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本東京都昨天晚間在行駛中的電車內發生隨機砍人與縱火案,造成17人輕重傷;乘客回憶,兇嫌最初面無表情地坐着,後來突然揮刀砍人,所有人都陷入慌亂,乘客覺得自己即將死在凶嫌手上,傳LINE跟家人告別。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5856910
日媒報導,東京都調布市國領站附近行駛中的京王線列車,一名男子在車廂內揮灑不明 液體造成車廂起火燃燒。
twitter 推特影片連結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5858127
嫌犯是24歲的男性服部恭太,扮成「蝙蝠俠小丑」,犯案後並未逃離現場,
而是在原地淡定地等待警察來抓,懊惱沒能如計畫殺人

Yahoo!Japan刊登新潟青陵大學大學院臨床心理學教授碓井真史分析,採行無差別攻擊大量殺害方式的殺人者,多半對人生感到絕望,選擇在眾人面前公開犯行,犯案後不會想逃。
他們在結束自己的人生的同時,也想要結束這個世界,將周遭的人都捲入他的犯行中,也被稱為「擴大自殺」。
碓井提到,這類型人因為絕望,更渴望力量,犯案時會準備鋒利工具,有的人甚至鍛鍊體格,身形強壯。希望對於未能正面評價自己的社會,展示自己的強大。雖然這些人聲稱自己是無差別攻擊,但實際上受害者多半都是女性、老人。兇嫌挑選的往往是無力逃跑的弱小者。
對於服部犯行參考小田急線電車隨機砍人案。碓井提到,眾所矚目的事件容易吸引模仿者。大部分人不會想到濫殺濫傷,但對被捕嫌犯的想法感生共情的犯罪預備軍,並不在少數。
碓井說,一般犯案,犯人若遭逮捕就等於失敗,不容易產生模仿犯。但如果無差別攻擊事件造成多人傷亡被大幅報導,對犯罪預備軍來說,就等於「成功」,甚至覺得「我也想這樣做,讓它成為一個更大的案子。」
碓井提到,小田急線刺傷案發生時,網絡上有很多留言對被捕男子冷嘲熱諷,他認為這種社會態度非常危險。眾所矚目案件的犯人被當成英雄,會引發模仿效應。不要輕率的同情犯嫌;但嘲笑犯人的態度,也會刺激犯罪預備軍,「想死你自己去死」這類的發言是很危險的。
碓井表示,很多犯行來自失業者,想辦法增進人與社會的羈絆,才是預防犯罪的方法。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