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_dog wrote:
中國幾千年以來把用火烹煮食物運用到爐火純青,各種派系中菜裡的冷盤所佔的比例是極低的,中國人煮菜也較重口味,大量的使用炒油來加熱處理食材,早期的炒油雖然也有植物性油脂,但大部份還是以動物性油脂為大宗,動物性油脂煮出來的菜,冷掉要再吃…應該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但不易下嚥、對身體也不好。


這是因為動物性油脂飽合脂肪酸含量高,所以凝固點高,容易凝固
古代農作物拿來吃都不夠了哪可能還用來榨油?
但除了日本少油清淡的飲食習慣的問題還有一點差別就是



緯度高低溫寒冷,日夜溫差大的地方種植的稻米中直鏈澱粉含量較低
黏性大,米飯冷掉不易變硬,也比較好吃
緯度低氣候溫暖,日夜溫差小的地方種植的稻米中直鏈澱粉含量較高
黏性小,米飯冷掉容易變硬,口感較差

所以東南亞的米對台灣人來說相對難吃,日本的米對台灣人來說相對好吃
日本人有辦法吃冷飯應該是因為他們的飯就算冷掉了還是能保持不會太差的口感
也因為日本米黏性大所以適合做飯團及壽司

中國北方人的主食是小麥,和日本人不一樣
小麥一樣直鏈澱粉含量較高所以做出來的麵食亦不適合冷食
日本人喜歡吃的涼麵--蕎麥麵,蕎麥和小麥不同,其澱粉黏性大,故冷食亦可保風味

以上如有錯誤請不吝指正
-----------------------------------------------------------
蔣委員長要推吃冷飯也得先讓飯冷掉不會變硬才行啊....
加藤老鵰 wrote:
沒有天天開冷氣是不夠...(恕刪)



不對不對,人體最適溫度是20~27度阿(濕度30%~60%)
把室溫搞到37度血液循環加快,身體代謝加強,此時身體的熱能若無法排出,身體會非常不舒服
我是正常人不是機器貓小叮噹呀



還有我的邏輯應沒有矛盾問題呦,在下一直談的是人體內腸胃消化系統對生冷和熱飲食方面對健康敘述
是大大您老是往身體外部體表對環境溫度變化的論點來敲打小弟挖


無論對與不對,都是個人看法
不過文中所提過中醫養生方面是有中醫這麼提過的,非小弟信口開河隨便亂掰的優
至於認不認同就看看倌自己的飲食習慣愛好啦

當元智94資技瘋狂攻擊你,你愈要活得精彩和受肯定,證明仇家們的錯誤與失敗有多麼幼稚
Hans Cheng wrote:
提到飲食習慣...
在國外待過就會發現,
歐美的人午餐幾乎淡化掉...甚至不太有午餐習慣,
有時候一個簡單的三明治或是水果就解決了.
亞洲人則是偏好要有飯, 像日本人可能包壽司或飯糰,
台灣人與中國人很多會包便當...前一天晚餐的剩菜剩飯XD

日本人韓國人冬天吃冰很正常...下雪也會站在路邊吃冰,
可是在台灣冬天冰品銷量差, 如果站在路邊吃冰有時候長輩還會念上幾句.
"這麼冷還吃冰" "小心傷身" 之類的.
在中國則是更保留傳統, 不太喝冰飲, 因而甭說啤酒,可樂不太容易找到冰的,
商店內飲料多半常溫販賣.......(恕刪)


我冬天也是冰照吃, 冰咖啡照喝.

台北会社員 wrote:
我個人認為:「午餐淡化」,不見得是壞事。


午餐不吃可以, 但是下午會很餓!

反而下午茶吃更多!

俺是做粗工滴~~

hotcat1977 wrote:
烹調的時候如果油放得多就要趁熱吃,不然冷了油會凝固,那個真的很難吃下去...(恕刪)


小時候就不吃那種會凝固的油, 湯上面一層油就不吃, 豬絞肉不吃, 會把肥肉挑出來,
肥肉也不吃, 因為超嘔心, 現在魯肉飯也會把碎肉的肥肉挑出.

從小在飲食方面就跟家人格格不入.

Kao0911 wrote:
緯度高低溫寒冷,日夜溫差大的地方種植的稻米中直鏈澱粉含量較低
黏性大,米飯冷掉不易變硬,也比較好吃
緯度低氣候溫暖,日夜溫差小的地方種植的稻米中直鏈澱粉含量較高
黏性小,米飯冷掉容易變硬,口感較差

所以東南亞的米對台灣人來說相對難吃,日本的米對台灣人來說相對好吃
日本人有辦法吃冷飯應該是因為他們的飯就算冷掉了還是能保持不會太差的口感
也因為日本米黏性大所以適合做飯團及壽司...(恕刪)


俺就愛吃冷飯, 熱飯out, 冷飯in

米飯冷掉其實不會變硬, 變硬是因為乾掉, 水份跑掉才會變硬, 冷飯是不太硬的.

gracecloud wrote:
不對不對,人體最適溫度是20~27度阿(濕度30%~60%)
把室溫搞到37度體表的熱能會無法排出,身體會非常不舒服


這是事實,但是人體恆定溫度就是37度左右,可見所謂”維持恆定”根本和所謂”最適溫度”是兩碼子事,中醫理論把維持恆定當成吃熱食好的理由理由顯然就是違反現實.


gracecloud wrote:
還有我的邏輯應沒有矛盾問題呦,在下一直談的是人體內腸胃消化系統對生冷和熱飲食方面對健康敘述
是大大您老是往身體外部體表對環境溫度變化的論點來敲打小弟挖


你提的是”恆定”,自己拿溫度計量你體表溫度通常是幾度,就知道恆定是設定在幾度.你既然很清楚感知到”人體最適溫度是20~27度阿(濕度30%~60%)”,就該知道維持恆定和所謂人體最適溫度是兩碼子事,怎麼還會把”花能量維持恆定”當成致病原因?

維持恆定根本和所謂最適溫度是兩碼子事,為什麼硬要湊一對講?




gracecloud wrote:
不過文中所提過中醫養生方面是有中醫這麼提過的,非小弟信口開河隨便亂掰的優
至於認不認同就看看倌自己的飲食習慣愛好啦


這種中醫理論根本就是依附在西醫觀察下的偽似解釋,就和講磁場一樣,科學美容罷了.

吃熱食通常多一味,美食講究色香味口感,冷食在氣味方面的表現顯然遠不如熱食.
年紀小小就這麼會唬濫,長大是準備當記者還是法官啊?
陳立夫先生跟孫元良將軍高壽多少
有看過他們講的飲食習慣嗎?
加藤老鵰 wrote:
舒國治也有類似評論,大意是說中國人之安土重遷不過就為一口熱飯菜,英美人能四處開拓,和他們能三餐冷食甘於粗糲有很大關係...(恕刪)


看歐美的電影, 他們在戰爭時也是走到那就起營火煮食.

老美打越戰, 也是在叢林中用鋼盔煮食.


kantinger wrote:
陳立夫先生跟孫元良將軍高壽多少
有看過他們講的飲食習慣嗎?


做這種錯誤聯結是沒意義滴,你想想如果有人講倪海廈連六十都活不到,所以中醫養生是唬爛,這說法你會服氣麼?
年紀小小就這麼會唬濫,長大是準備當記者還是法官啊?
看看跟蔣委員長關係比較密切的人飲食方法跟長壽
不一定需要相信
可參考看看吧
其實日本人也愛吃熱食啊
主要看是什麼食物
像拉麵,當年日本人來台開拉麵分店
為了台灣人的口味做了些修改
有日本人去吃,就說跟日本的本店相比不夠鹹,不夠燙

kantinger wrote:
看看跟蔣委員長關係比較密切的人飲食方法跟長壽


蔣孝文麼?蔣孝武麼?蔣孝勇麼?關係確實夠密切,與長壽則相去甚遠.
年紀小小就這麼會唬濫,長大是準備當記者還是法官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