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權狀面積就是室內面積?公設不計價?█


vaquero wrote:

同一篇文開頭就提到「歐債危機造成德國許多大城市房價暴漲。…」

該網站最新的一篇文(9/24)也提到「长期以来以稳定著称、不被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看好的德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投资热潮。」

顯然如果沒有外在衝擊,房價應該是可以「長期」穩定的。

我們是要再繼續討論德國嗎?(恕刪)

所以阿,回到炒作上,我說過:
mavrick wrote:
而且那些法、稅制改革了,北市炒作會停止嗎?不會.....
看看世界就知道,世界主要都市的房地產價格長期都是上揚的,背離一般民眾薪資的,
如果有好的法跟稅制,應該要消弭這個現象才對,但是,並沒有.....

連你認為有好的法跟稅制的德國都難逃被炒作!

你說〝顯然如果沒有外在衝擊,房價應該是可以「長期」穩定的。〞
長期是多長呢??經濟是不會長期沒有外在衝擊的,歐債危機、金融海嘯、石油危機、
以巴戰爭、越戰、經濟大蕭條、波灣戰爭等一堆衝擊,衝擊著經濟,顯然是不會沒有外在衝擊!

你提出了德國的例子,認為他們法及稅制給了德國人民10年的房價穩定,直到最近破功,
那我也可以告訴,我們的法跟稅制也曾經讓我們有10年的房價穩定喔!
民國80年代台灣的房價是長期穩定的,直到92年因低利因素,才開始攀升,
但很多經濟文章、報導卻都說那是房市黑暗期!

所以,我再說,沒有完美的法,重稅對百姓並不好,最重要的,房價不完全受制於此,
能影響價格的是供需,別一窩蜂,炒房的地方別去買,買別的地方,炒高的價格自然會回跌,
我說個例子,10年前左右,桃園有一陣3-4年房市大好,價格上揚,但漲到超過消費者極限時,
消費者不來,造成5-6年的房市低迷(房價穩定甚至回跌),近2年又因為雙北房市炒高,
桃園價格相對低廉,有消費者轉進,最近桃園房市又熱絡起來,像遠雄就有在推案。

靠誰都沒有保障,靠自己最好!

不過人心是貪婪的!
沒買房前,希望房價是漲、是跌、還是持平;買房後,希望房價是漲、是跌、還是持平........
我是前跌或持平,後漲啦!即使自住不會賣,心情也會超好!


mavrick wrote:
所以阿,回到炒作上,...(恕刪)

這樣說吧 ,許多作法是要因時制宜的。稅本來就不適宜作為面對短期經濟變化的工具(課稅要透過法律,而法律強調穩定性)。但在經濟情勢穩定時,從德國的例子可以看出,良好的稅制可以有效壓制房價,而且不會影響經濟成長。

為何這次面對歐債時,德國房價會受到影響。主要是因為歐元成立後,德國失去貨幣控制權,在控制通貨膨脹與房價上失去控管的工具之一。如果歐元不穩定,當然影響本身房產市場。

在抑制房價上,稅(長期控管用)與貨幣政策(短期調節用)要雙管齊下,當然內政政策(如人口)也要配合。但還是可以做得到的。在人類近百年的經濟史上,「情勢穩定」的時期,還是長於「情勢不穩定」的時期。

對房產加稅,不代表重稅。因為稅種是可以選擇的。可以選擇單單扣房產稅(如地價稅),而不扣所得稅,一出一進完全抵消,政府完全沒有增加全體人民負擔。這是稅的財富重分配效果。

房價的週期循環可以很長,所以有可能對經濟發展造成結構性的變化。最常見的說法是「買不起住別的地方啊」,住不是只看房價,還要看工作機會。舉例來說,今天臺灣要擔心的問題恐怕不是「台北買不起去住桃園」,而是

有才幹的年輕人買不起房子,會去國外工作,把才能與生產力貢獻給外國(或敵國),繳稅給外國(或敵國),賺的錢先回來台灣,跟台灣低薪工作的人競爭買房,然後靠留在台灣工作的人繳的稅蓋的公共建設,替這些不繳稅的人買的房子增值,老了再拿台灣的社會福利(也是靠留在台灣工作的人繳的稅來的)

房價高,會逼年輕人出走,也許是走到中南部,現在是流行出走國外當台勞。留下來的人壓力愈來愈大(幫忙繳稅的愈來愈少),形成惡性循環。

vaquero wrote:
「有才幹的年輕人買不起房子,會去國外工作,把才能與生產力貢獻給外國(或敵國),繳稅給外國(或敵國),賺的錢先回來台灣,跟台灣低薪工作的人競爭買房,然後靠留在台灣工作的人繳的稅蓋的公共建設,替這些不繳稅的人買的房子增值,老了再拿台灣的社會福利(也是靠留在台灣工作的人繳的稅來的)」

台北的人要買房,比起上海,新加坡,香港更容易,問一下那邊大學畢業生一個月能存多少?
台北房子的投報率很低,會回來台灣買房只能說真的愛台灣,吉隆坡1千萬台幣的房子,每月可以拿到淨利6萬台幣的租金。東京聽說也有5%,台北有沒有2%都還是問題
台灣的社會福利,比的過歐美日澳?社會福利是給那些沒能力的人用的
說真的有本事的人不需要用健保,該買的醫療保險早買好,那些健保資源有跟沒有一樣,健保開得藥跟自費拿的藥一樣?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建保這種便宜貨
有錢誰要住公立的安養院

刺激經濟,有錢人不停花錢,沒錢人才有機會分杯羹,要是都不花錢,錢從哪來?


vaquero wrote:
房價高,會逼年輕人出走,也許是走到中南部,現在是流行出走國外當台勞。留下來的人壓力愈來愈大(幫忙繳稅的愈來愈少),形成惡性循環。

新加坡過個橋,房價差十倍,那邊的經濟比較好?為什全世界有能力的人都往高房價的地方跑?

新加坡有個叫"公積金"的混蛋東西,抽人民20%的血汗錢

別以為台灣不公平,去外面走走,台灣對沒能力的人已經夠照顧!22K是笑話
macallan wrote:
台北的人要買房,比起上海,新加坡,香港更容易,問一下那邊大學畢業生一個月能存多少?...(恕刪)

這...恐怕是笑話吧... 不知您計算依據何來?

macallan wrote:
台北房子的投報率很低,會回來台灣買房只能說真的愛台灣,吉隆坡1千萬台幣的房子,每月可以拿到淨利6萬台幣的租金。東京聽說也有5%,台北有沒有2%都還是問題

「租金」報酬率低,不代表「投資」報酬率低。把房價打下來,分母變小,租金報酬率自然高了。還有,你忘了把稅率計算進去。日本房屋相關稅種繁多,我記得有報導持有稅加起來至少有2-3%。台灣房產稅世界最低,自然好炒。(請參考本期天下雜誌「台灣是有錢人的低稅天堂」恕無連結)

macallan wrote:
刺激經濟,有錢人不停花錢,沒錢人才有機會分杯羹,要是都不花錢,錢從哪來?

這種「涓滴理論」現在已經落伍了。更何況,不課所得稅改課地產稅,就是鼓勵大家花錢。

macallan wrote:
新加坡有個叫"公積金"的混蛋東西,抽人民20%的血汗錢

有沒有在新加坡賺錢繳稅的朋友能說說,公積金有「實質」抽到20%嗎?
公積金不算是稅。據說也可以拿來買房,好像還有包含醫療保險之類的。

台灣對人民照顧好?錢哪來的?不負責任的福利不算福利。

macallan wrote:
為什全世界有能力的人都往高房價的地方跑?..(恕刪)

這應該是倒因為果,房價高所以經濟好?還是經濟好所以房價高?世界上有很多地方,經濟好但房價不漲反跌的(如歐債風暴前的德國)。也有國家房價高但經濟不好的(如台灣)。
新加坡公積金制度始建於50年代,但新加坡獨立之後,政府通過法律手段,制定了更完善的法治體系。僱主和僱員交納的公積金比例和使用的範圍有所改變。在60年代,新加坡經濟比較落後,職工工資較低,僱主和僱員各交公積金5%。70年代,新加坡經濟開始起飛,政治穩定,各種行業興起,人民生活大為改觀,為此,政府決定勞資雙方交納公積金的比例開始增加,70年初各交10%,70年末僱主交20%,僱員交16%。80年代初期,新加坡經濟快速增長,公積金所交份額也大幅上升。1981年僱主交納20%,僱員交22%;1984年開始,雙方各交25%,這等於職工每月可獲得50%工資的公積金,全國公積金儲備達到226億新幣。80年代中期,新加坡經濟因受國際影響出現衰退,為了擺脫經濟危機,降低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僱主交納的公積金百分比降為10%。1988年新加坡經濟開始復甦,僱主和僱員各交20%,這個比例一直到90年代。

大體而言,新加坡公積金基本是由雙方各交20%,佔職工月薪的40%。公積金儲蓄帳戶要分三個戶口:即普通戶口、保健戶口和特別戶口,在40%的公積金中普通戶口佔30%,可用於購房、股票、教育學費等;保健戶口佔6%,用以支付醫療費;特別戶口佔4%,為保存到退休時才能領取的養老金。公積金的使用範圍逐步擴大,開始時由於金額很少,只能用於醫療和養老。新加坡開始實施政府組屋政策時,允許職工提取公積金買房,分期付款,繳納20%的購房金額。1978年政府又允許職工使用一定數額的公積金,用來購買政府債券,後來又允許購買股票。1988年政府又同意職工使用公積金作為子女的大專教育學費。這一措施使收入不高的職工解決了子女接受大專教育的學費問題。

新加坡實行中央公積金制度,給職工帶來了重大效益,對每個家庭非常重要。這個制度的目的是用來解決政府公務員、企業職工購買住房、醫療保險和退休養老的問題,由國家統一管理,長期儲蓄,專項使用。譬如,企業的一般職工,每月工資平均2,000元,公積金每月獲得40%。如工齡達到40年,他們的公積金總額就有38萬新元,再加上存款的利息和購買債券和股票利潤,到60歲退休時,他們就有50萬新元的公積金。司局級的政府公務員,公積金就更高,可達到80至90萬元新幣,存款時間越久,公積金的金額越高。新加坡沒有退休金制度,退休後就沒有工資,主要靠在職期間的公積金積蓄,解決退休後的生活費用。公積金累計總額,足以滿足一個家庭的需求,使生活平穩安定。但是按照法律規定,如果公務員違法貪污,他的公積金就會被全部沒收,生活就會陷入困境,這有助警惕職工保持廉潔奉公。


十幾年以前,台灣經濟不錯時,國庫算是有錢時,若當時的執政者能持續在台北市,或幾個都會區普遍蓋國宅或新加坡式的組屋,那就好了。只是當時沒普遍的去做,只有點綴做幾個意思意思。

然後後面執政者,又用相對低價大賣台北市精華區國有地給財團,財團放個幾年,又脫手賺個好幾億,當然建商只有蓋很貴的房子才能賺錢,週邊的房價也跟著水漲船高,結果台北市整體的房價就愈來愈高。
macallan wrote:
台灣的社會福利,比的過歐美日澳?社會福利是給那些沒能力的人用的..........
別以為台灣不公平,去外面走走,台灣對沒能力的人已經夠照顧!...(恕刪)

<mmacallan大>您這一番話,乍看.....我還以為您是指「軍公教人員」呢........
因為在台灣,軍公教族群的社會福利是最好最完整的...........
安迪月亮 wrote:
因為在台灣,軍公教族群的社會福利是最好最完整的(恕刪)

我想台灣軍人的待遇,和美國軍人、澳洲軍人及法國軍人來比幾乎是完敗的;若要自我安慰的話,目前台灣軍人沒有機會上戰場,幾年後就不知道了。

你猜我是誰 wrote:
我想台灣軍人的待遇,...(恕刪)


台灣的軍人根本沒有作戰能力
純粹只是週休二日湊人頭的上班族部隊罷了
部隊長官只會利用小特權
在部隊開小伙整天就想週休要出去幹嗎
國防經費花下去真是"沒采錢"
這是台灣的職場文化沒辦法
畢竟只是個與世隔絕的"島嶼"
沒有根別國家領土相連的壓力
DANTELIU wrote:
台灣的軍人根本沒有作戰能力
純粹只是週休二日湊人頭的上班族部隊罷了
部隊長官只會利用小特權
在部隊開小伙整天就想週休要出去幹嗎
國防經費花下去真是"沒采錢"
這是台灣的職場文化沒辦法
畢竟只是個與世隔絕的"島嶼"
沒有根別國家領土相連的壓力...(恕刪)

沒關係啦,只要幾年後兩岸關係又緊張了,那時沒多少人要簽職業軍人,就會被迫中止募兵制改回徵兵制,然後部隊就會從早操到晚,國防支出預算占中央政府總預算會從百分之二十幾,暴增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外加前前後後共幾兆元的特別預算來買武器,其它的民生預算就縮減了,到時台灣軍隊就會變得很有戰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