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續上集香港、廣州自由行程,廣州篇在搭乘港鐵荃灣線往尖沙咀開始,此行借辦的八達通卡終於有機會使用了。

港鐵每日運量300萬人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700萬香港市民二個人就有一個每天要乘坐,早高峰時間與台灣的捷運一樣班班客滿。

港鐵每個站均有不同站名字樣及顏色,成為港鐵特色之一。港鐵最繁忙的五個車站依次序為尖沙咀站、銅鑼灣站、中環站、旺角站及九龍塘站。

走出尖沙咀站,來到富有神秘色彩之一的重慶大廈。1958年菲律賓華僑在尖沙咀聚建大廈,因二戰時期南京政府遷移至重慶,為慶祝八年抗戰勝利,將大廈取名重慶大廈。

彌敦道連接旺角與尖沙咀兩大主要商業區,係紀念第13任總督彌敦拓展九龍區交通與產業,現今彌敦道即以他命名。

彌敦道略走一小段來到1881前水警總部。

自英國皇家海軍登陸香港開始,英國人用紅磚、花崗石築起一幢幢瓦頂、圓柱、拱門等充滿殖民地風情的建築,這是香港的過去,也是不能遺忘的歷史。

直上1881花園平台,充滿殖民地色彩的古蹟與現代建築交會,還不減蘊含的詩情畫意。

樓層平台有幾門與銅鑼灣怡和午砲一樣的古砲,此處是前香港水警總部炮台。

1880年代至1996年此處是香港水警總部,1994年成為香港法定古蹟。舊九龍消防局主建物變成高級旅館「海利公館」,每晚的房價都是破萬的。

香港開埠初期,猖獗的海盜屢屢劫持商船,港督編練水師負責海上治安,成龍電影「A計劃」以此為背景。「A計劃」上映後開創成龍動作喜劇新紀元,主演的警察電影都破千萬港幣,成為賣座的保證。

1881水警總部有幾個必到的景點,前水警總部時間球塔。

塔球內部仍保留古董級設備。

1885至1907年間,時間球塔為遠洋來港的船隻提供報時服務,讓船長調整航海天文鐘,便利航行。

時間球塔旁重建的颱風訊號杆。

訊號杆旁各種懸掛熱帶氣旋信號的圖樣,在沒有「八號風球」年代,最原始的颱風預報設施。

遊客在1881商場內逛街購物,商場保留原水警總部主樓,建成華麗高貴的酒店,原馬廐變成餐廳,消防局改建為高級時裝店。

離開1881前水警總部走過梳士巴利道,來到尖沙咀鐘樓,旁邊是香港文化中心。

老香港人稱尖沙咀鐘樓為「前九廣鐵路鐘樓」,是九廣鐵路(九龍-廣州)九龍站唯一的遺跡。前九廣鐵路是英國在遠東地區的鐵路總站,故鐘樓充滿殖民地色彩。鐘樓以紅磚及花崗石建造,展現英國工業革命大國的風貌。

鐘樓高達44米,頂部有7米長的避雷針,昔日船隻航入維港的地標。如今鐵路總站遷往紅磡,只留下鐘樓。

港邊是天星小輪,跨海對面是昨天去過的港島,待會搭高鐵往廣州,向港島說再見了。

香港旅遊局指南說雪糕車最常出現天星碼頭與鐘樓旁,富豪雪糕車是香港人童年的共同回憶 !

在此搭小巴(公共小型巴士)到西九龍高鐵站,香港小巴區分紅色公共小巴及綠色專線小巴兩種,載客最多為19人。上車須先繳付車資,或將現金投入錢箱(不找零)。車上顯示即時車速,感覺很放心。先告訴司機要到那,就會提醒您快到站了…

西九龍高鐵站在圓方廣場附近,乘港鐵東涌線到九龍站到達,出站走幾步到柯士甸站。在寸土寸金的九龍是非常便捷的多功能場站。


圓方商場售賣的商品檔次高,但空間寬敞,餐館很多,搭車前順道逛一下。

商場面積超大,還有溜冰場(冰刀)、酒店、超級市場……..

能從九龍站乘快線鐵路到機場,又可乘高鐵經港珠澳大橋到廣州或澳門及珠海,交通便捷。

圓方建築風格獨特,環境優美,廣場遠眺港島、維灣已是拍照打卡的新熱點!

走一小段來到港鐵西九龍站(高鐵站),看到港鐵符號,原來高鐵也歸港鐵管轄。

西九龍高鐵站採用大型玻璃幕牆設計,由4千多塊形狀不一的玻璃組成,採光環保節能,使用超過8千噸鋼材,約一個巴黎鐵塔的重量。

高鐵站設計地下化,取票、安檢,從電扶梯下去就到了。

取票或購票都在總站票務處。網路取票很方便,不必排隊。買車票是實名制,須提供乘車者個人資料作實名驗證,才能取票。

通關及登車程序很簡單,B1層票務大堂通過實名車票驗證,入閘行李安全檢查。

接下來前往離港大堂,同步完成香港與內地的通關程序。

體驗「一地二檢」的簡化通關程序,仍分別邊境檢查。西九龍是跨境鐵路站,站內設出入境口岸,明明在香港卻提早跨進大陸,很難得的時空體驗…

在離港候車區等候,按指示前往登車層。簡單來說是一層又一層往地下通關,最後等坐車就對了。


高速鐵路是香港前往廣州最快捷可靠的跨境陸路交通,還能連接大陸高鐵網絡到各城市。「香港段」約72.8公里的路段,使用近9000頓的鋼材。

雖然不是搭動感號高鐵,列車頭及車廂外觀很有台灣高鐵的感覺。


暑假中當然滿座,只能買到二等座車。

從西九龍高鐵前往廣州南站,很特別的乘車進入大陸的交通方式。

列車宛如台灣高鐵翻版,車廂有餐桌、免費WiFi、輪椅使用者空間、無障礙洗手間及育嬰設施、行李架等。


每位成人乘客最多可攜帶20公斤行李,每件行李長寬不超過130厘米(約24寸行李箱)。

一等座是「頭等艙」,多花點錢位子就比較大。


時速超過三百公里的高鐵,不到九十分鐘就到廣州。一路窗邊的水杯沒有大晃動,可見施工技術達水平。

隨車有美麗服務員售熱咖啡,好不好喝不重要,服務有到位。

車程一個半小時來到廣州南站。

轉搭廣州地鐵來到廣州市。搭地鐵要過安檢,大排長龍是大陸各城市地鐵常見的風景。

安檢處有防爆及備而不用的防恐設備,大批人潮的安檢作為只能有心理安全感,有監視器與巡邏人員待命,才能嚇阻危險發生。


廣州是繼北京、天津、上海後第四個有地鐵系統的城市。

各種指示牌及路線設計、代幣設計宛如台灣捷運的雙胞胎。


地鐵是廣州市民交通工具之一,目前有13條路線營運,全長308.7公里有166個車站。日均客流量已有736萬人次。

抵達海珠廣場地鐵站出口,圓環有解放紀念雕塑,紀念1949年10月14日解放軍攻克廣州。原有工農兵雕像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拆毁,1980年7月重新修建。

來到廣州美食天堂要試試代表性的煲仔飯。

煲仔飯都是現煲的,點完後先收錢,櫃檯會給號碼牌,接著找位坐,服務員會找到號碼牌。點了叉燒煲飯,等煲仔飯上桌。

約等二十分鐘,盛在砂鍋裡的煲仔飯送上桌,還配幾根青菜。煲仔飯份量相當多,米飯使用泰國米,卻不軟爛。吃的時候先拌一拌,吃起來帶著香氣與黏牙感,令人滿足。吃一碗就非常的飽,令人懷念的廣州美食。

來到廣州想要短時間感受這座城市的美?乘船夜遊珠江絕對是不二之選!

先到天字碼頭報到,再選擇南海神號或財富號、國際醫藥港號,有含自助餐的套餐票,也有純賞夜景的航班,可邊遊珠江邊享用美食!

天字碼頭是廣州是古蹟之一。天字碼頭在清朝專為迎送官員而設,是目前廣州使用歷史最久的碼頭。1839年林則徐到廣東禁煙在此上岸,「永豐艦事件」時孫中山在此坐船逃往香港。

珠江包括東江、西江和北江等支流,匯合至廣州河段。夜幕降臨時,兩岸璀璨的燈光映照在江面上,流光溢彩隨著江面一起蕩漾,景色十分迷人。


遊船沿江行駛,靜靜觀賞珠江、廣州塔等歷史景點,廣州夜間城市美景盡收眼底。


啟航後示範救生衣穿法,雖然是內河航行也要注重安全。不會全程要遊客穿救生衣,發生危害時能找到,並能使用。

江面上有不少遊船,在船艙內欣賞美麗的珠江景致。


航行路線:天字碼頭—海印橋—廣州塔—獵德大橋—天字碼頭。


航程看到雲霧裡的廣州塔。塔尖處的燈光每天都有固定顏色,市民一看就知道今天星期幾?

廣州塔原稱廣州新電視塔,民間稱針筒或稱小蠻腰,與海心沙島及珠江新城隔江相望。2011年加盟「世界高塔聯盟」,是世界第三的旅遊觀光塔。

夜間廣州塔外圍燈光不斷變換顏色,讓廣州塔「小蠻腰」更有都市魅力。


廣州塔在2009年9月竣工。600米的塔高是中國的第一高塔。

獵德大橋的橋塔酷似一枚貝殼,被譽為「珠江之貝」。

遊船在此返航,結束上半場的珠江夜遊。

回程時間在船艙看表演或喝茶,船員客串川劇變臉,還有書法家當場題字,是船公司的小本生意。

夜幕漸深中回到天字碼頭,結束廣州自由行的第一天。

一早在晨光中起床,早餐吃廣州代表性早餐艇仔粥。

艇仔粥源自荔灣一帶,水上人家用小艇(廣東話稱「艇仔」)在河面販售,故名「荔灣艇仔粥」。配料有魚肉、蝦仁、瘦肉、花生、蔥花、牛肉、魷魚等。現在各地的廣東粥品店,艇仔粥是必備的菜品。

油條是配粥下肚,填飽肚子用的。另外要付錢買的。

吃飽了,第一站參觀位於長洲島的黃埔軍校,從北京路站搭地鐵到魚珠站。

今日展開廣州自由行,地鐵一日卡能無限次搭乘,超值的選擇。

廣州地鐵完善的APP,輸入站名及目的地就能設計前往路線。而且票價蠻便宜的。


早高峰的地鐵總是人潮滿滿,班班都客滿,硬擠才上車。

去黃埔軍校挺麻煩的,先搭乘地鐵六號線再轉五號線到魚珠站。

出魚珠站後有很多摩D問要不要去碼頭?可以搭乘公交車去,不知道要等多久。建有黃埔大道供遊客直達,很方便。

若走路到魚珠碼頭要半小時。選擇沒有搭過的摩D(十元),是難得的經驗。

從魚珠碼頭可到長洲或經黃埔軍校到長洲。

各航班每小時的15分開船,要抓好時間,不然又得等一個小時。

輪渡旁有運汽車過江的輪船,一趟載十台車左右,看到滿載砂石車也上去,運量驚人。

到訪黃埔軍校加交通時間要安排半天時間,長洲島的景點不少,遊客多是前往舊址紀念館、中山故居等。


船費二元,不找零,沒有支付寶或微信只能付現。

約等同鼓山渡輪到旗津的距離,十幾分鐘就到軍校舊址碼頭。

走出碼頭後看到孫總理紀念碑,台階交叉成「文」字,代表對孫總理的崇敬。下方牆有黃埔軍校「精愛精誠」校訓,雖然二岸政治理念天壤之別,對「黃埔軍校」是超越時空與立場的認同。

參觀黃埔軍校是免費的,得依証件領票,每天有參觀人數限制,建議早上參訪為宜。

發現有台灣人來參觀,發票人非常驚奇的問了問?

雖然不收門票錢,一樣要安檢過才能參觀。

暑期中黃埔軍校辦青少年戰鬥營,配合島上軍事設施,成為對岸愛國教育基地。

台灣人最有印象的校門正面,須多繞個彎才能看到。

自建校開始到遷校南京,軍校共招生七期,為讓一至七期黃埔生留名歷史,門口一排勒石刻記每位師生姓名。

從三期開始蔣校長取代逝世孫中山成為軍校首腦,汪兆銘任黨代表。

名將如雲的黃埔一期,有在北伐戰役中救過蔣校長的陳明仁累官至中將兵團司令,獲蔣介石授予青天白日勳章。還有帶領青年軍遠征缅甸血戰日軍,最後兵敗徐蚌會戰的杜聿明將軍。

一期學生中最讓蔣校長喜愛的蔣先雲。松滬戰役任88師少將旅長的黃梅興,是抗日戰場第一位陣亡的高級將領。東征戰役中臨陣當先的蔡光舉,為黃埔一期犧牲第一人,終年才21歲。

一期生年紀最長者為胡宗南於28歲時入學,因獲校長寵愛創下黃埔生五個第一:最早升將軍、軍長、兵團司令、集團軍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均拔得頭籌,曾領兵百萬。鄭洞國報考時因錯過報名期限,以假名報考入學,因坦誠自白,頗獲校長信任,累官至兵團司令。

一期生桂永清抗戰勝利後跨軍種成為海軍總司令,來台後成為參謀總長,累官至一級上將。黃維參加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在號稱「血肉磨坊」的羅店戰役中表現神勇。最後任十二兵團司令長官,在徐蚌會戰中兵敗被俘,仍不願悔改,至死效忠蔣校長。

不是只有一期生才戰功顯著,四期畢業的林彪曾任東北、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指揮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戰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1971年發生「九一三事件」,林彪攜家人在山海關機場出逃,256號專機墜毀於蒙古境內,機上全員身亡。

黃埔軍校全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在廣州黃埔創校又稱黃埔軍校。大陸時期的黃埔軍校已經結束,現在的黃埔軍校當做舊址古蹟來保護,供遊客旅遊。

黃埔軍校正大門上書「陸軍軍官學校」,是到此一遊必拍照的軍校大門。

校門口除了遊客,還有接受軍訓課的學生,帶領教官威嚴「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相較台灣愉快的軍訓課,二岸之間還是大不同的!

大門前有二個崗哨,進門院子裡有衛兵室。

衛兵室木質床板,上、下板舖,有軍校刻苦訓練的感覺。

現有軍校建築都是重建的,只有衛兵室屋頂仍保留舊木構桁樑,很有歷史懷舊感。

軍校內建築新穎,新建的黃埔軍校校舍成為文物陳列展覽廳。

黃埔軍校開學時門口對聯「貪生畏死勿入斯門,升官發財請走他處」,橫批「革命者來」,勉勵入伍生同學,加入革命的行列,就一定要有犧牲的志氣。

軍校原建築物是陸軍小學堂,八年抗戰中被日軍飛機報復炸毀,歷經重建始有今日樣貌。

遊客參觀軍校舊址後還到中山公園、仲愷公園、黃埔公園(中正公園)、濟深公園、大坡地炮台、白鶴崗炮台等景點。

校本部中間通道是大花廳,學生集合聽訓使用,總理孫中山逝世時設靈堂,供師生們致祭。

大花廳有幾個大木桶,建校初期每日由挑夫從江邊挑水倒入大木桶内,供學生使用,同時作為消防水,又稱「太平桶」,這是軍校生刻苦訓練的縮影。

一樓是政治部辦公室,黃埔軍校與北方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純軍事教育不同,實施軍、政合一教學,學生不是在戰鬥教練場練戰技,就在講堂接受能寫又說的政治教育。

軍校在蘇聯「第三國際」協助下建校,任命已故周恩來總理為政治部代理主任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軍銜中將,就在此辦公。因為有特別師生關系,一期生稱周恩來為「老師」與蔣校長有同等尊敬。

辦公桌具都是複刻品,保留九十五年的卷宗,只能在史跡館裡看到了。

校舍二樓是軍校長官的會客廳、飯廳以及宿舍區。

走上二樓參觀了總理室-校長室-教練部。

黃埔一期的名將是最多的,學生來自四面八方,不管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抗戰勝利後都位高權重,手握重兵,國軍陸軍總司令、海軍總司令、解放軍開國元帥都有。

解說人員說蔣介石校長每天約談同學,若是江浙人會特別垂詢,視為「天子門生」照顧,戰場上是嫡糸中的嫡糸,更是「黃埔中的小黃埔」。

又說蔣介石是心機很重的人,辦公桌採少見的鋼琴書桌,從不讓學生看到桌上有什麼?真是鬼扯到頂。

沒有專人導覽沒關系,只要手機掃描門口QR碼,連接相關網站,線上了解景點特色與歷史。

校長會客室是蔣校長接見與宴請賓客場所。

懸掛的「登高望遠梅、立馬定中原」對聯,是國學大師于右任贈蔣校長的。

校長秘書室,協助校長處理公務。

秘書室旁是總理辦公室,總理孫中山到校視察與講話,休息的地方。

教練部辦公室訓練學生射擊、演習、校閱等課程,李濟琛(粵軍第一師師長)為主任、鄧演達副主任。



來到二樓的學生宿舍,是旊客必看的景點。

簡單的大通鋪宿舍,只有部分幸運的學生住在這裡,其餘學生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蘆葦棚子裡,睡的是竹子搭起的床鋪。

軍校紀律要求嚴格,生活節奏非常緊張。軍號一響,馬上起床、穿衣、洗漱,10分鐘內要收拾完畢,列隊檢查服儀,開始一整天的操練。

將被子疊得方方正正像個豆腐塊,擺在木板床正中央,已是軍校的傳統,在台灣復校後都保持傳統,要求摺成有稜有角的「豆腐塊」綿被,時至今日仍是軍校文化的一道特殊風景。

黃埔軍校有別於講武堂、保定軍校,重視學生讀書風氣,書報閱覽室補充學科知識。

閱覽室裡黃埔生必看的「突擊週刊」。

教授部設學科及各主課教官辦公室,責負編教案、教學、考核學生。

教授部名師如雲,主任是黃埔軍校四巨頭(蔣介石、周恩來、陳誠)之一的王柏齡。副主任是解放軍十大元帥之一的葉劍英。戰術總教官是畢業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高材生,中華民國統帥旗、黃埔軍校校旗及中華民國國徽設計者,大名鼎鼎何應欽一級上將。

軍校以「神仙、老虎、狗」來形容年級別,入伍生總隊部是非常辛苦的入伍訓練。

入學新生努力學習「戰鬥與生活相結合」,絕對服從像方方正正的綿被,一個個外圓內方的黃埔精神。

官長飯廳,軍校長官吃飯的場所。

飯廳佈置簡單,有迅速確實的感覺。

飯廳高掛創校三位最高領導人:校總理孫中山、黨代表廖仲愷、校長蔣介石。

大會議廳是教職員、官長、指揮官用膳的地方,蔣校長與師生共進餐及召開會議。

看完舊址辦公室、生活區,雖已不是當年樣貌,滿足遊客對「黃埔軍校」的無限想像。

來到第一展館,回憶軍校史跡…

史跡館保留創校時的文物與照片,因為二岸有不少軍政領導人都出身黃埔,都能各自保留文物,讓後人研究或回憶。

自民國肇建以來因缺乏革命武力屢遭軍閥要脅,1924年孫中山學習蘇聯的建軍經驗,指派蔣中正為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後任命蔣中正為第一任校長,使蔣中正成為黃埔學生永遠「校長」,讓蔣中正站上歷史舞台。

1924年國民黨於廣東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會中決議成立黃埔軍校,向全國青年學生招生。

入校前舉行第一期新生入學考試,科目原定國文、算術外,加考幾何、三角、代數三科,從1200名來自各地的復試考生中錄取500名。能正取黃埔軍校都是最優秀的青年學子。

民國十三年六月十六日正好是陳炯明叛變兩周年的日子,孫中山把這一天作為黃埔軍校的開學典禮,是為了讓師生記住這個恥辱的日子。

軍校初創階段蘇聯政府提供了辦學急需的軍事裝備和武器,僅第一批武器就有8000支有刺刀的俄式步槍,每槍配有500發子彈。

黃埔軍校開辦至七期,這七期畢業生都是在長洲島上學習過的學生。

黃埔一期最年輕者為時年未滿17歲的劉詠堯(藝人劉若英之祖父),謊報年齡二歲方得入伍。年紀最長者為胡宗南28歲才入學。

黃埔軍校成立時台灣仍在日治時期,一至七期中仍有二位學生來自台灣。

開學後總理親頒書面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訓詞後來成為中華民國國歌歌詞影響深遠。

館藏文史物品,包含建校以來報刊、書籍、證件、軍事用品、同學錄等。

黃埔軍校首重革命軍人精神教育,使學生建立革命人生觀並勇於戰鬥,有些學生文憑未領到手就上戰場,來不及發出的畢業証書成為歷史,


「中正劍」是蔣校長贈給黃埔學生、得力部將及有功人員的隨身短劍,成為一種榮耀的象徵。不少黃埔生在戰況危急時,不願被俘,以短劍自殺,報效黨國。

博物館有不少珍稀文物,現存唯一黃埔一期的畢業證書,証書是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畢業証書,上方國旗、黨徽,上有總理孫文、校長蔣中正、黨代表廖仲凱的簽字。

畢業証書四個角落分別有「親、愛、精、誠」,底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畢業日期是十一月三十日,可見開學五個月就畢業,是趕著上戰場的軍校「速成班」。

拿出現代陸軍官校畢業証書,差了一甲子以上期別,願黃埔傳人世代不辱先賢。

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被暗殺,汪精衛接任黨代表,第三期開始就沒有廖仲愷的簽名,只有汪精衛和蔣介石的並列簽名。

1926年黃埔學生軍收編「南方」各省軍閥組合成人數超過10萬(編成8個軍),加入國民革命軍行列,在蔣總司令領導下完成北伐統一大業。

北伐軍捷報頻傳,全校師生情緒高漲,刻苦習武。黃埔軍校缺少能傳唱黃埔精神的校歌,政治教官陳祖康編寫試作一首新的校歌。新校歌歌詞「怒潮澎拜,黨旗飛舞」…從五期後傳唱至今,看到熟悉的黃埔軍校校歌,有熱血沸騰的感覺…

黃埔一期畢業生中最利害的是蔣先雲,入學考試和畢業考試都拿了第一,絕對是黃埔校史上第一奇才,可惜年僅25歲就戰死沙場。

抗日戰爭時期,為源源不斷培育軍隊骨幹投入戰場,黃埔軍校在各地辦分校。

黃埔畢業生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率高達95%,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軍,取得了抗戰勝利。

1924年至1949年的黃埔軍校畢業生,大部份都參與北伐、中原大戰、抗日戰爭,用血肉之軀擋禦日軍攻擊,付出生命的代價。


簡單來說黃埔軍校培養的學生推動了近代歷史的發展,影響了國家的命運。


抗戰勝利後,接著國共內戰打響,黃埔同學在熟悉的戰場上兵戎相見,跟隨校長敗退台灣或是重建新中國。時至今日黃埔老校友逐漸凋零的情況下,經過努力,完成在台黃埔校友口述歷史的製作,得到許多黃埔老兵的故事、照片、文物,整理後於舊址史跡館展出。

跟著蔣校長退守台灣的國民政府,為重整革命隊伍於1950年10月在臺灣鳳山陸軍官校復校,首屆校長一職由羅友倫中將(七期)接任。

如今廣州黃埔軍校成為舊址紀念館,台灣復校的陸軍官校依循黃埔傳統,培養新一代的年輕軍官。


與黃埔軍校不同的是陸軍官校講求「三軍一體、同根同源」的精神意涵,每年三軍官校入伍生都必須在陸軍官校完成入伍訓,畢業時更舉行聯合畢業典禮。

每年六月十六日校慶舉行閱兵分列式等活動,展現軍校學生的壯盛軍容。

臺灣的陸軍官校畢業生大部份都沒有參與過戰事,都擔負起保衛國家任務更維繫臺海安全。

陸軍機步333旅前身為黃埔軍校教導第1團,民國13年10月12日成立於廣州。該教導團首任團長為何應欽將軍,歷經東征、北伐、抗戰、戡亂諸戰役,戰史輝煌。每年校慶機步333旅都參與地面閱兵分列式,彰顯傳承「犧牲、團結、負責」的黃埔精神。

陸軍官校建有校史館,見証傳承於黃埔軍校的歷史。



革命先烈在廣州長洲島上創建黃埔軍校,也見證中華民國艱辛建國過程,革命的果實卻在台灣陸軍官校開花結果。

結束史跡館參觀行程,出口處有孫中山總理遺囑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黃埔軍校在近代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除了是孫中山革命的軍事力量來源外,也是國民政府軍隊的來源,也是國共許多名將的出身之地。

大多數人參觀黃埔軍校,都在紀念館遊覽就結束了行程。碼頭旁還有總理紀念碑、孫中山故居等多處歷史景點值得遊覽。

走上孫總理紀念碑,碑座五級代表軍校師生參加了五次戰役。刻有孫總理彌留之際呼喚的「和平、奮鬥、救中國」。

在地遊客一定不知道,總理訓詞就是中華民國的國歌。

孫總理紀念碑一改傳統,坐南朝北,隱含北定中原、統一中國的遺願。銅像身穿西服,高2.6公尺,重逾2000斤,是孫總理旅日時好友梅屋莊吉出資訂製,以紀念中日傳統友誼。

紀念碑對面是孫中山先生故居,除有孫中山生平事蹟,還有長洲島的開發歷史。故居也是重建的,遊客上船前順道一遊。


粉黃色建築有別於紅磚復古,看起來特別亮眼,醒目。


長洲島因黃埔軍校而稱黃埔島,是珠江上的一個江心島,島上常住人口2萬餘人。

康熙二十四年設江、浙、閩、粵四海關。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在中國撤銷江、浙、閩三海關,僅保留粵海關,指定廣州為惟一對外貿易口岸。由英國人賀德擔任總稅務司。


據黃埔港史記載,從乾隆二十三年至道光十七年的80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計5107艘,可見商業興盛。

連綿細雨中離開黃埔軍校,心裡滿是歷史的糾結,如果當年國府未敗守台灣,這裡也是孕育軍官幹部的搖籃吧…

要從黃埔軍校回市區也是很麻煩,只能坐船回魚珠碼頭,然後再轉公交車或是搭地鐵,船班是一小時一班,錯過時間的話要等很久。

重返碼頭,再搭地鐵六號線前往黃花崗站,出站步行約十分鐘抵達黃花崗公園。


黃花崗劇場對面有孫中山先生題詞的「浩氣長存」牌坊,就是黃花崗了。

黃花崗是前朝遺留下來的,視為資產階級革命事跡,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據說黃花崗以前是廣州的墓園,如今大樓成群。公園化黃花崗雖然遊客不多,也是市民運動散步的好地方。


直走看到七十二烈士之墓。果然跟教科書上面的一模一樣。

七十二烈士墓在黃花崗安靜的一隅,靜靜地訴說百年前那場壯烈的廣州起義。


記功坊上有孫文題的「浩氣長存」四個大字,頂上有自由女神像,原仿美國和法國的共和精神,後被國民政府換成青天白日國徽,中共建政後被換回自由女神像。文革時自由女神像被破壞,現在的自由女神像是1981年由廣州政府出資重建的。

象徵七十二烈士的72顆青石,刻有中國國民黨海外分部的獻石,寓意海外僑胞支持革命。

遊客到此大多是來玩的,只有我是懷著朝聖的感覺!據說台灣來的遊客很少,有像我這種感觸的人也不多了。

「329」起義後同盟會潘達微同志收殮烈士七十二具遺骸,合葬於城東紅花崗,後改名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潘達微之墓在側方,以伴烈士。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碑,底下刻有少見的「中華民國」字樣。碑文刻有代筆孫文臨終「總理遺訓」的汪兆銘落款。

石碑刻上就義烈士們大名,大多鄰近福建、廣東、廣西幾個省籍。寫下與妻詇別書的林覺民、寫下絕命書的福建十傑之一的方聲洞都是出現在教科書的烈士。

最遠有來自四川、安徽籍烈士,都為推翻滿清帝國付出生命。

墓園還有其他就義烈士墓園。

公園有條覺民路,紀念從容就義的林覺民烈士。沒有這些革命烈士不畏生死地推翻清朝政府,今日就不會有中華民國的存在了,更不會有中華人民共和國。

出身官僚富家的史堅如烈士,惠州起義時在廣州響應,製造炸藥、掘地道,謀炸二廣總督德壽。

事敗後逃赴香港時被清兵查獲,史堅如被拔光指甲,嚴刑逼供,後於珠江碼頭處死。孫中山稱:「浩氣英風,實足為後死者之模範」。

烈士墓雖公園化,只有老人們納涼聊天,黃花崗起義的重要性比不上其他建國烈士陵園,對中華民國來說,他們都是建國的先烈。


重返黃花崗大道,紅門入口是廣州人進出的正門。

離開黃花崗時間接近中午,來碗螺螄粉吧…

風雨來去自如的快遞小哥,正等著取餐出行。

大陸旅遊最方便付款是微信、支付宝、銀聯卡付等移動支付掃碼收款,也能以儲蓄卡、信用卡刷卡收款,非常方便。不過台灣人沒有辦法申辦,付帳前先問收現金否?

外食已是大陸城市民生必需,忙碌上班族坐在辦公室,透過手機或網路訂購餐食、第三方支付,除了快速,還能外送到府,省時省力。

螺螄粉源自廣西柳州的風味小吃,特有的米粉,加上酸筍、木耳、花生、油炸腐竹、鮮嫩青菜等配料及適度的酸辣味和煮螺螄的湯水調合而成。

正宗螺螄粉不放螺螄肉,只是湯用螺螄熬成,有酸、辣、鮮、燙的風味。刻意提醒不加辣,吃起來還是很辣,少鹽少油不吃辣的台灣人到大陸要習慣,二岸大不同的餐飲文化。

吃完午餐再出發,從區庄到廣州車站轉往紀念堂站。經過很討喜的「淘金站」。

2017最新大陸城市城區人口排行,上海以2115萬人排名第一,北京城區1877萬人第二,排第三的是廣州1246萬人,其他重慶、天津、武漢、南京、成都等緊跟於後。

地鐵是廣州人生活一部分,廣州已開通15條地鐵478公里,全力推進增加345公里新線建設。

地鐵紀念堂站出來就是中山紀念堂,走一段路就到了。

進入紀念堂不收門票,進入主體建築要門票10元。

1929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倡建中山紀念堂,建址1922年被陳炯明炸毀的原廣州國民政府舊址。

紀念堂外觀雄偉,畫家在此彩繪最美身影。

買好票,從正堂大門進入。

紀念堂裡最大空間是大舞台,作為廣州市重要集會或文藝演出的場所。冷氣超強,夏天花十元來吹冷氣也不錯。


館內展示文字與圖片介紹,表述廣州近代史,與革命歷史進程,孫中山的生平事蹟等。

目前展出「世紀偉人」革命先行者的史蹟展。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廣東各界人士倡議「籌集五十萬元,建築規模宏大之孫中山紀念堂及圖書館,以紀念元勛」。

運用中國古建築法,以中西合璧的建築形式來建造,是全球最大的中山紀念堂。


營造紀念堂雄偉氣勢,建材選用廣東少見大理石。

籌建地址是1921年孫中山任職非常大總統時的廣州中華民國政府所在地,清朝時督練公所,民國初期軍閥龍濟光據為督軍衙署,1922年被陳炯明部炸毀。

計畫使堂、碑(即中山紀念碑)同軸,形成廣州城區舊中軸線上「南堂北碑」的風景特色。

空照圖顯現遭陳炯明砲擊的觀音山及紀念堂、逃離廣州的天字碼頭正好連成一線。


陳炯明發動叛軍砲擊總統府,孫中山與衛兵登上永豐艦,後被困黃埔,孤立無援,處境極為艱難。蔣介石冒死趕來救援,孫中山感動振奮。最後離開廣州,安抵香港,再轉往上海。

廣州是革命根據地,也讓非常大總統孫中山差點命喪於此。事後接受蘇聯共產國際建議,建設黃埔軍校培養革命武力。

離去前遠看中山紀念堂的輪廓,倒跟台北中正紀念堂有些像,中山紀念堂顯得更多中國味,比較有古典美感。


紀念堂近北門處有一棵大約三百年的古木棉樹,廣州人稱為木棉王。

其他古樹眾多,還有兩棵白蘭王,每逢花期,整個紀念堂都可以聞到香味。

離開紀念堂到一路之隔的越秀公園。

「孫先生讀書治事處」是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時住居所,因陳炯明炮轟被毀,逼得孫中山逃往上海,宋慶齡也失去與孫中山的唯一骨肉。為紀念此事件設立紀念碑。

再往下走是「中山紀念碑」,上面刻有孫中山先生的總理遺囑。

越秀公園是廣州最大的公園。一旁有階梯,可以登上古城牆!

爬滿榕樹與青苔的廣州古城牆。

廣州現存的明代古城牆,距今已有年600多年的歷史。

五羊石雕是廣州市的標誌,也是「羊城」的由來。來自五仙人為解決古時五穀欠收的「五羊傳說」。

傳說以前廣州非常荒蕪,人們均不得溫飽,有五位仙人騎著口含穀穗的五隻羊飛到廣州,把穀穗留給廣州人,然後駕雲騰空而去,羊化為了石頭,廣州從此變成了富饒之地。

四隻小羊圍繞在口銜稻穗的母羊,是著名的羊城八景之一。

逛完越秀公園,午茶時刻來品嚐粵菜中著名的小食-腸粉。

在廣州腸粉又稱布拉腸,因為腸粉製作過程中,需要用布來拉起腸粉。不用布拉的腸粉,則稱手拉腸。

熱冒好吃的腸粉泡在醬油裡,還好醬油不會太鹹。在廣州腸粉就像台灣的雞排攤一樣,隨處可見,吃起來每家口感也相似。

腸粉店對面是西漢南越王歷史博物館,保存秦朝將軍趙陀以廣州為首都建立南越國。博物館保存將近1000件的陪葬文物展示,有興趣南越國歷史可以來參觀。

下一站從越秀公園地鐵站搭往海珠廣場,再步行到聖心石大教堂。

出站走一德路,約步行十分鐘來到重點文物保護的聖心大教堂。


聖心大教堂建於1863年,落成1888年,歷時25年始建成,至今130多年的歷史。

東南亞最大哥德式教堂由花崗岩建造,廣州附近沒有產花崗石,每塊石材都從很遠的山區運來。教堂全部牆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崗岩石砌造,又稱石室或石室耶穌聖心教堂。

目前全球全石構的四座哥德式教堂之一,堂外有典型西式教堂的點綴裝置,例如聖獸石像的出水口。

東側門刻有拉丁語「耶路撒冷」,西側門刻有羅馬,底下都寫著1863年建造日期。東側門字體在文革時期被破壞。


每根石柱由整塊花崗岩壘成,石面間嚴密合縫,對榫準確,石塊間用桐油、糯米漿粘合。

教堂正舉辦解說活動,演奏緩慢又舒服的交響樂。坐在舒適的教堂,聽著心情平靜的聖曲,抬頭欣賞屋頂細緻雕刻,共享聖恩,讓人流連忘返。

教堂頂端相當地高,呈現尖形肋骨高叉的拱型屋頂,頗為壯觀。

祭台上有白色高聳的尖頂十字架,象徵升向天堂,皈依天主,同沾聖恩。

祭台旁白色大理石製的受洗池。

門窗用以各種顏色的七彩玻璃鑲嵌,外頭的陽光射入,形成柔和的光線。

保存完好的琉璃窗五彩繽紛,宗教色彩濃厚的聖經故事。


離開聖心大教堂循原路返回,走過臨近海珠廣場的海珠橋。

海珠橋是廣州市區跨越珠江的第一座橋樑,連接越秀區及海珠區。

橋下的珠江總長2320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

珠江命名取自「海珠石」,總長幾千公里的珠江流經廣州時,江中原有巨大的石頭島。石頭島早已被水沖刷,變得圓滑,形如珍珠,被稱海珠石,位於石頭上的河流被稱為珠江。

海珠橋1933年2月15日完工通車,1938年6月,日軍派遣飛機轟炸廣州,交通要道的海珠橋被炸壞。

1949年10月14日敗退的國軍撤退時將大橋炸毀,再由解放軍重建。

海珠區有個景點是甲午戰爭黃海海戰中,一戰名留青史的英雄鄧世昌紀念館。

鄧世昌紀念館建址海珠區鄧氏宗祠內。門口就看到鄧世昌畫像。


宗祠正門題書「雲台功首」「甲午名留 」的楹聯。

紀念館是由宗祠增建,留下「睦族」的對聯。

紀念館有海戰博物館性質,海錨是必有的陳展文物。

館內設有「鄧世昌與甲午海戰」專題陳列。

典型園林建築,中庭有世昌井及鄧世昌生前手植的樹木。


龍涎里老巷子裡的百年老宅,是海戰英雄鄧世昌的出生地。


對岸把黃海海戰(甲午戰爭)歷史成為學生愛國教育最好素材。台灣是甲午之戰,馬關條約的受害者,在台灣卻不是很受重視,這點是難望其項背的。

鄧世昌1867年入馬尾船政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二十六歲即任「海東雲」炮艦管帶(艦長),當年日軍侵台,鄧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補千總。

鄧世昌是近代中國第一批自己培養出來的海軍將領之一。

1874年爆發台灣牡丹社事件,日本派兵登陸臺灣,事件引起清朝朝野警惕,清政府決定加快建設海軍。大清海軍分為三洋,當中北洋艦隊由北洋大臣李鴻章主持,負責守衛京師。

鄧世昌表現優異,年僅三十八歲接任致遠巡洋艦艦長,是北洋海軍艦長中,唯一未曾出洋留學或實習的艦長。

未曾出洋或留學卻能前往英國接艦,將致遠艦駛過各大洋返抵北洋艦隊母港,航行期間遇到遭人蛇販賣到國外的國人,都協助接運回國。


定遠、鎮遠裝甲總重1,461 噸,主要武裝為四門305公釐(12英寸)口徑的主炮,定遠為艦隊旗艦。二艦當時是亞洲戰力最強軍艦,讓日本海軍如芒刺在背。

1894年甲午戰爭黃海海戰中,致遠艦奮力攻擊,但彈藥用盡,難以繼續戰鬥。

鄧世昌下令撞沉日艦旗艦吉野號未果,決心與戰艦同存亡,在落水後拒絕救援,與愛犬「太陽」一同壯烈殉國。


海戰那天正好是鄧世昌45歲農曆生日,在生日當天殉國,捨生就義令人嘆惋。

殉國後清政府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製作的「教子有方」匾額,賞賜鄧家白銀10萬兩茲以撫恤。鄧家在廣東原籍地,建起鄧氏宗祠,修築衣冠冢,以追念祭奠鄧世昌,並激勵鄧氏家人及國人,立志報國之心。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全面侵華,民族危難中鄧家後人有五人毅然考取黃埔軍校。畢業後投身抗戰前線,效法先祖再一次於戰場奮勇殺敵,與黃埔前輩一樣奉獻青春與生命。

如今中國海軍遠洋綜合訓練艦以「世昌號」命名,以紀念民族英雄鄧世昌。

感謝熱情盡職的博物館解說員,雖然只有一面之緣,謝謝解說才不枉此行…

參觀博物館後,來到珠江畔大元帥府。

府前超大廣場,週邊有幾家以「大元帥」為名的著名建築。

大氣又響亮的大元帥府小學。


昔日便利孫文大元帥出巡搭船的大元帥碼頭。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是曾任黃埔軍校黨代表的廖仲愷夫人何香凝,為紀念先生成立的紀念大學。

大元帥府前身是廣東河南士敏土(即水泥英文的粵語音譯)廠。1905年兩廣總督岑春煊引入德國克虜伯機器設備,籌備建廠。

1909年水泥廠落成啟用,是中國當時第二大水泥廠。大元帥府命名由來是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孫文推展護法運動(三次革命),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並就職為大元帥,推動北伐。

大元帥府成立後因無革命武力,出現「軍令不出水泥廠(大元帥府)的慘況。形成日後尋求蘇聯協助建立黃埔軍校的由來。

1917年至1925年期間,孫中山在此兩次設立大元帥府,領導民主革命。紀念館採無料參觀,憑証件換票就能入內參觀。

離開大元帥府來到天字碼頭,對面是黃埔軍校同學會舊址。

這幢鵝黃色建築是當年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辦公室在一樓,二樓是辦公及籌委住宿之地,三樓為會議廳與接待室。校長蔣介石、廖仲愷、李濟深、王柏齡、鄧演達、葉劍英等在此處辦公。

1924年建築的黃埔軍校同學會舊址,已是文物保護單位,能順利開辦黃埔軍校,此處功不可沒。


遊歷廣州市一天,天色將暗之際來到北京路步行街一遊。

廣州的北京路步行街相當有名,與上海南京路齊名。

北京路是廣州市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日均人流量約35萬人次,全長1500多米。

廣州離北京市十萬八千里,為什麼取名北京路?現在的北京路民國九年時為永漢路,後胡漢民逝世,改為漢民路。文革期間改名為北京路,沿用至今。

北京路原為千年古道,2002年整修路面時,挖出底下的古道遺跡。

已使用透明玻璃將底下古道遺跡保護起來,走在熱鬧北京路上,兩旁是繁華的高樓百貨,中間是千年前的古道遺跡,該是世界奇景。

低頭就瞧見宋代石門板、明代石板道都有,今古相融,造就了北京路的奇景。


北京路上還有電影院,青年文化宮也是電影院。

書店規模很大,門口顯眼的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最後品嚐道地的廣東小吃,點都德與雙皮奶都是很經典傳統美食。


來到廣州是對招牌三寶飯念念不忘,晚餐先打個底,再吃下一攤。

竹升麵是廣州著名的小吃之一,令人難忘的好味道!

竹升麵製麵技術是好吃的關鍵,坐在兩米長的竹升上壓麵,持續壓麵團半小時,加上搓麵團,消耗極大體力。

竹升麵口感爽彈,一夾整個麵團很有彈性,吃起來很爽口。

竹升麵對湯底、配料都非常講究,一碗簡單鮮蝦雲吞麵,吃得津津有味。

繁華北京路步行街上,除了千年古道遺址,還有「三二九起義舊址(指揮部)紀念館」。


起義指揮部舊址位於廣州小東營。

下午去過「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晚上來到起義指揮部舊址,算是歷史事件的結尾。

黃花崗起義由黃興率同盟會員攻入總督衙門,計畫活捉兩廣總督張鳴岐,起義約定信號是開三槍,當黃興連開三槍後,開啟驚天動地的廣州起義。

小東營離兩廣總督府不遠,衝入總督衙門時發現總督翻牆跑了。後因清軍部隊眾多,起義軍得不到接應,導致失敗告終。

古蹟級別的兩廣總督府仍保存良好,目前由廣東省財政廳辦公使用。

在晨光起床,在美食天堂廣州的最後一天,從早餐開始。

重慶小麵,是重慶四大特色之一,屬於重慶小吃,是重慶麵食中最簡單的一種。

小麵是重慶市低價位的特色小吃,是重慶人早餐的首選,但調味料跟四川人一樣個性豐富。

已經提醒不加辣,小麵入口還是辣。麵條有嚼勁,沒到玩到四川就吃過「重慶小麵」。

今天離開廣州,搭中港通巴士(香港往返廣州)返回香港,再搭機回高雄。

遊歷廣州二天,發現有不少地方值得去,到過景點外還有歌劇院、沙心島、廣州塔、陳家祠、中山大學、上下九步行街,花幾天待在廣州慢慢玩,值得一遊。

要離開廣州了,蠻捨不得的。

轉搭機場快線到機場,預掛行李後直接送到搭乘的班機上,飛抵小港機場領行李。九龍站刷快線票進入機場報到櫃檯,憑著QR Code迅速入閘前往機場。

掛行李完後只留輕便行李,不趕時間可以逛附近景點,等到時間差不多再搭乘機場快線到機場即可。

機場快線只有香港、九龍、青衣、機場站,顯示板呈現列車目前位置。

赤鱲角機場非常大,超過五百多個登機門會走到腿軟。

赤鱲角機場八度評為「全球最佳機場」,二座客運大樓,連接還要坐捷運,每天超過一千航班起落。

機場的餐食不錯,懷念最後的港味可再吃一回…

登機了,「香港、廣州自由行」,來去四天三夜之旅。不用彼此等來等去,就是自由行的好處。

飛機準時起飛,調整機頭轉向台灣國境之南。

為完成此行,小喝一下…(酒後不開車)

出國旅遊總是增廣見聞,回到高雄小港機場,看到熟悉的國旗,感覺還是台灣最好!

終於完成香港、廣州自由行,抵達香港從漫步中環開始,到訪港片裡景點嚐美食。接著到訪廣州,神往的黃埔軍校、黃花崗、紀念堂、大元帥府還有難忘的廣州美食,更感謝曾經熱情協助的好朋友…
謝謝大家看到最後…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