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中的 健保藥價調整政策持續的對上市中的各健保價格 往下調整
許多人 專家 都在說為什麼健保費一直往上加 藥品價格一直往下掉
但是為什麼每年的健保局還是一直持續的虧錢呢?
小弟粗劣的大概說明 所謂的健保給付包括: 醫師看診費 醫師所開的健保藥品費用
還有一項也是其中最大爭折點 檢驗費用 一般來說在外開業的醫師 最多能設備一些比較基本的儀器(X光機 ,大腸鏡, 胃鏡,抽血檢驗) 但是這些檢驗費用來說對健保可說是比較輕微的支出
最大的比重應該是大醫院內的 電腦斷層掃描 其他更高等的儀器因我不是專家 所以大致上是這樣
如果各位有在大醫院就診的經驗應該可以大概了解 不是很嚴重的情況 也會建議做個電腦掃瞄比較準確
依我所知 這台機器造價不斐 而且健保給費的費用記憶中應該是大約在萬元以上
而健保調整的價格中 從來沒出現過 儀器檢驗費用的調整
照道理來說 在貴的儀器 使用過那麼多人後 成本早該是攤平回本了 但是!!
只聞過藥品價格調整 卻不曾聽過儀器檢驗費用的調整
我自己的經驗 在外開業的醫師想到 每次被砍費用 利潤又下降 要他開一些價格比較高 療效更明確的藥品
根本就是要他自己從大賺變小賺 比較有良心的醫師 開立的藥品 常常就有時候成本高過可以申請的健保費用
已經成賠本的行為 但這種好醫師比較少見
我想說的就是為甚麼儀器檢驗費用從來不砍 難道基層醫療機構VS大醫院 就該獨厚大醫院
PS:目前儀器單價真的很貴 在外開業醫師大多難下手買 也有曾經聽說好像也不准她們設立這種醫療器材
大醫院與健保局 也許可能有點..........不能說的秘密??
聽說健保局是有限制每各醫師使用次數以免浪費,
這種昂貴機器難道都不用折舊攤提,
所以每次檢查費用(機器)成本都一樣,
是否有白色象牙塔中高人出來說明一下,
補充
剛剛在google,找到有趣資料
一部造價 5000 萬元的 MRI ,如果每天有 22 人受檢,一年內成本就回收了
這就是因為有健保,看醫生太便宜了
很多人有病看醫生,沒病去哈拉,拿了要也用不到
然後一張慢性病處方箋
以一個心臟病患者來說一張處方箋就要給付個百塊千塊的
每個月去掛號&領藥還不一定比繳的健保費貴
這樣下來付的健保費比用掉的還少,健保當然虧啦
虧了只好漲健保費,然後人們就抱怨
砍藥價,這就可憐到藥商藥廠跟藥局了
雖然現在有總額給付制度,是有些效果
但還是成效不彰
像其他人說的,真的得考慮降低檢驗費用了
所以大家應該有自覺有病才去看醫生,拿了藥就認真吃
不要浪費醫療資源
不然就要重新思考健保制度使之更完善了
另外新藥一直出來跟健保應該沒啥大關係吧
又不用給那些藥廠錢
藥廠她們自然會考慮他們新藥的價值直多少價錢
而且健保一不會馬上給付這些新藥
畢竟太貴了,不然就是設定一個標準,達到多少才會允許開這個藥
所以患者想要使用最新型的藥幾乎都是自費
不然就只好先用舊藥囉
而且也不是新藥就好,畢竟才剛上市還不清楚是否還有啥為知的風險存在
有些新藥也是上市使用一段時間後突然爆發嚴重的副作用
所以有些舊藥也是很好用的啦!
...基本上用得到大儀器的病患...幾乎病情都有點嚴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