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讓年輕人無力買房?專家:還有這趨勢更難解

dancingra wrote:
所以您知道答案嘛...
那房市誰在買, 又是誰在撐? 是一個月薪水 3.5 萬的超商店員? 還是一個月 4 萬元的小上班族? 還是一個月收入破 10~20 萬以上的中產階級在買... 一個自由開放的大型市場, 價格及指數的決定, 並不是掌握資金比例不高的小小散戶。再者, 出生人口減少了, 錢會不會就跟著減少了? 並不會! 但社會生產力有沒有可能下降? 有! 那就要看在未來, 國家能不能找到高價值產業, 即使少少人, 都能做到高產值, 才能維繫社會的繁榮。國家拚命蓋社宅(易), 但不認真在產業結構上找出路(難), 這是畏難取易, 非長久之計。


資金怎麼不會減少
資金是會流動的
並不會被侷限在台灣而已
如果去查一下從台灣外流的金融帳
你可能會傻眼

dancingra wrote:
豪宅就像估值過高的超高價股, 但市場不是只有幾支估值過高的超高價股... 但我認為房市要大幅創高也是挺難, 這點我同意您。


看看大立光都是誰在買
看看豪宅都是誰在買
從高價股跟控場股(台GG)就可以看出外資的態度
從豪宅就可以看出大戶的態度

dancingra wrote:
不過別誤會, 我只是想說明, 少子化是社會與經濟的一個問題, 但不要過度單純只連結在房子貴不貴這一項, 也不是少子化房子就一定要崩; 您可以否定股市跟房市的類比, 但人性的趨向, 並不會因為我們的談論而有什麼改變, 只要有明顯低價 (低估價值) 出現的地方, 就會有人衝過去排隊, 這就是天性。最近不是電信雙 11 方案一堆人在抽, 在賣抽中的門號, 在當黃牛? 但還是有人要買這種門號, 想想看, 為什麼?

比起房價, 其實我更關注低薪與窮忙。

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 大家開始接受「我這輩子只能做一半的事, 我會適時再交給孩子再接再勵」時, 您會發現, 有些人的眼光已經開始超越自己的生命跨度, 開始有家族與傳承的思想... 有這種思想, 就是資本累積的開始; 大家誰不想為子女的生活累積良好的資本? 這就是華人社會。


少子化對房市的影響早就開始了
為何這幾年小坪數的會比大坪數的好賣
並非單純只是總價較低而已
而是不生跟只生1個的越來越多
也因為不生跟只生1個的多
所以對大坪數的需求也變少了
而需求轉向小坪數
所以少子化跟房市的影響並不是單向的
而是互相交互影響的
當然一切的根源就在於"低薪"
所以政府才會一直不斷調高基本薪資
調高基本薪資的好處很多
對房價有支撐、對年金可以緩破產、對政治可以獲得選票
但壞處是通膨會加劇

經濟是會循環的
台灣目前根本無法承受再一次的金融海嘯
央行只剩下1%的利率可降
下次經濟循環再來時
一切都會被打回原型
分享我自己案例
小的7年級中段生
我目前也是租屋一族(運氣好遇到好房東租金很便宜)
目前已婚即將成為一家四口
從大概5.6年前就有一直在網路上關注房子
直到這一年來實際去看房子
才慢慢有所體會
我個人對於居住正義的看法

曾經看了一間房子屋齡大概13.14年左右
剛好有位同事年長我大約10歲左右
也大概是差不多13.14年前買房
據同事說法當時大概房貸利率是3%多左右(有錯請指正)
當時以我居住的地區
一棟全新三樓透天大概建坪數50~60左右的
只要400多到500萬初頭
而且是地點很方便生活機能很好的近市區邊緣

但是一樣的房子
經過了13.14年
現在的開價是足足2倍以上 開1100多萬(屋齡已將近快15年)
然後看了一下同樣地點(生活機能完善的新屋)
開價都是1800.2000萬起跳 (足足4倍以上)
退而求其次去找比較外圍的全新屋
開價有機會找到1000萬初頭的
可是所謂的外圍一點
是完全房子周邊很荒涼完全沒商店生活機能的
開車到有點小商店至少要10~15分鐘的車程
而且房子本身是那種地坪超小(20左右,建坪40左右,面寬4米初的)

同事感慨的說
10多年前的他的薪水
跟現在其實沒有增加多少
我們現在20 30歲的人的薪水跟過去幾乎沒有增加薪水
結果房子卻是好幾倍以上
雖然當時的利率比較高
可是房屋總價不高
所以它們大概只要工作穩定稍微有點經濟基礎
還可以負擔
(慶幸當時他有買房子)

所以我看了很多房子後的感想
也覺得很無奈
當然我一直都認為要努力才有資格談買房
總不能一個完全不努力收入非常低的人卻想要買房?
也不敢說自己多有成就
至少穩定稍微還有一點經濟基礎
自備款也都有存好
但是覺得為什麼一樣是要買房子
我們這些世代的人
買的房子價錢卻是以前的好幾倍(收入還是10多年前的水平)
然後房子更小建材更爛地點更差的

我可以接受通貨膨脹(總不可能拿現在跟20 30年前比吧)
所以房價比多年前高我可以接受
但我想表達的是要"合理"的高吧
當然部分人還是會咬緊牙關買房
這些都是個人的選擇沒有什麼對錯
我自己也是剛性需求需要買房
只是真的覺得對台灣現在高房價低薪很失望無奈
也沒看到政府提出什麼政策想法(藍綠一樣爛)
台灣沒有突破性的發展
未來可能就是一樣這樣下去吧...

離題了@@
joncehome1@gmail.com wrote:
資金怎麼不會減少...(恕刪)

我說的不是資本外流, 我說的是「出生人口減少了, 錢會不會就跟著減少了?」
資本要外流, 最典型的就是資本在此無利可圖(無效率), 甚至是蝕本或資本有失去控制的危險, 才會資本外流或外逃。所以, 人口少些不是問題, 除非逼近到剛性供需的紅線... 好比 100 個人吃 200 碗飯, 或 100 個人吃 2000 碗飯的問題, 這不是一碗飯價格多少的問題, 這是根本吃不下去的問題(剛性供需), 我想... 就是少子化, 也還沒那麼快到這一步吧? 又即便是好了, 那無差別同時下跌, 或是先由大家最不想去的地方開始出現供過於求? (跌時重質之理)

豪宅市場, 我們可以類比為大立光; 一般合理大小的三或四房, 可以理解成台積電, 而一些幾十元股價的金融股, 可以比喻為小的三房或兩房... 各有各的市場... 當然了, 把大立光作股票分割重新上市, 它也可以變成像小坪數的房型, 讓更多大眾參與交易, 房市, 現在就是這樣子。如果建商轉賣小坪數, 反而熱賣, 成交量上升, 這至少表示: (1) 有人想要, 表示有人認同此房之價值; (2) 這些人付得起錢...

並不是人少就不能住大坪數, 您或許可以問問現在剛剛買 45 坪 3 房的朋友, (A)如果有人願意幫他付錢升級成 80 坪超大 3 房或 4 房, 他願不願意? 以及 (B)有人願意幫他升級成 800 坪 20 房的皇宮級住家, 願不願意? 也許(A) 還OK, 但 (B) 可能已經是 100 人吃 2000 碗飯那種撐不下的問題了... 而有人願意付錢就願意升級代表什麼? 就代表這買買 45 坪 3 房的朋友, 其實他是錢不夠, 不是他家裏人少就不想要大坪數或多一房...

如果現在起, 所有 35 歲以下的年輕人, 立即變成月入 10~15 萬, 那明天起, 房市會發生什麼事?
dancingra wrote:
我說的不是資本外流,...(恕刪)

房地產貴的地方租屋市場就大,人口少到影響租屋市場的地方就全垮,如某些大學周邊,這表示租屋市場撐起高房價,人口減少若足以影響租屋市場,當然就能影響房價
最近買的預售屋剛交屋,管委會未成立,住戶自己弄個群組,約有200戶加入,每天都在群組討論管理事宜,發現其中簡體字有三個,怪怪的繁體有該是香港大概發現了6個。。另一戶用英文,他說他們家四口來自美國,台灣定居,
社群有審查機制,租客不能加入
少子化?以台灣條件生活方式機能與消費,世界宜居條件,要打消少子化,只是政策問題罷了,一堆人等著來
jason761012 wrote:
分享我自己案例小的7...(恕刪)

我只是在想你同事買房苦撐時,這些年你怎運用跟他差不多收入的資金?20年前500萬3趴利息跟今天1000萬1.5趴其實是相當的,薪水沒增加但台灣有地下經濟可以創造業外收入。。台灣低稅負代表著政府把養老買房的責任丟給你,想學歐美,先同意課40趴稅再來說
10年觀念不同造就了你的子女處境的不同
因為你同事的觀念他的子女不用擔心老了沒地方住,但你的子女會,這就產生了貧富間差距,。。。退一步想,當時忍住不買車,不做過度消費或許你的子女不用擔心房價問題
到底今天問題誰造成的?國家退給你養老買房的錢你拿去用什麼了?
台灣八成買了房的住戶難道該為你的子女買不起房來負責?
以上。。。你想過了嗎?
人口負成長 wrote:
房地產貴的地方租屋市場就大,人口少到影響租屋市場的地方就全垮,如某些大學周邊...(恕刪)

謝謝補充,「某些」大學就說明了這現象不是均勻的,跟股市一樣,大盤指數是全市的表現,但指數下跌過程中,並不見得就沒有個股創新高;而指數上漲過程中,也是有不斷破底或下市的公司。

我們都應知道,放大討論創新高的部分,或聚焦不斷破底的個案,都要提醒自己不能因此曲解整體概況。

arrem5104 wrote:
...台灣低稅負代表著政府把養老買房的責任丟給你,想學歐美,先同意課40趴稅再來說...(恕刪)

這就我在2樓講的,國家的角色是什麼?在對國家於資源調控的角色定義清楚前,去期待國家該為自己做什麼事也是不清楚的。

允許私產制度的社會,最大問題就是物權的無限繼承佔有與規模經濟的快速資本累積,進而逐漸失去資源流動性(嚴重時為價格不合理,極致時則為壟斷)及資源的就業機會。國家是可以做些什麼事沒錯,但莫要忘記私產制也是鼓勵人民奮鬥努力,以及保存其努力成果的方式;「假設」每個人都很努力,但不是每個人都獲得成功,那由成功的人分享一點他們獲得的好處給未成功者,那基本上就是稅與社會福利制度。但不應上綱成:可以「無限」剝奪努力而成功者的私產(努力成果)給未成功者作「平等」共享(更別說有「不努力者」坐等分配),如此平等,誰還要去積極努力...

南街村
arrem5104 wrote:
我只是在想你同事買房...(恕刪)

房價高,薪資所得比高,未來會更高,小孩長大買不起就等著有子無孫
人口負成長 wrote:
房價高,薪資所得比高...(恕刪)
台灣所得一半地下經濟沒計入 你確認真實的房價所得比是真實的嗎?好比一個人白天上班薪水三萬他晚上夜市擺攤每月賺三萬,那他所得應該算6萬還是三萬,
看到數據就高潮,看到房價就萎縮,韓粉之所以是韓粉原因是沒腦,希望你不是
jason761012 wrote:
分享我自己案例小的7...(恕刪)


14年前台灣加權報酬指數約6500點

現在是20000點

漲了三倍左右

你可以把台灣各地區想成個股

台北市相當於從2000年前開始佔大盤20-35%的台積電

台積電在14年前股價約50-60塊

現在300塊,漲了5倍左右

房市跟股市一直都是正相關

通常都是股市跑的比房市快一倍,但以前沒想到房市漲幅居然跟股市一樣快

你提到你所在的區域14年前全新透天500萬

現在全新開價是1800萬

我覺得很正常

但之後應該漲不上去了,量能不夠(少子、低薪..etc)

或者應該說超漲的漲不上去

想期待房市不漲,先把台股弄死再說

或者買郊外的房子,這些通常都是雞蛋水餃股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