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文]Panasonic Neo PDP TH-P42G10W


真平布幕 wrote:
真正的色彩是什麼?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用的monitor是跟導演監看的monitor用的是遵循相同的電視標準,我看到的應該是他希望我看到的。


放心吧

你所看到的畫面和他的畫面是不會完全一樣的

即使兩台螢幕都校正過,因為面板和影像CPU的不同最後都會有些微差異性存在,能做的僅是儘量減少差異性

所以很多大廠都要駐點在好萊塢,希望電影的製作是用他們廠家的規範

進而讓他們的電視撥放時和影院時相同



小建 wrote:
看到這邊大家熱烈的回...(恕刪)


小建大大說到重點了, 真的天空確實沒那麼藍....但是大家都習慣並期待從TV畫面上看到很鮮豔的色彩, 很高的對比.

這就是我妥協於 9000度的原因, 14000真的太白了, 白到有一點藍. 但我又看不習慣6500度. 只有鄉愿一點, 自己取平衡點.

我在看光大的測試資料時, 比較有興趣的是 Color Tracking那三條線, 確實早期有些兩光的品牌, 就像有些網友說的, 交叉, 扭來扭去, 一點都不直. 那才是真的失真大了, 但P牌的直直呢! 好貨.

另外Gamma 2.2左右, 拋物型 Curve看起來很準, 好貨!! 但是.....這是現在的平面電視產品規範.

我看到原始設定量測結果, Gamma Curve於中階有浮高現象, 使用修正值後讓 Gamma Curve回到標準的 2.2.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 我想光大也許也曾經遇過, Gamma 是呈現 S-curve的日規 LCD TV. 那是模仿早期 CRT TV的 Gamma curve, 用來補償中低階對比用的方式. 但是現在應該都沒有了, 看慣 CRT TV的網友, 應該也有人感覺到這個不同點吧. 平面電視當在大範圍白色畫面時的過亮感, 逼的你調暗, 但一調暗, 中低階層又不夠鮮明了.

這樣說來, 回歸到 2.2雖是規範, 但從這裏也可以看出, 原廠設定他其實都會有一些為了某些理由的特殊設定方式
windsky2008 wrote:
其實認為哪就是製作者想傳達的影像和"正確的顏色"並不一定會完全相同

之前就有看過介紹SONY和松下在好萊塢的BD製作工作是和電影影片後制室的介紹

SONY在做BD時會用三種顯示來衡量

1是SONY的CRT專業顯示器,2是SONY X系列電視,3是SONY的XDR投影機

這三種畫面類似但都會看的出差別,調整時會以CRT專業顯示器為底,再配合另兩者作修改,用的顯示方法不同硬要齊頭式平等是很不切實際的,同樣的松下也是差不多,所以硬要說以某個標準說大家都以他為基準不完全是正確的


crt跟投影機如何同場比對?這個做法本身就有問題吧?
拿投影機master片子更是不可能,投影機的變因太大,不是工作室能接受的等級。
我推測會多架那兩台的原因:
1.是要製作專為那兩台的demo片,這個可能性很高。
2.check一下master後的片子在自家的機器放起來會不會太離譜,會的話可能會妥協一下。






色溫影像最明顯的就是白色

之前我就有作個簡單小測試

我拿DSLR並不作任何場景模式和白平衡,光源是白日光燈,去拍雙A牌的白紙(大家應該到他紙有多白吧)

這帳照片拿去電視撥放,按照國外玩家校色後的數據來撥,這張紙卻由雪白變泛黃了

從此我開始思考,所謂的校色真的就是對的嗎?



前面已經有高手回答過了,光用日光燈拍這點,這個實驗就不合格了。
校色要校到傳真很難,因為影像取得時的變因是不能控制的,校色只能校到跟製作者的monitor上看到是類似的,也就是他想表達的。

要傳真,大概只有現場看到的才是真的,其它都是製作出來的。看看好來瑦的片場記錄片就知道了,光源都是機乎都是人造打出來的,白天不是白天,晚上不是晚上,都是導演在控制的,根本沒有傳真可言。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儘量再現製作都的意圖。

4thMan wrote:
小弟剛好在某單位搞過一陣子數位典藏

即便是使用一套數百萬的數位機背

要呈現物品的"原色"

第一步就是校色

從螢幕機背掃瞄機到出圖機 無一不校


請問最後出圖的顏色和原物體會擺一起比對是相同的吧?

但是這篇裡校過後的物體色彩讓人對原物體認知的顏色和畫面裡的顏色有落差時,要去說服人去買該電視我看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我說這篇應該著重於這台電視的發色能力



P.S.還有如果校色過能讓每一台電視或螢幕都能一樣的表現,那還買貴的設備做什麼?
jacko722 wrote:
真平布幕兄原來也是增...(恕刪)


三槍不是只有增你智那台啦,我目前用的是nec 的xg系列,少數色域非常準的機器,8"機。
其實如果增你智的調整能接受的話,我到覺得可以考慮撿一些8"機來玩,保証耳目一新。至於那張珠光幕就不要用了吧,現在買張新的平價布幕都比它好了,差不多2000就有了。

曹小捷 wrote:
小建兄的言下之意是..................
贊同??推翻??

色彩調整選項少,保固也是少
"主要零件三年保固"?這是哪門子保固?


我想小建兄並不是想要贊同或推翻什麼,標準就是標準,也不是誰可以推翻的,
只是我的疑問跟他一樣,在我大腦裡認定某個畫面天空應該是白雲,
而調整過後卻變成黃雲,那我當然是捨棄這些調整,調整成我覺得應該是的白色,
這跟標準沒有關係,標準當然還是存在,只是我不用它罷了~
前面也有網友說套用校色過的螢幕放一般影片,是不太能看的…

另外,扯到保固就離題了,我想大家買之前都做過功課,
能接受的人才會買,也就是你情我願的,台松保固這點固然不是很完善,
但拿到這篇來鞭似乎不太洽當…
windsky2008 wrote:
恩恩

先不說紙的白是否是真的白(其實當然是真的是白)

但有一點很明確,他的顏色和我的原始實物的確顏色不同

另外DSLR白平衡不改誰都知道那就是當時顏色是什麼拍出來就是什麼

所以不改最能表現當時的色彩


大大追求的是校色領域中最難搞的"數位典藏"的部份,這是極度要求傳真的,連觀賞環境都要考量。
其實影像從取得開始就已經失真了,尤其影像取得時變因又大,所以一般只能要求從製作者認同的媒體的部份,而不是傳真的部份,想像拍什麼像什麼,我只能說那是一個艱鉅的任務。不改也不代表傳真,中間太多因素了,這就不是三言兩語能講完,也超過我的能力,就不多說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很少人只看校過顏色的螢幕,

基本上那畫面看節目或影片基本都不太能看...........

所以電視機廠商才會發明了用一系列影像CPU來改善...不然電視是賣不出去的..........

也是這樣所以SONY製作BD時會一次用到三種,全靠專業監視用CRT來處理那是不可行的


為什會有影像處理器,大部份原因是因為lcd,pdp這類面板的問題,不是影像這套系統本身的問題,不可混為一談,梁大在友站有專文"千山萬水我獨行"可以參考一下,在精華區。
校完的看節目或影片不能看?這應該是樓主自已的喜好吧?看過標準畫面的人,就我目前接觸過的人來說,比例是較高的,只是要多花錢去取得這種等級的東西,很多人是覺得將就點就可以了。

windsky2008 wrote:

請問最後出圖的顏色和原物體會擺一起比對是相同的吧?

但是這篇裡校過後的物體色彩讓人對原物體認知的顏色和畫面裡的顏色有落差時,要去說服人去買該電視我看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我說這篇應該著重於這台電視的發色能力



嚴格說起來

除了數位檔案複製以外

影像要做到相同是幾乎不可能

只能說調到近似

而"近似"的標準又根據用途分成很多方向

如孫大所言 不同的影像設備(LCD, CRT,投影機, 劇院, TV, Monitor...etc) 是很難去比較

其中一個因素就是用途不同 設備的影像呈現特性也不同

比方說數位典藏 跟一般monitor的標準就不同

劇院對亮暗部的要求 跟一般電腦監視器也不同

至於你說的發色 說實在我只聽過鏡頭發色

電視要講性能 一般會說色域空間大小 以及控制晶片對色彩的演繹 一樣不能跳過校色

這方面也是要多請教孫大

某電視製造廠還特地請他去顧問諮詢 幫RD上了堂震撼教育

不懂的地方可以多請教他 或是實實在在的去找幾本色彩學的參考書

會很有幫助
另外要請教光大, CIE 1931 Chromaticity diagram上, D65確實在白色區的中央, 是既定標準.

不過我在看我手上的 CIE圖時, 還有看到 A (0.45, 0.41), B (0.35, 0.35), C (0.31, 0.31)..這是啥阿, 能問的到嗎?

還有照片中的 R/G/B 參考點構成的參考用三角型, 黑色實點與方框, 那個是 NTSC規範, 那個是實測點? 如果黑色實點是NTSC規範, 那看起來實測的 G色座標略有偏下的現象, 使得面積與參考三角型的面積比較百分比下降.

如果反過來, 那就是超過 NTSC 100%規範了, 超過多少算的出來嗎?

提出這個問題的用意, 在於光大測的那麼辛苦, 討論應該要多著墨於測試資料上, 讓大家都知道怎麼看, 長知識喔.
小建 wrote:
看到這邊大家熱烈的回應, 小建只給大家一個問題去思考:


大家的G10W電漿, 當套用光之白翼網友給的 "標準值後"...
電漿呈現出來的天空的藍、海水的藍、天空白雲的白...

跟我們自己用眼睛走出戶外親眼去看到的天空藍、海水藍、白雲白... 有一樣嗎?


那麼...
何者才是接近『真實的色彩』呢?


多走出戶外是好的,但影像在拍下來的那瞬間,已經不可能是真實的,有太多客觀條件限制這件事,戶外的照明條件就不太可能達到,還有演色性xxoo一堆東西。
錄音也是有一樣的問題,我自從在好友的小房間把玩一把爛爛的小提琴後,我就改成常聽演奏會,而不再用力改善我的音響了,因為空間是我沒辦法輕易更動。
玩影音唯一能追求的是製作者想傳達的如此而已。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