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外部周邊本來就不需砸大錢? 這是物理問題,只要符合條件,通常品質不會太差。
自己做過幾條線,這次透過三款樣本,搭配Agilent ZLCR 測試儀器測試數值,也不會跟你講這是哪款線,也不用詢問我哪邊買,只是透過儀器方式來科學驗證方法,有興趣可以參考看看!

測試總共有四個數值
Z: 阻抗
R: 電阻
L: 電感
C: 電容
測試頻率調到 100KHz ,依照擴大機最大能力,實驗過程當中,有些線材10K頻率狀態下會再洗牌


第一款線多年前,第一次購買音響,音響店介紹的日本線,一米350元台幣,這一條外殼跟香蕉頭都是自己DIY,這一條擔任撥放工作相當一段時間,號稱線材有方向性(相信老手知道我在講哪一家),就當作繳學費
音響線儀器測試

測試結果,阻抗跟電感值都不低,講白就是品質普通,不用迷信日本就是好貨
這條線約3M,基本上剩下2M數值差異不大,看來應該本身條件就是如此?
音響線儀器測試



第二款線是掏寶買回來號稱40年的西電彩虹線,基本上有點油耗味,我是透過表層包一層電火布,否則整間臭的受不了,單價不貴,一米約台幣20元,扒開裡面有41蕊細銅線,同樣自己給它穿上衣服跟製作香蕉頭
音響線儀器測試

這一條線給我震撼相當大,一換上音樂性不管高低頻,音樂性、聲音相當甜美,連家人對音樂外行,光我換線都能夠清楚的感受到差異性,而且是差異非常大。 從儀器測試結果確實比樣本一好
音響線儀器測試


第三款線非常粗,每一米花了我600元,大蟒蛇非常佔空間,如果擺在音響店賣像佳,應該可以騙到不少買家,賣到很高的價格?
音響線儀器測試


測試結果,高低音同樣相當清亮,高低音都有發揮該有水準,線材由兩條絞成一組確實儀器也是量出電阻低,可是阻抗與電感值比樣本二高一點
音響線儀器測試



透過 ZLRC 量測儀器來測試線材,可以從物理學角度來看材料品質? 高頻走皮、低頻走心,第一條線有98蕊銅線,也許銅線品質普通,測試出來數值自然就沒有相當亮眼, 聽感描述太浮誇,搭配儀器來說明

其實聽感忠實呈現線材功不可沒,近年來台灣發展跟大陸音響環境一樣畫虎爛,常常騙的消費者掏大錢買一組非常誇張的價格,品質確實很普通的設備,機器是如此,線材更是誇張。

西電線已經停產,我不建議你去買? 因為很多商人炒作,對岸也有不少假貨,本人也不會去囤貨,因此,花多少錢買怎樣線材品質沒有絕對,還是從物理學上出發才是正確!

樣本一敬而遠之
樣本二從多蕊跟銅線品質優良,直接表現出良好測試結果
樣本三比樣本二價格貴30倍,測試結果也反映跟樣本二平手,聽感同樣也是如此

一條線該有多少價格區間? 也許永遠不會有答案,但是數據會說話,可以作為參考
文章關鍵字

以前我也曾經想做這樣的測試,手上資源有限,無法完成。十分感謝大大的分享。
線材也玩了十幾年了.... 真的光靠一個LCR 表可以測出什麼規則? 還是LCR就代表了全部參數? 不過講這個通常都會被音響科學派嗤之以鼻.... 事實上科學還有太多未解之謎.... 音響學帶來的效益也不足以讓大企業像半導體像生醫丟大錢去研究,頂多就是跟著其他科學發展去做音響延伸應用。

而且這種方式不大算驗證, 為什麼雜誌在做評測至少準備兩套以上的器材?

不好意思不贊同樓主意見,只是有些還是
應該更多樣本數更多不同參數測試才會算是驗證
有些人認為換線沒有差別,個人不認同,但是線材價格來決定音感? 本人持保留,鍍金、鍍銀、鍍銠,都會影響,但是最大宗銅線冶煉所佔比重最高,需要高價嗎? 不妨買些仿間線材做比較

本人之前自製一台擴大機,零件沒有配對,輸出焊接跟電感都是透過儀表校正來搭配,輸出聲音真的有差,否則土炮機跟廠機差在哪裡? 就是差在配對,跟量化數據。之前為了手工繞一個空心電感搞了老半天,如果你的線存在很高阻抗跟電感,那製作擴大機刻意挑的無感電阻只是做心酸的

線材沒有啥技術性,趣味性倒是很高啊! 假如這條線聽感真的很好? 相信儀器數值表現上也會有所不同。 

我買這台LCR將近六年了,售價也不高才一萬出頭,也蠻期望網友認為你的線很好? 量些數據來讓大家有個依據。音響頻段也不高頂多5-20KHz

如果還有興趣可以搭配頻率輸入,再從終端搭配示波器使用FFT計算,這需要很搞工,線材目的忠實呈現,加油添醋都是讓人有價格幻想空間。 時代不同了,還是要靠數據來分析
gogoid wrote:
土炮機跟廠機差在哪裡? 就是差在配對,跟量化數據


數據還是頗重要的參考,像Dynaudio 同樣的單體零件會經過儀測,然後分成A B C三級,分別給高中低階的單體用,所以Dynaudio 不同階的單體可能零件幾乎一樣,但測出來數據就是不同,聲音也不同。
以專業的角度, 樓主測的DCR其實已經錯了, 音頻不可能到100KHz, 而是以1KHz及10KHz去測, 再者溫濕度也是參數之一, 喇叭線還好, 隔離線這些參數的影響就很大了, 牛頓說過: 當你把知道的東西化為數據, 代表你真的了解, 樓主這種精神很好, 但以廠商所做的信賴性, 是有一定的標準流程, 這也是土炮做不到的, 不過要知道, 聲學是物理現象, 人的感官也是物理現象, 往往最終端是人在評斷, 人的感官差異就是一項變數, 所以一些論點不要說死!

gogoid wrote:
音響外部周邊本來就...(恕刪)


滿認同的你的想法。我以前也是認為線材特性應該就是ZLCR這些參數造成濾波參數的不同,等於是利用線材微調系統的ZLCR,但還有一點,這是線材的部份,但我們聽的是系統,所以可能還有搭配的問題。

gogoid wrote:
近年來台灣發展跟大陸音響環境一樣畫虎爛,常常騙的消費者掏大錢買一組非常誇張的價格,品質確實很普通的設備,機器是如此,線材更是誇張。


這句其實不太對,我想樓主應該滿年輕的,沒經歷過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那時的程度不遑多讓。現在大陸正值經濟成長後段,一樣會有相同的現象。台灣現在應該是第二輪,靠自媒體再搞一輪神話。

一見真平幕,終身不回頭! 請google真平布幕!
哈哈, 樓主跟我的想法接近, 也是測量線材的LCR之後計算這條線材到底是呈現怎麼樣的被動濾波器特性(限類比訊號) ? 這一點線材廠應該有可能有計算, 例如, 某條線特性是會衰減高頻, 當系統裝上那條線之後, 中低頻就會凸顯出來, 然後大家就覺得那條線很豐厚?? 個人想法是, 線材是被動濾波器, 端看過濾或衰減某些頻段, 以現在的科技一定可以測量與計算出來, 所以類比訊號經過訊號線或喇叭線之後, 到底是衰減了那些頻率而讓耳朵以為沒衰減的那些頻率被增強了?? 如果今天有人將眾多線材去做了這些量測與計算, 知道這些線材各是衰減那些頻率後記錄下來, 然後再找人盲測紀錄與量測結果是否吻合, 甚至用頻譜分析儀來分析各頻段衰減狀況, 應該可以找出一條規律出來....(好閒喔....) ; 不過因為音響系統除了理性的層面外, 感性層面其實占比更大, 有人與我當初的想法一致我就很高興了..當初與玩音響朋友討論, 只有一個結論:耳聽為憑! , BTW, USB線材影響聲音的理論在哪裡樓主有研究嗎 ? 我還沒找到比較基礎理論來驗證, 如果有, 也請分享喔~ 以上純討論, 不要筆戰啊...
RYAN1969 wrote:
哈哈, 樓主跟我的想...(恕刪)


USB DAC 線材,你如果有示波器,手靠近線材有強大干擾,波型會混雜,改善線材絕緣與遮蔽能力,也會有所改善,希望能幫助到你

只是PC輸出本身就是干擾,小弟一台Marantz ND8006, 輸入端有做隔離,比我手上DA&T U1 背景雜訊差很大
不知道測量時改以裸線測量會不會更好?
夾接頭測量感覺變數蠻多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