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熱的新聞,詐騙集團成功詐騙1200萬,大概在開香檳慶祝,被害人自殺共赴黃泉。
在這個事件裡面,被害人走向絕路,承辦案件的員警被調職懲處,只有詐欺集團是最大贏家。
這讓我想到,為什麼苦難總是降臨在某些人身上,而做壞事不一定有報應?
我們的反詐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麵線部(對不起,不是故意這樣寫,我忘了這個部的正確名稱)出了貼圖,我看了一下,笑著笑著就哭了。
我們跟在詐欺集團後頭跑,人家一直在進步,而我們只能針對已經發生的詐騙模式提醒民眾。
只要換一種詐騙手法,又有一堆人上當了。
問題的癥結點,說出來可能大家都不願意聽。
如果我說,你才是詐欺集團最大的幫手,請不要生氣,我解釋一下為什麼這麼說。
其實,到底是哪一種詐術根本不重要,
我們與生俱來就有一些技能,例如,腦補與同理心,這些原本是幫助我們在社會裡生存下來的技能,卻變成詐欺集團利用的工具。
你的眼睛、你的腦子無時無刻不在騙你,你知道嗎?你的眼睛可以將沒有發生的空白,用模擬的方式呈現出來,讓你覺得這個世界很合理。你的腦子無時無刻不在腦補,用來說服自己,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你的同情心用來與他人相處,避免發生衝突。
當詐欺集團躲在螢幕後面,無論他丟出來的情節有多荒謬,因為隔著重重障礙,你就會開始腦補一些合理的情節,如果詐欺集團用幫你解決問題的詐術來騙你,你的同理心又開始發揮作用,開始去理解對方,然後陷入而無法自拔。
不是拔不出來,而是你不願意承認自己被騙,你一直相信自己的理性。
你反而對現實中想要幫助你的人展現敵意。
所以要防止詐騙,應該要先防止自己。
你什麼時候要戒掉腦補的習慣?你什麼時候要戒掉同理心?
阿姆斯特丹99 wrote:
可以信賴...(恕刪)
如何利用信任進行詐騙 (How Scammers Exploit Trust to Commit Fraud)
詐騙者(Scammers)高度依賴操縱信任(Trust)來欺騙他人並執行其詐騙行為。信任作為心理及社會上的概念,常被詐騙者利用,透過創造虛假的可信度(Credibility)、緊急性(Urgency)或情感連結(Emotional Connection)來達成目的。了解詐騙如何利用信任有助於辨別詐騙的徵兆,進而保護自己。
詐騙者如何利用信任的機制 (Mechanisms Scammers Use to Exploit Trust)
1. 建立虛假的可信度 (Building Perceived Credibility)
詐騙者透過模仿合法實體或創造虛假的證書(Credentials)來塑造可信度。
假冒權威 (Impersonation of Authority):
詐騙者假扮來自可信機構的官員,例如銀行(Banks)、政府機構(Government Agencies)或科技公司(Tech Companies)。
範例:聲稱來自稅務機構(如 IRS)的釣魚郵件,要求提供敏感資訊。
偽造證件 (Fake Credentials):
詐騙者可能製作假的證書、身份證或網站,看似與真實的機構無異。
範例:在線求職詐騙中建立假的公司網站和專業的通信方式。
2. 利用社會認同與熟悉感 (Leveraging Social Proof and Familiarity)
詐騙者利用社會認同(Social Proof)和熟悉感來增加可信度。
假造評論和見證 (Fake Reviews and Testimonials):
詐騙者生成正面評論或推薦,以支持假冒的產品、服務或投資。
範例:加密貨幣詐騙中,利用虛構的成功案例吸引受害者。
利用個人關係網絡 (Exploiting Personal Networks):
詐騙者冒充受害者的朋友、家人或同事,獲取信任。
範例:「嗨,媽媽(Hi Mom)」詐騙,假冒家人以假危機要求金錢。
3. 創造緊迫感 (Creating a Sense of Urgency)
詐騙者操縱情緒,讓受害者忽略理性思考,衝動行動。
限時優惠 (Time-Limited Offers):
詐騙者利用錯失恐懼症(FOMO),迫使受害者快速做出決定。
範例:投資詐騙聲稱「名額有限」,以吸引快速行動。
危機情境 (Crisis Situations):
詐騙者製造緊急情況,促使受害者立即反應。
範例:假冒執法部門,要求支付金錢以「解決」法律問題。
4. 情感操控 (Emotional Manipulation)
詐騙者利用情感脆弱點來降低防備並增加其影響力。
浪漫詐騙 (Romance Scams):
詐騙者建立虛假的關係以獲取信任,然後要求金錢。
範例:在線交友中冒充浪漫伴侶(Catfishing),進行金錢詐騙。
慈善詐騙 (Charity Fraud):
詐騙者假冒慈善機構,訴諸同情心以騙取捐款。
範例:自然災害或人道危機後,偽造捐款請求。
5. 利用認知偏誤 (Exploiting Cognitive Biases)
詐騙者利用心理捷徑(Heuristics)和偏誤來影響決策。
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
受害者傾向於相信符合自身期望或需求的資訊。
範例:投資詐騙針對對高風險投資有興趣的人群。
權威偏誤 (Authority Bias):
試圖讓受害者相信他們有權威地位。
範例:假冒稅務代理人,要求立即付款以避免罰款。
詐騙者加強信任的技巧 (Techniques Scammers Use to Reinforce Trust)
1. 專業外觀 (Professional Appearance):
仿造可信機構的郵件、網站和文件。
2. 多層次溝通 (Layering Communication):
使用多種溝通方式(例如電子郵件、電話、信件)來建立合法性假象。
3. 部分真實資訊 (Partial Disclosure of Real Information):
利用公開資訊(例如姓名或地址)來增加可信度。
4. 小額初始請求 (Small Initial Requests):
詐騙者先要求小承諾,再逐步升級要求(腳踏入門技巧,Foot-in-the-Door Technique)。
信任被利用的詐騙案例 (Examples of Trust-Based Scams)
1. 釣魚詐騙 (Phishing):
假冒可信機構的郵件或訊息,誘使受害者提供敏感資訊。
2. 龐氏騙局 (Ponzi Schemes):
詐騙者利用新投資者的資金支付早期投資者,製造盈利假象。
3. 技術支援詐騙 (Tech Support Scams):
假冒技術公司,聲稱解決不存在的電腦問題並索取費用。
4. 假網上商城 (Fake Online Marketplaces):
詐騙者建立假的購物網站或社交媒體頁面,收取付款後消失。
為何信任讓詐騙更容易成功 (Why Trust Makes Fraud Effective)
1. 認知效率 (Cognitive Efficiency):
信任減少了檢驗每次互動的心智負擔,讓受害者更容易被捷徑影響。
2. 情感安全 (Emotional Safety):
信任提供一種安全感,詐騙者藉此降低受害者的懷疑。
3. 社會條件 (Social Conditioning):
人們習慣信任權威人物或熟悉的對象,即使存在欺騙線索。
如何防範信任型詐騙 (How to Protect Against Trust-Based Fraud)
對個人:
1. 核實真實性 (Verify Authenticity):
獨立確認個人或機構的聲明。
使用官方管道核實未經請求的通訊內容。
2. 對緊急情況保持懷疑 (Be Skeptical of Urgency):
避免在壓力或情緒下做出決策。
3. 教育自己 (Educate Yourself):
學習常見詐騙手法及其運作方式。
對機構:
1. 提升意識 (Promote Awareness):
為員工及客戶提供識別詐騙的培訓。
2. 實施安全措施 (Implement Security Measures):
使用雙重身份驗證(2FA)和安全通信協議。
3. 監控品牌使用 (Monitor Brand Use):
主動搜索並舉報品牌身份的欺詐使用。
結論 (Conclusion)
信任既是人際互動的力量,也是潛在的脆弱點。詐騙者通過創造可信度、緊急性和情感連結來操縱信任,繞過受害者的防備與理性判斷。透過了解信任型詐騙的機制並採取預防策略,個人和機構可以更有效地防範這些操縱手段,保護自身的安全與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