒之間的間隔大約10公尺左右(羅學長20步),直線長度約70公尺左右,從第一個錐筒出發後要依照S型的路線繞錐,並於最末端的錐筒處迴轉,再進行一次繞錐,直到通過起始點。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率先出發的是XC40 Recharge,在起步的瞬間筆者就可以感受到電動車那種無須延遲的加速特性,瞬間提速的威力確實相當了得,在繞錐的過程中,XC40 Recharge出乎大家意料的有著非常均衡的動態反應,雖然說車身重量突破2.1噸,但在繞錐時車輛的轉向還是可以保持著相當靈活的身手,車輛的重心轉移相當順暢,都讓人很難想像XC40 Recharge是如此沉重的存在。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關於XC40 Recharge繞錐的表現,筆者給予相當高的評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車身的配重良好,由於沒有引擎與變速箱,整部車沒有以往市售乘用車那種頭重腳輕的現象,前後軸都搭配一顆電動馬達,則是可以讓驅動力與抓地力可以完美配合,最後加上底盤中心所搭載的鋰電池組,將車輛的重心下壓。之所以說XC40 Recharge的動態操控均衡,最大的主因就是因為重心降低,改變了我們對於SUV車款太過笨重的刻板印象,側傾過大導致車身失控的現象,XC40 Recharge很好的利用電池重量將輪胎壓在路面,轉動方向盤時的指向性也頗為準確,2702mm不會太長的軸距,也讓後軸的跟進性良好。筆者總共駕駛XC40 Recharge與XC40 B5 RD各進行三次繞錐,最後也會跟大家分享成績。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車輛切換至燃油車款XC40 B5 RD,由於是分秒之爭的計時對決,繞錐起步的速度也是至關重要,因此在駕駛XC40 B5 RD繞錐時也需要進行彈射起步。在轉速約莫3000轉時衝出起點,即便筆者認為彈射的過程沒有太多瑕疵,輪胎也僅發出了一絲絲悲鳴就能衝出,但是瞬間的加速度確實沒有辦法和電動車相比,即便是輸出性能接近,電動車起步也肯定更快,更別提這兩者之間相差了158匹/31.6公斤米,套一句風哥的話就是為什麼連車尾燈都看不到啊!無論性能差距是否懸殊,引擎與馬達的根本差異,就在於引擎需要轉速的疊加,而馬達的出力取決於油門的開度,全油門就是瞬間全出力,除去電子訊號傳遞的時間,電動車的動力真的就是隨傳隨到。

通過幾個錐筒後,可以發現XC40 B5 RD的前輪開始漸漸發出聲響,然而筆者對於XC40 Recharge與本車的操駕方式基本無異,而隨著輪胎聲音出現之後,伴隨而來的就是前輪抓地力開始逐漸下降,推頭的情況也愈發明顯。在同底盤、同軸距、車重更輕的情況下,原先大家的預期是XC40油車可以有著更為輕巧受控的特性,但沒想到的是XC40 B5 RD會更早發生轉向不足。追究其主要的原因,其實也是在於車身配重方面,XC40 B5雖然更輕,但相對的車頭較車尾重上不少,因此主要的負荷都由兩條前輪負擔,即便同樣搭載四輪驅動系統,但在重壓、轉向、驅動等三重考驗之下,先到達極限也是在情理之中。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根據我們三趟繞錐測試所得到的成績,XC40 Recharge的最速時間為24.80秒,XC40 B5 RD則為25.05秒,時間上還是電動車來得更快一些,繞錐測試也由XC40 Recharge跌破大家眼鏡的拿下頭籌。簡單幫大家總結一下繞錐的過程,XC40 Recharge加速快、操控均衡不笨重是表現特別突出的地方,在通過最後一個錐筒要迴轉時,也無須刻意保持轉速,就可以立刻將車輛提速到極限,再進行第二段的繞錐。反觀XC40 B5 RD同樣具備了相當不錯的身手,不過當我們想要將車速在往上推時,輪胎就會率先抵擋不住,同時在繞錐的過程中,我們無時無刻都需要注意引擎轉速,避免讓轉速下降以確保有著豐沛的動力,所以對於駕駛技巧的需求也會高上一些。CMA平台在繞錐測試中讓我們相當滿意,即便我們以為同樣底盤只是改變動力系統後的差距不算太大,但它卻可以很好地匹配燃油與電能,賦予兩部車看似相同但卻截然不同的調性。因此如果你很在意操控,你熱愛駕駛的感受,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Petrolhead,那麼真的可從現在開始改成「Electrolhead」了。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上圖為XC40油車與電車的繞錐成績,平均下來Recharge與B5都有著半秒左右的分差,在來回140公尺的長度之下,其實算是相當明顯的差別,當然這只是筆者自己的成績,僅供大家參考使用。小惡魔DK暨繞錐王林恩來肯定快到飛起!

Part 2. 直線加速比較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相信常在Youtube上看外國汽車試駕影片的網友,肯定對這個畫面不會太陌生(對,就是Carwow沒看錯),我們這次也特別進行了車版第一次的同車型直線加速對決,是不是很緊張、很刺激啊!不過在開始之前筆者還是要跟大家說聲抱歉,由於申購的加速測試儀器遲遲沒有著落,所以此次XC40 Recharge對決B5 RD我們將不會實際測試0~100km/h加速的成績,但是會提供原廠的加速數據,同時也會進行兩部車完全靜止後,全油門加速得比較,讓各位可以做一個直觀的參考。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隨著羅學長倒數計時揮下手臂後,加速對決也正式開始,XC40 Recharge可以說瞬間就擺脫了地面磨擦力向前飛奔,從圖片中大家可以看到兩部車的車頭抬升幅度相差非常多,電動車就一路用這樣的姿態衝刺出去,可以說一起步就把油車放掉。至於B5 RD進行彈射的是最近瘦身有成的馬克學長,由於XC40本身沒有彈射起步的功能,所以我們也只能將轉速拉升到3000轉左右,爾後放開煞車踏板全油門下去。此時可以感受到變速箱的反應稍慢了一些,才將動力傳遞至四條輪胎之上,之後瞬間加速的推進力道肯定也無法和Recharge相比,換檔時些微的動力中斷,也影響到了整體的加速表現。

簡單來說,電動車目前最大的優勢,絕對就是直線加速超級噁心快(這是最貼切的說法),即便帳面數字相近的兩部車,動力傳遞的特性也讓電動車比燃油車來得更吃香,更別提XC40 Recharge的408匹/67.3公斤米,0~100km/h加速4.9秒了。XC40 B5 RD在這場對決中看似烏龜,但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對手太快,如果單就自身2.0升渦輪引擎,250匹/35.7公斤米的出力來看,6.4秒加速破百的實力已經非常了得,已經比BMW X3 30i還快0.2秒,僅比M-Benz GLC300慢0.2秒而已(X1、GLA沒有門當戶對的動力規格,GLA 35突破300匹,加速5.2秒)。


圖片沒有辦法完整表達直線加速的差距,所以奉上精彩的影片讓大家參考。或許很多人說這樣的加速對比沒有太多的意義,但筆者這邊只想讓大家知道自己真的花差不多的錢,可以買到怎樣的東西,219萬元可以買到這種海放路面上八成車款的加速度,當然B5也已經夠強就是了。

Part 3. 空間配備比較


同樣都是XC40,車室空間理論上應該不會有任何差異,但基於先前試駕過許多電動車的經驗,由於電池組安裝的位置,通常都會造成車室內地板向上抬升,對於乘坐的舒適性多少會造成影響;某些電動車款的行李廂空間也因為後軸馬達導致機能變化不夠多,對於實際使用的便利性上也會有所差異,所以就讓我們用對比的方式,看看XC40 Recharge與B5 RD的空間究竟如何。

XC40 Recharge前座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B5 RD前座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在前座方面,兩部XC40的座椅都採用相同的規格,皮質搭配人工麂皮交互包覆,讓前座無論在視覺或是體感上都相當出眾,而Volvo品牌旗下的座椅,也都是一如既往地好坐,泡棉支撐性足夠,搭配夠大張的椅面,以及包覆性尚可的腰部,即便是長途旅行也不會感到疲累。

XC40 Recharge後座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B5 RD後座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把視線移至後座,也是本次筆者在空間單元想要探討的重點。XC40 Recharge的後座空間和XC40 B5 RD完全一致,地板完全沒有因為鋰電池組的進駐而有所抬升,還是讓乘客可以保有最佳的腿部延展性,大腿可以完全服貼於椅面之上,呈現出符合人體工學的坐姿。關於此項設計,就必須給CMA平台一點掌聲,XC40 Recharge的電池組就與大多數電動車一樣放置於車底,但是採用層層疊加的設置,如此一來就可以弭補XC40軸距不長的問題,同時也不會為了要鋪滿電池而導致地板抬升。XC40 Recharge在後座椅下方,以及中央底板位置堆疊了兩層電池,其餘的則是一層,確保車內乘坐空間完全不會因為電池而有所犧牲。

XC40 Recharge行李廂-1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Recharge行李廂-2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Recharge行李廂-3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B5 RD行李廂-1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B5 RD行李廂-2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B5 RD行李廂-3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行李廂的部分也同樣值得讚賞,不管是B5還是Recharge,兩者的後行李廂空間都是相同的452公升,在同級對手中都已經是上乘的表現了,將6/4分離座椅傾倒後,容量則是可以提升到1328公升的水準,去好市多大買特買也不是問題。除此之外,XC40的行李廂規劃得相當平整,底板上掀後下方也有額外的置物空間,且XC40 Recharge也同樣具備,兩者的Size一模一樣,完全無需妥協。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空間的部分,XC40 Recharge完全沒有因為電動車而有所改變,這點讓筆者相當滿意,絕對是可以豎起大拇指的表現。屏除和油車相同的空間之外,XC40 Recharge還多了引擎蓋下方的置物區域,可以額外提供31公升的容積,一些不想被老婆發現,或是不常用的車用物品,都可以完美的受納在這裡。

XC40 Recharge駕駛艙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B5 RD駕駛艙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乍看之下,XC40 Recharge與B5 RD的駕駛艙內裝好像完全一致,但其實內部的更動,才是兩車除了動力系統之外,差距最多的部分。在內裝的架構方面,無論油或是電,都維持Volvo新世代的家族設計語彙,主打最貼近使用者的人因工程進行設計,白話文講就是大幅縮減實體按鍵數量,僅保留最常用的幾個快捷按鍵,其餘的都整合在9吋直立式的中控螢幕當中。先說B5好了,XC40 B5就是我們目前最熟悉的Volvo。目前XC40燃油車系,都還是維持Sensus Connect整合式觸控螢幕的車載系統,使用上就如同一個設定好主螢幕的iPad,整體來說的操作邏輯個人認為還算直覺,同時也直接標配了原廠衛星導航系統,當然如果你喜歡,也可以連結智慧手機,啟動Carplay、Android auto系統。或許是因為熟悉,Sensus Connect的配置更為簡單易懂,往左邊頁面滑動是車內各項功能的啟閉,包括ADAS、360度環景攝影、後視鏡收折等,當然上述配備Recharge也全部標配。

XC40 Recharge則是和SPA平台打造的60、90車系老大哥一樣,一舉換上了由Volvo與Google共同研發的原生車載系統,如果說B5是iPad,那麼Recharge就是個名符其實的Android的平板電腦,整個車機直接使用Android的介面,因此初次接觸確實會需要時間習慣。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同樣是9吋的大小,但XC40 Recharge的螢幕升級為解析度768x1020的IPS面板,整體的畫質再度提升。至於本套最新的Android平板是否好用,筆者必須誠實地跟大家說,由於需要時間適應,再加上一旁有著B5的老系統,一開始操作時確實有些感到力不從心,像是在B5上面只需要左右滑動,基本上就可以搜尋到自己要使用的功能,Recharge則是要從螢幕最下方的「APP」圖示或設定圖示中進入選單。

APP選單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設定選單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進入APP選單後筆者赫然發現,可用的東西竟然少得可憐,原來這都是最下方Play商店的陰謀。就如同各位第一次購買智慧型手機,XC40 Recharge車機上的APP基本上都要自己下載,像是常用的音訊串流(KKBox、Spotify、Youtube Music、各大Podcast等都有)、網路電台APP等都可以,當然更多可以下載的驚喜就留給大家自己去探索。如果各位不願意下載也沒有關係,把手機與車內的藍芽配對後,也同樣可以支援播放音樂、接聽電話的功能,但這樣你買智慧平板車機又有什麼意義呢?另外有一項需要特別提及的是,由於是Android系統,因此無論各位使用的手機系統為何,插上XC40 Recharge都不會啟動Carplay、Android auto,使用上得注意一下。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各位或許會好奇,如果不能連接智慧型手機,那麼導航該怎麼辦?這就是本套Goolge原生系統的重頭戲了。由於是Android介面,因此原廠唯一幫各位下載好的就是Google Maps,而且是XC40 Recharge的專用版本。而好用的地方有三個,第一個是各位可以在XC40 Recharge的車機當中登入自己的Google帳號(相信大家都有吧),設定完成後所有你手機原有的Google Maps儲存點都會同步匯入,基本上就像是你的第二部手機一樣方便;至於第二個好用的功能,則是專用的Google Maps導入了VEM車輛能量管理系統,當我們設定好要前往的目的地時,VEM就會即時用雲端搭配本車所記錄的駕駛行為分析,推估出到達目的地的剩餘電量,這對於電動車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配置。至於第三點優勢請容許筆者後續再提。

Google Maps-1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Google Maps-2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Google Maps-3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倘若到達目的地時電不夠怎麼辦,此時聰明絕頂的Google Maps就會主動幫你新增充電站的選項,並且也會提供充電時間跟所補充的電量資訊,以及到達目的地後的剩餘電量,而車主僅需要在內建的項目中選擇自己喜愛的充電站點,即可開心地踏上旅程。

不支援第三方充電-1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不支援第三方充電-2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不支援第三方充電-3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當然這套專用的Google Maps也不是沒有缺點,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它無法搜尋到第三方的充電站,無論是它牌或是公家的充電站都是如此,這點就沒有自己手機上的Google Maps好用,但你卻沒辦法使用Android auto或是Carplay開啟它。個人建議是可以先用手機搜尋,在用車上的Google Maps設定指定地點,就萬無一失啦!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關於XC40 Recharge的Google Maps的第三個優點,就是可以直接投射到數位儀表上頭,讓整個地圖與導航資訊最大化,整體的閱讀性確實非常出色,而XC40 Recharge也是第一部可以在數位儀表上顯示Google Maps的車款。

XC40 Recharge數位儀表-1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Recharge數位儀表-2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Recharge數位儀表-3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同樣為12.3吋的規格,但由於換裝了Google的車載系統,因此整個數位儀表的介面也和燃油版本的XC40有所不同,整體看起來更為簡約,基本上僅顯示了車速、檔位、加速煞車狀態、剩餘電量、里程等資訊。操作的方式也是從方向盤上的快捷案件調整,使用的邏輯跟舊款的非常接近。

XC40 B5 RD中控-1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B5 RD中控-2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B5 RD中控-3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B5 RD中控-4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B5 RD的中控系統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那套,或許也因為習慣,所以在兩天的相處時間下來,筆者都還是覺得此套系統更為好用,或者說更為順手一些。主畫面為大家最常用的幾個功能,包括原廠衛星導航、電話、音訊串流、智慧手機連結功能等。

XC40 B5 RD駕駛模式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B5 RD駕駛模式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燃油版本的XC40有個很重要的功能,也就是駕駛模式的切換,這是XC40 Recharge並未提供的項目,讓駕駛有著更多元的選擇。

XC40 B5 RD數位儀表-1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B5 RD數位儀表-2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很早就將數位儀表列為標準配備的Volvo,從最初的XC90開始就是使用這套數位儀表介面,基本上沒有太多模式可以變換,但時速、轉速雙環指針,搭配中央的地圖顯示,實用性還是非常的高,而R-Design車型則是會多了紅色的性能妝點,有助於提升心靈馬力。

XC40 Recharge方向盤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B5 RD方向盤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兩部XC40在方向盤的設計上幾乎無異,操作的方式也沒有差別,主要的不同是Recharge少了換檔撥片,內部也沒有白色車縫線的妝點。

XC40 Recharge置物空間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B5 RD置物空間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由於XC40 Recharge與B5 RD都屬於車系旗艦的位置,因此在配備等級上兩者可以說都是滿配的狀態,也都有提供QI無線充電面板,搭配一組12V與前座兩個USB充電孔,少數的不同在於XC40 Recharge全部都換上充電效率更高的Type-C插孔,B5 RD還是維持傳統的USB配置。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兩部車都有標配全景天窗,不過控制的介面在XC40 Recharge上有所調整,或許是為了強調電動車科技感,原廠特別將其改為觸控滑動的控制方式。

Part 4. 長里程行駛


來到本次的重頭戲,也是筆者最想實測的部分,在相同的條件之下,電動車能否滿足我們的使用需求,從傳統的燃油車無縫接軌;或是在使用上會遭遇何種狀況,都希望能藉由此次台北、台中一日往返的行程,來看看兩部XC40的表現,同時也讓各位評估一下,自己適合哪種的動力系統。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簡單介紹一下本次台北、台中一日遊的規則。為了貼近大部份消費者的日常使用狀態,同時我們本次也不是測試耗能或是節能挑戰,因此在路線的挑選上面我們都會依照Google Maps的指引,主要路線都行駛高速公路,並且沿路也會將空調開啟,溫度設定在21度,風量為Auto。畢竟大家真的買車出去玩,肯定還是會希望心情愉悅、旅途舒適吧!越早、越舒服地到達目的地,才能越貼近日常。我們將會從內湖的彩虹河濱公園出發,之後就一路往台中歌劇院前進,同時為了讓XC40 Recharge回程的路途中不會太過焦慮,會在Volvo台中的上立展間充電,最後返回彩虹河濱公園,單趟的路程約為169公里,來回則為338公里左右。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前一天晚上我們有特別將XC40 Recharge的電量充至100%(感恩羅學長、讚嘆羅學長),但有趣的是根據車上的里程助手顯示,估計里程大約為370公里,和原廠的418公里有著不少的差異,但相信是經過前一天瘋狂的直線加速測試與繞錐的成果,電腦覺得我們開得太凶,根據我們的駕駛習慣推出後得到這樣的預估里程,只能說此套系統確實聰明也貼心,如此一來才能讓我們更準確的判別里程。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出發前我們先用XC40 Recharge上的Google Maps設定導航,地圖所預估的抵達剩餘電力為48%,跟我們心中的預期差不多,那麼就話不多說直接上路吧。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電動車從剛開始推出到現在,整體的成熟度已經提升非常多,但還是存在一些謬誤,像是不同測試單位的續航里程,包括WLTP、NEDC、EPA等,各有其誤差值的存在,而Volvo原廠所公布的XC40 Recharge的418公里續航里程,使用的測試單位為WLTP,也就是最新的歐洲標準。418公里的行駛距離,和XC40 B5 RD相比其實有著相當大的落差,就XC40燃油車款的油箱大小來看,54公升的油箱容量乘以B5 RD的12.1km/L平均油耗,所得到的續航里程為653公里,扣除不同駕駛習慣與油耗測試本身的誤差值,打八折之後也還有523公里左右,兩者都足以應付台北、台中一日來回的使用,但應該也是XC40純電不充電的極限了吧。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在高速公路的行駛,倘若沒有遇到嚴重的塞車狀況,對於電動車來說其實是最不吃香的環節,因為馬達幾乎不間斷的輸出動力,很少遇到可以煞車回充的時候,對於電量的損耗就會比起預估得更大。不過好在我們在國道一號新竹路段塞了將近五公里左右,塞車途中的車速大概都是20~30km/h,且走走停停的狀態下,XC40 Recharge的電力就幾乎沒有向下掉落。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如果各位對於電量確實較為擔憂,其實可以打開單踏板驅動模式(One Pedal Drive),幾乎每一部市售的電動車都有此項功能。簡單來說就是在大部份的行車狀況下,都可以使用油門踏板進行加減速的操作(要強力制動還是要踩煞車),此時車輛的動能回充系統會被開啟,倘若有段數可以調整的則是會設定為動能回充最大化,只要放開油門踏板後,車輛幾乎沒有像燃油車款的滑行功能,位於輪軸內的回充機構就會利用減速的力道補充電量,確實可以提升整體的續航能力。

至於單踏板驅動模式,對於剛從油車轉換到電車的駕駛肯定會感到詫異,畢竟和我們以往習慣的駕駛方式相當不同,鬆開油門卻有著明顯的減速力道,體感上很像突然踩下煞車,但右腳卻好好放在油門踏板上,對於行車舒適性確實有著影響。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悉,筆者可以和各位分享一下讓單踏板較為舒適的駕駛技巧。就我們以往開車的狀態來說,當前方車輛的速度持平或是略為下降時,我們大多是鬆開油門滑行,依照前方車輛的動態決定要煞車還是繼續加速。不過由於XC40 Recharge在單踏板下沒有一個準確的滑行機制,因此當我們要進行滑行時,油門不能完全放掉,而是要略微含著一定程度的踏板深度(每一部電動車的回充與輸出皆不同,但原理相似),保持車輛有著微弱持續向前的推進力道,才可以讓行駛過程更為線性順暢。大家也可以把油門踏板想像成雙向,向下踩就是加速,踩越深加速越快;向上抬就是回充系統開始作動,抬越多就回充力道就越大,完全放開踏板就是最大力度的回充,所以剛轉換到電動車的駕駛者們,不妨多練習一下,大家都可以成為單踏板高手。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不過關於單踏板駕駛模式,筆者有一點疑慮需要跟大家分享或是說討論。傳統油車的煞車燈是藉由煞車踏板的踩踏,連結煞車燈的電子訊號來點亮,電動車當然也是。但是在電動車的單踏板模式下,煞車燈的點亮與否就會改由車輛的速度感測器進行判斷(踩煞車也會),當系統偵測的車輛的瞬間減速度大於一定程度時,煞車燈也會亮起,所以當我們在單踏板模式下,將油門完全放掉之後,由於強大的動能回充所造成的減速(XC40 Recharge單踏板回充功率最大值為2.0公尺/秒平方、0.3G),是足以啟動速度感測器點亮煞車燈(目前原廠沒有提供點亮煞車燈的功率為何)。不過在不同的踏板深度時,車輛減速的力道不至於啟動煞車燈時,此時煞車燈就不會開啟,但是車速卻始終在降低,對於後車的警示功用完全喪失,在筆者看來確實會有著安全上的隱患,因此還是得在這邊再次呼籲,請用路人隨時注意前車動態。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XC40 Recharge的動力確實了得,為了控制住自己的右腳不要隨意地亂踩油門,畢竟加速一時爽,一直加速一直爽,沒電沒得爽,所以在路途順暢的狀況下,筆者還是將PA2半自動駕駛開啟,感受一下Volvo強悍的科技實力。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由於試駕當天國道一號的車流量相當大,所以我們花費的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從內湖彩虹河濱公園,行駛到台中國家歌劇院,雖說時間花費比我們想像中的要更長,但是剩餘電量卻也比Google電腦所預估得來得高上一些。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到台中歌劇院短暫停留後,我們就驅車前往台中最後一站的目的地Volvo台中上立展間,XC40 Recharge實際剩餘電量為54%,比起電腦預估的48%來得更高,也證明了塞車以及PA2,對於電量的使用確實更具效率。有一點需要跟大家報告一下,當開啟PA2或是ACC的狀態下,無法再度開啟單踏板模式。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眼尖的網友應該可以看到羅學長帥氣的身影,正在為XC40 Recharge進行充電。如果單就我們從台北開到台中的情況,54%的剩餘電量比起預期高出了6%,而超出一半的電量也足夠我們直接原地遣返。

充電-1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充電-2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Volvo全台展間幾乎都有150kW的直流電快充站可以使用,且為DC雙槍充電設施,僅需耗費40分鐘,就可將車輛從0%充至80%,各位在充電時也要確定充電燈號亮起綠燈,才代表有確實充到電喔。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等待充電的過程喝個原廠咖啡也是很合理的吧!)雖說XC40 Recharge的剩餘電量足夠我們原地遣返,但是筆者此次想感受的是最貼近大家日常的使用狀況,因此除非是因公出差,相信大部分出遊的行程,都不會只固定在幾個景點,而是會在台中四處七頭,屆時的里程一定會比筆者這次單趟169公里來得更高,如果沒有事前規劃好想要停靠的充電站,就會有著不小的里程焦慮,畢竟要當天來回。即便我們真的不充電,一路就從台中上立展間開回台北,筆者也非常肯定我們可以安全下莊,但整路肯定會提心吊膽,時不時開啟單踏板,或是直接開啟最低耗能模式,但這樣子的緊張氣氛,相信就已經和開心出遊的本意背道而馳了,這也反映到我們此次的結論。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關於電動車能否應付我們的日常使用,其實一直都有著兩派說法,一派當然就是顧慮里程,不喜歡總是在意續航;反之另一派則是認為只要確實做好功課,將旅途中的每一個景點,以及充電的規畫都做出考量之後,便可以安心上路。確實,經過這次一日台北台中來回,XC40 Recharge想要做為這種一日生活圈的交通工具,已經算是非常稱職,不過在行程中的彈性,就比起燃油版的XC40 B5 RD來得小上不少。

首先,我們剛剛有算出XC40 B5 RD大約的實際續航里程,523公里比起XC40 Recharge來得多出不少,旅程中可以臨時起意去個風車大道目睹一下廖老大的TT RS破紀錄,或是三井Outlet雪樂地,再去高美濕地,晚上去逢甲東海或是一中街吃飯,都不會有任何的旅程焦慮(前面三個地方很近我知道),說走就走最大化旅程的自由度。XC40 Recharge或是說大部分的純電動車款,則是需要各位駕駛者條理分明按表操課,該去哪裡充電,要充多久合適,兩地之間的距離,都需要考慮在內,畢竟充電站並非像加油站一樣好找,有些時候還會遇到排隊等充電的情況,同時在每天晚上,也幾乎都要進行充電,確保隔天的行程有著充足的電量支持。

油電內戰 │Volvo XC40 Recharge & XC40 B5 R-Design,用實測幫你克服選擇障礙!
總結一下,電動車在動態方面的表現,絕對都是超乎我們預期的強,無論是繞錐或是加速,都可以把電動車的優勢給最大化,如果說你喜愛操駕,喜歡開車的樂趣,那麼電動車無聊這個論點不太成立。另一個電動車的隱藏優勢,在於稅金與日後的養護成本,截至目前為止,電動車都還處於免稅的階段(已有在研議要用馬力課稅),如果以XC40電動、燃油兩款車來說,同樣都持有五年的情況下,2.0升引擎的B5要繳納87,050元的稅金,Recharge則是「超級不公平」的0元,兩車12萬元的價差就更加縮小。保養費用由於在截稿前Volvo都尚未提供保養價目表,所以無法提供大家確切的數字,但可以肯定的是,XC40 Recharge沒有五油二水,僅有雨刷水可以自行添加,所以也可以省下一筆相當可觀的開銷,當然二手殘值,或是過保之後的電池馬達維護的價錢,目前我們也無法評斷就是。

經過這兩天的測試,唯一讓人有疑慮之處確實還是里程的部分,以XC40 Recharge的418公里來看,基本上已經跳脫出令人焦慮的範疇,真正影響的是說走就走的彈性。如若在不算太偏遠的地區,油車應該都可以在15分鐘內找到加油站並且將由加滿,因此即便XC40 B5 RD的油燈亮起,我們都還是可以相對地從容,畢竟我們知道車輛至少還可以通行40~50公里左右,足夠我們下交流道,或是開到休息站加油。XC40 Recharge則得視目前的所在位置,評斷電量是否足夠,在行程的安排上,就需要下足功夫。如果你容易三心二意,那麼彈性更大的油車或許還是現階段更適合的選擇,反之如果不照行程走你就渾身不對勁,那麼歡迎你投入電動車的大家庭,成為潮流浪尖上的科技新貴。



▍Volvo XC40 Recharge 規格諸元表


動力型式:前後軸雙永磁同步馬達
最大輸出功率:408hp
最大扭力:67.3kgm
電池容量:78kWh鋰電池
純電行駛里程:418公里(WLTP)
0~100km/h加速:4.9秒
驅動方式:四輪驅動
前懸吊結構:麥花臣
後懸吊結構:多連桿
輪胎規格:前235/50R19、後255/45R19
車身尺寸:4425mm x 1863mm x 1647mm
軸距:2702mm
車重:2188公斤
建議售價:219萬元

▍Volvo XC40 B5 R-Design規格諸元表


引擎型式:直列四缸DOHC 16V 渦輪增壓
排氣量:1969c.c.
最大馬力:250hp/5400~5700rpm
最大扭力:35.7kgm/1800~4800rpm
0~100km/h加速:6.4秒
驅動方式:四輪驅動
變速箱型式:八速手自排
煞車結構:四輪碟煞
前懸吊結構:麥花臣
後懸吊結構:多連桿
輪胎規格:235/50R19
車身尺寸:4425mm x 1863mm x 1652mm
軸距:2702mm
車重:1771kg
油箱容量:54公升
建議售價:207萬元
每次看到xc40後座的評測
就想到去賞車試坐時
那種有如新兵入伍新訓1/3板凳吃飯的感覺
椅背挺直到不行
大腿支撐也不足
作為兩人世界用的車是好選擇
但後座若有坐人需求
可能就要考慮一下

磯崎 wrote:
把視線移至後座,也是本次筆者在空間單元想要探討的重點。XC40 Recharge的後座空間和XC40 B5 RD完全一致,地板完全沒有因為鋰電池組的進駐而有所抬升
Gungrave_OP
樓主說後座呈現出符合人體工學的坐姿這句話, 我笑了。 去試座過的都知道那接近90度的人體工學。
chenchu0322
是符合人體工學沒錯,但是蔡逼八的新兵人體工學....XD
真是太詳盡的測試了,好車一部~~~~~
也好想入坑啊
比B5 R-Design多個十來萬便可入手四百多匹的電動車真的是蠻吸引人的,當然前提是家中要有充電設備。
昨天的YT影片, 全台首發 Volvo C40 ,也是XC40 recharge 斜背車款。
內裝大小跟XC40一樣, 只有車型屁股造型不一樣,售價234萬 。

234萬買 Lexus UX 的Size ...... 感覺有點盤呀。
看看 Toyota 的Bz4X , 現代的 Ioniq5 , Lexus UX 300e,Kia EV6 ,未來的 Model Y

提升銷售量是20% 是好事。但我覺得 Volvo 在自我膨脹了。
電動車是未來不可避免的一種趨勢
妥善率差,廣告寫的又過偏頗,不推薦這牌
磯崎 wrote:
相信點進來的各位,肯(恕刪)


電動車車頭少了引擎重量
繞錐表現相當讓人期待
傳統油車繞錐油門必須收放收放
盡量把車速控制在一個臨界點
才不會讓引擎重量影響車身轉向
XC40 Reaharge目前在豪華品牌中
算是最容易入手的電動車
比韓系電動車貴一點而已
後續也沒太多保養費的問題
競爭力的確不錯
Barat
UX?買回來供著哦。。
way0309
ux 高速只能跑一百多公里...很失敗的產品
我覺得能看到這樣油車跟電車捉對廝殺應該會是這幾年車版流量密碼。

這樣比較真的很棒,也很客觀當然編輯大大們也都很辛苦就是了!一次要比較兩台以上的車,真的不是件輕鬆的事。

電車唷,很新,我覺得除了里程焦慮,持有成本也是蠻值得討論的,畢竟車這麼重,輪胎的消耗跟輪胎成本也都比較高,還有在家充電的費用之類的,未來等樣本數夠多了,就知道了。
認真地寫出對的起自己良心的文字!
磯崎
二手價感覺也很刺激
awei-001
磯崎編輯大大,早安。我是油車派...電車加速超迷人;但除非真的有類似GOGORO那種可以交換電池就走的電動車到台灣,不然以現在的科技里程焦慮真的還是會多少在意啦!
超省的啦啦啦啦 超值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