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薇小姐 wrote:
第一次是國中時不知道...(恕刪)
臉麻、手指僵硬、呼吸急促、猛哭~~
過度換氣症候群---
好發于年輕女性....
手指會呈現鷹爪狀態...
偶爾還會暫時停止呼吸嚇壞一堆人...
呼吸淺而急促....
換氣非常快.....導致二氧化碳的缺乏...
...................................................
過度換氣症候群簡易說明 :
解釋1.
每分鐘的通氣量超過我們人體的代謝需求,而造成血液動力及生化上的改變,
產生了身體的症狀,(也就是因某種因素造成呼吸頻率異常,使吸進體內的氣體
交換時間不足,氧氣快速的吸入又快速的排出,使O2與CO2來不及交換,導致會
體內的二氧化碳不足)而過度換氣症候群所產生的症狀有相當程度和恐慌症產生
重疊,而有25%的過度換氣症候群病人會產生恐慌症。
解釋2.
每分鐘的吸氣與吐氣的換氣量,超過人體正常的呼吸次數,由於患者自覺吸
不到空氣,會不自主的加快速度呼吸,因這樣過度呼吸的結果,造成我們人體
內的二氧化碳,不斷隨著呼吸往外排出,因此體內的二氧化碳濃度變低,
所以身體出現了不同以往的症狀,而這些症狀的出現,造成了患者的不適。
解釋3.每分鐘的吸氣與吐氣的換氣量,超過正常呼吸次數,患者不自主的
快而淺的呼吸,使體內二氧化碳排出,血中二氧化碳濃度降低,病人會有缺氧
的感覺,而更緊張,呼吸就更淺快,造成惡性循環。且低二氧碳血症會引發
呼吸性鹼中毒,會覺得肢體麻木的感覺及小肌肉抽筋的現象。
什麼原因造成過度換氣症候群?
目前並不太清楚,可以確定的是有一些過度換氣症候群會被某些壓力或藥物
食物所誘發,例如:情緒壓力,工作壓力、咖啡、茶等
都被證實可能引起過度換氣症候群。
過度換氣症候群有哪些症狀?
1.心臟:胸悶、胸痛、心悸、喘不過氣
2.神經系統:頭暈、頭痛、手腳或臉部發麻
3.腸胃系統:肚子發漲、消化不良、排氣、口乾舌燥
4.全身疲勞虛弱、頭重腳輕、運動耐力不夠、易喘。
通往腦部的血流因血管收縮而減少,會產生頭暈、麻木
(特別是嘴唇附近及上肢)、無力;更嚴重時,會出現激動、幻覺,乃至癲癇、
昏厥;血鈣降低,則導致手腳肌肉抽搐、痙攣。血中二氧化碳過低,
常常讓病人覺得呼吸困難,過量的呼吸運動,則會導致胸痛,
經口大量呼吸造成口乾,有時空氣因而進入腸胃,引發脹氣、打噎等症狀。
哪些人容易得過度換氣症候群?
1.性別:男:女=1:7;
2.年齡:15-55歲;
3.二尖瓣脫垂患者;
4.A型人格特質(行動快速,要求完美);
5.人際關係或工作、生活上突然變動。
生理過程:
過度換氣 --> 血中二氧化碳分壓 下降
--> 血中酸鹼值 上升
--> 主動脈體 暨 頸動脈體 之化學接受器
因感知血中酸鹼值上升, 致使其放電減少
--> 交感神經興奮 暨 副交感神經抑制
--> 心臟收縮力增強 暨 心跳速率上升
由於過度換氣症候群所影響的是全身性,所以常常身體會同時發生上述的不舒服,
而病人也因此常接受很多不必要的檢查,而且常檢查不出有何病灶。
治療過度換氣症候群目前並無特效藥,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找出誘發此病
的根源,除此之外,鎮定劑、三環抗憂鬱劑、乙型拮抗劑、呼吸訓練、紙袋呼吸、
在臨床上也都有不錯的成效。
如果患者的腦部意識是清醒的,因此對於病患的處置,最好是先讓患者平躺,
然後將其嘴鼻以塑膠袋套住,幫助其呼吸,讓病人在塑膠袋裡一呼一吸,
從呼出的氣中再吸入空氣,氣體中富含的二氧化碳吸入之後,能夠幫助病人穩定
血中一時缺乏的二氧化碳濃度,進而漸漸減援患者的不適,當身體不再僵硬時,
也就能恢復活動了。
造成換氣過度症候群的原因,目前並不清楚,可能是患者大腦控制情緒的神經元
過度亢奮或負面情緒使自主神經系統失序或藥物所誘發。包含情緒
(生氣、憎恨、哭泣、焦慮、疼痛、興奮激動)、工作壓力、咖啡、茶、可樂等
都可能引起換氣過度症候群。其症狀有胸悶、胸痛、心悸、頭暈、頭痛、手腳及
臉部發麻、口乾舌躁、全身虛弱、手部及腳步小肌肉巒縮抽筋、通常會仰著呼吸
且手腳會麻、嚴重的意識喪失。
處理方式:
發作時以紙袋罩住口鼻,在一旁數拍子並提醒減緩呼吸速率,安撫情緒,以鼻吸氣
口呼氣,緩慢的深呼吸,到症狀改善,最好臥床休息,必要時抗焦慮藥物及鎮靜劑治療。
使用紙袋呼吸時需要確定病患無氣喘、氣胸、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
目前是以減少發作次數為目的,而最根本的方法還是要找出誘發此病的原因。
可以從心理治療及肌肉放鬆技術訓練或是催眠治療可能有幫助。
預防換氣過度症候群的產生,除了適當的發洩自己負面的情緒,及對換氣過度
症候群的機轉與症狀有所認知,以提醒自己放慢呼吸及放鬆情緒。對於一而再的
發生應尋求諮商管道(如心理醫師、精神科醫師)。平時避免熬夜、咖啡、
茶等咖啡因刺激性飲料,及搖頭丸、安非他命等藥物。
我的文章--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7&t=242196&last=230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