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et0 wrote:你馬幫幫忙 你的57905...(恕刪) 你的論點只適用房產投資客,如果是一般人通常房產只會有一間而且是自住。如果把房子賣了有3000萬入袋,但是因為只有一間房,也等於賣了之後名下無任何房產,所以那3000萬一樣要再拿出來買房。除非要往鄉下住,否則在相同機能與環境的地方再買一間房,你那入袋的3000萬一樣要吐回來,搞不好還要花更多錢!這樣根本不會有任何賺錢的機會。
bihsh wrote:您不知道現在房價是多(恕刪) 15坪1500萬,每坪要100萬,這是哪裡?這肯定是「台北市中心」才有這種房價,然後跟我說「台北市中心15坪的房子一個月租金不用2萬」?附上一張591照片給你唉~編故事可以編得好一點嗎
goet0 wrote:要利率小於通膨基本上(恕刪) 數字再精算一下比較好過去20年資產的通膨都沒10%了, 整體的通膨會有10%?你的意思是說有錢人在過去20年賺錢比窮人慢?其實通膨率看過去三大央行M2貨幣供給量就好了2003~2021平均年增率約5.5%每年增加5.5%的錢, 假設貨幣流通速度不變, 那麼通膨率就該是5.5%然而過去M2貨幣流通率是快速下降, 所以實質通膨率並不如大多數人"感受"的那麼高https://www.macromicro.me/charts/3439/major-bank-m2-comparsion
懶人國 wrote:35年後少500萬。真神奇。預估到35年後。哈哈哈。預估3-5年內還可以。怎麼去預估35年後的事 哈哈,只有炒短線的投資客才會覺得這種事情預估不出來,出生人口就可以預測未來幾年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的入學人數,包含預期未來社會的勞動人口等等,如果不是活在撥接時代不太可能連這東西都不知道,而且台灣國發會預測的高、中、低三個推估,人口推估從過去到現在實際數據都比低推估還低上不少,近期能查到的一開始說2030,接下來2025,接著2018資料都還推估2023才人口萎縮,結果2020人口開始負成長,這數據美化的還不夠漂亮? 2021年一月人口就萎縮6千,政客、投資客們心心念念的疫情嬰兒潮根本沒出現,台灣2020生育率1.05,相當於每一對夫妻只會生一個,而育兒就是剛性需求的主力,生育率越低,則剛性需求越低,人口萎縮則是整體降低需求,至於有人說房價降低就不會有建商蓋房子... ,說的好像現在房市還符合基本供需法則似的?至於看空房市的都是無殼蝸牛買不起房的魯空? 看來我的房子鐵定是假的,隔壁賣了三千萬也是假的,存款也是假的,因為沒拿去炒房都是假的 在台灣民生必需品不能炒作,口罩也會臨時被列入民生必需品,還直接徵收,不過房子呢,則可以炒作,然後炒作的下場就是人口萎縮,人口結構崩潰,一堆投資客發現套牢,拼命了在媒體上買版面、網站上發文,很像沒人接刀就是世界對不起他似的,台灣年齡中位數2021預計落在44歲,台灣2020收入中位數49.8萬,如果身為一個房產投資客看不懂這兩個數字代表的意義,就不用自稱投資客了。我知道最近版上肯定會很熱鬧的,因為房地合一稅45%與35%時間都要延長一年,還有投資客最愛用的法人也被列入,有媒體直接把上路日期寫明就今年7/1日
覺得房市也像股市一樣,有天花板上限的。如果台北房子都是有錢人之間遊戲,與一般人年輕人收入差距愈拉愈遠,就算一直炒作,20年後每間上億嗎?而薪水還漲不到兩倍嗎?讓錢變薄嗎?就是照樓主擔心的劇本走嗎?很簡單!供需法則,北部房子買不起,難以生存,人就會往其他縣市移動。加上少子化、打房稅制,很難說北部房價永遠維持高點,當有利條件消失了,也會像東京泡沫化的。現在的竹科、中科,未來的南科,慢慢成為高所得重鎮,如果北部的優勢減弱,可能會導致房價惡性循環向下。所以,建議再想想,用租的也可以,先別被房子套牢,花一輩子錢,住沒有品質的小房子,萬一保值條件消失,不會心有不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