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目標MotoGP!國中生車手「黃品紘」亞洲天才盃選拔採訪報導|Part1|

10/22,禮拜三,時間是清晨五點,外頭仍是黑夜壟罩,品紘早早起床,暖身、收拾裝備與備品,由於賽前備戰,同樣參加選拔的羣洋當晚另外住在附近的旅館,而本就是省話一哥的品紘在此刻更加沉默,凝重的氣氛讓裝備袋上的41號背心顯得個外沉重。

跟台灣不一樣的是,或許是作息的差異,馬來西亞的清晨其實沒什麼店家開門,即便在接近市區的地方,路上人車幾不可見,而照亮這群台灣人的,還是熟悉的麥當勞,乾淨、衛生,對於需要腸胃穩定的選手來說,實在是陽光重新照耀這塊土地前最有力的靠山,而品紘也在啟程前往賽車場前的這一小段時間,透過與教練的談話穩定心情。

國道上的車依然寥寥可數,但也得益於此,前往雪邦的路上一路暢通,而當我們一行人抵達小雪邦時,天光漸現,而現場已有許多參加選拔的選手們到場,各自佔下休息區一隅,現場交談聲極低,甚至接近沉默,而眼前景象一片祥和,但氣氛卻略帶幾分肅殺,即便不是直接參賽的我,也能切身的感受到那份緊張感。
- 天光漸現

- 早早到場的選手們

隨著白天的到來,選拔也準備開始,遠方的天空一片濃重的灰,空氣中潮濕的氣味帶來不好的預感,要下雨了。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讀者多半抱持著不少疑惑,關於什麼是亞洲天才盃,為什麼這個選拔如此重要,甚至值得特地前往馬來西亞來場專訪?接下來我將花點篇幅介紹何謂「Road to MotoGP™」,讓你知道為何一個MotoGP等級的賽車手如此難得。

所謂的Road to MotoGP™,是一個FIM在近年推動的選拔系統,透過FIM官方有系統的選拔與篩選,讓有才能的年輕車手可以更快速的累積經驗、加強技術,而透過Road to MotoGP™系統一路向上的選手,實力與潛力可說是有著「官方背書」,對於車隊來說,這些選手都可能是未來的賽車場大明星,而且是有品質保證的潛力新秀,無論從賽車運動與商業活動的觀點來說,都有著絕大的好處。

Road to MotoGP™的最大目標,就是透過官方媒合的資源,讓摩托車比賽花費門檻變得更低,車手不再需要花大錢買下車隊席位,也不用傾家蕩產來賭一個孩子是否有賽車才能,統規賽車、贊助裝備、旅行補助,這些都讓參加比賽的門檻進一步降低,當賽車不再是貴族運動,那對FIM來說就能網羅到更多有才能的人,而有能無財者也有機會延續、進階賽車生涯,從而讓更多國家的選手可以進入最高殿堂,而不再只是歐陸強權的專屬賽事。

而Road to MotoGP™在今年11月重新調整賽事名稱,統一冠以Moto前綴,而要踏上Road to MotoGP™的道路,就要從各地賽會舉辦的MotoMini(舊稱MiniGP)開始,接著進入各區FIM賽會主辦的Moto4(舊稱天才盃Talent Cup),成功入選後則要參加Moto4系列賽,年度冠軍則可進入Redbull MotoGP Rookie Cup(舊稱紅牛盃)、Moto3 Junior(舊稱CEV聯賽),而從歐陸出發的選手們,除了Moto3 Junior之外,還有機會往Moto2 European Championship發展。

如果能一路披荊斬棘到這一步,距離MotoGP的大門就不再遙遠,但說來容易,MotoMini選出了對賽車有熱情的孩子們,天才盃則篩選掉「只有熱情」的孩子們,而要想進到紅牛盃或者Moto3 Junior,則需要展現出過人天賦。
然而最難的就是,同場競技的孩子們全都具備過人天賦,而Road to MotoGP™的目的,就是選出那個在一眾強者中脫穎而出的人,強敵環伺草木皆兵,十幾歲的年紀,不只要對賽車本身足夠專注,在此過程中更要學會經營自己、語言能力、公關技巧,對大人來說都難如登天,而Road to MotoGP™的頂端競爭更是激烈。

照片來源:Redbull MotoGP Rookie Cup
早年想進入GP殿堂,你需要到西班牙參加所謂的「CEV」賽事,雖然CEV只是西班牙賽會舉辦的區域賽事,但西班牙作為歐陸的二輪賽事中心,強者、資源、機會,全都在這個地方,想要推進賽車生涯,西班牙幾乎是所有賽車手繞不過的一扇門。
而Road to MotoGP™讓亞洲的小選手們可以少一點負擔,離進入MotoGP的距離再短一點,目前MotoGP場上其實就有兩位從亞洲天才盃出線的選手,一位是即將轉戰WSBK的泰國車手Somkiat Chantra,另一位是絕讚現役中的小椋藍,這兩位選手為天才盃的選手們證明,Road to MotoGP™真的是一條能指向職業賽車手的道路,亞洲人的賽車夢不是遙不可及。

照片來源:Ai Ogura
開始選拔之前,亞洲天才盃項目主管Alberto Puig對參加選拔的八十位選手精神喊話,勉勵這些選手們可以在選拔過程中展現出對賽車的熱情與天份,雖然聽起來挺官腔的,但這卻是亞洲天才盃的核心價值,也就是「天份與熱情」,亞洲天才盃不只希望找出有能者,更希望這份對賽車的熱情可以在這些選手各自的國家蔓延開來,越多賽車人口也意味著越多的觀賽群體,而這一切都會成為賽車運動的正向發展能量。

而一切的起點,就從這一刻開始。

在下場騎乘之前,官方為每位選手進行個別的車手獨照拍攝,而選拔其實從這一刻就開始了,選手在場上、場外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成為評分的依據,由於亞洲天才盃的選拔標準要素複雜且從未公開,選手們從進入選拔會場開始就必須考量自己的一舉一動,從打招呼到跟其他選手的互動,休息時的狀態等等,都「有可能」被用以評分,而這個評分不見得來自亞洲天才盃的裁判們,也可能來自亞洲天才盃的贊助商,因此在這裡,一舉一動都要仔細斟酌。
- 排隊拍照

- 選手獨照

選手忙著拍照跟準備心理狀態,另一邊的車房也沒閒著,就在Alberto Puig精神喊話結束沒多久,天空便開始下起雨來,雖然雨勢時大時小,但天上的烏雲不只沒有變少,甚至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空的烏雲層捲而來,今天估計會是全天雨戰,因此賽會決定將DIABLO™ SUPERCORSA全部換成賽用雨胎,以確保選手們能照常表現,並且保證騎乘安全。

賽用雨胎的胎面非常柔軟,使用過雨胎的朋友曾與我分享那特殊的體驗感,雨天的賽道本就濕滑,在卡丁車與摩托車共用的場地來說更是危險,但使用雨胎騎乘時,抓地力的回饋感相當紮實,幾乎可以維持與乾地相近的騎乘節奏,抓地力可謂十分強大,但縱使雨胎的溼地性能十分優異,如果不能維持騎乘節奏,或者用力過猛,依然可能轉倒,幸好轉倒發生時還在第一階段的「暖身」,賽會方面鼓勵選手們溫和的嘗試沒接觸過的車輛,並在第二階段的騎乘時把自身能力透過車輛完整發揮。

轉倒可大可小,但碰上一號彎往往都是十分嚴重,其中一位選手就在一號彎高速轉倒後連人帶車撞向緩衝物,選拔因而暫停一陣,所幸選手並無大礙,然而這也體現了摩托車賽事的高風險特性,選手們華麗的操作,其實每一步都在極線邊緣試探,如何在人與車的極限之中找到機會點,進而做出遠比對手更快的速度,就是賽車手程度的高低之分。

終於輪到品紘上場,雖然現場風雨時有時無,但路面卻是一直保持略微濕滑的狀態,而這時候品紘人高馬大就成為了優勢,在CBR250R這種動力不大的賽車上,體重是絕對劣勢,然而當場景來到雨戰,更重代表可以對輪胎施加更多壓力,也代表能得到更多的抓地力,而更好的抓地力也意味著品紘可以比其他嬌小的選手更早的開油。

從週一的練習就表現出強大穩定性的品紘,在本次選拔過程中也展現出同樣高品質的騎乘,不過或許是因為天氣,也或許是因為心理因素,品紘的表現雖然穩定,但稍微有些過於保守。

不過到了第二階段,熟悉車輛與路面抓地力之後,週一使用動力更大的CBR250RR的訓練成果開始展現,隨著狀態越來越好,品紘開始展現更強烈的進攻欲望,每一圈都在稍微比前車快 點、快一點,雖然因為身處競爭集團之中未能及時做出圈速,但在過程中依然以穩健的節奏展現出人車一體的操控實力。


品紘在第二階段的表現優異,但聚集在此的選手也都是一時之選,要在其中脫穎而出絕非易事,場邊的亞洲天才盃工作人員以及Alberto Puig本人也親自下場記錄各個車手的表現,雖然無法得知具體記錄的內容,但這些都是選手表現的重要參考,也將列入選拔的評選。
- Alberto Puig

- 場邊記錄

第二階段過後,即是殘酷的首輪淘汰,八十人之中僅挑選出三十四人,其餘未通過預選的選手則是明年再來,可以提前離開現場去吃午餐了,所謂的選拔就是如此殘酷,表現不足以進入下午的最終階段,就是直接說掰掰,但這並不代表賽車生涯的終結,選手們可以在場邊觀察入選者,藉由汲取經驗,準備好自己,再戰明年。
而入選的三十四人,則分為三個組別,至此主辦單位希望選手們可以盡可能表現自己,而或許是休息時間太長手感冷卻,又或許是來到最終階段的緊張感影響到表現,品紘在最終階段的騎乘節奏雖然穩健,但在場邊觀看他的騎乘狀態,能感受到他「畏縮」了,表現出來的積極度不若第二階段...

「您覺得對於賽車手而言,所謂的天才(Talent)是什麼呢?」,這個問題,當天在賽車場我問了無數次。
前GP車手玉田誠告訴我,天才是一種毫不止歇的,對賽車的熱愛。
拉美天才盃主席告訴我,天才是一種天生的,對賽車的本能。
Alberto Puig告訴我,天才是一種從表現就能感受到的,絕對的才能。

亞洲天才盃最麻煩的就是,沒有人知道究竟何謂天才(Talent),而以天才為名的選拔賽,究竟用何種方式評估一個人的才能?畢竟天才這個詞太籠統了,玉田誠說的對,拉美天才盃主席說的對,Alberto Puig說的也對,這些長時間從事賽車運動的大人們看到的天才,或許真的就是一翻兩瞪眼的東西,一種基於內心對「快」、「爭勝」的執著,並透過技巧展現出來的表現。
就像彈奏樂器一般,心緒狀態影響的細微呈現,其實是能夠看出來的,而品紘在最終階段的心情受到了自己的影響,他具備良好的技術,他可以做出細膩的操控,他很能沉的住氣,該進攻的時候也毫不客氣,然而第二階段放手一搏讓他成功進入最終階段,卻在最後一刻因為得失心,反而未能展現出對於「賽車」的熱情。

「要展現自己,但不是炫技。」
這位先生擔任過兩屆亞洲天才盃系列賽的Helper(Helper是唯一一個可以跟著車手入場的隨隊人員,同時要承擔教練、技師、導師與賽場行政人員的工作),他告訴我,亞洲天才盃偏好的選手,最重要的是具備足夠天份,此外更要懂得控制自己,在賽場上不應莽撞進攻,更不可以一昧防守,即便要展現技巧,也不該做到炫技的程度,想入選,必須要成為一個有智慧的賽車手,天才(Talent)是一種全面的特質,而非只是技術上的天賦。

直至最後一刻,方知鹿死誰手,最終選拔騎乘環節終於結束,來到最令人膽戰心驚的時刻,中午在現場直接宣布誰被刷掉、誰能留下,而現在來到宣布正、備選名單的時候。
Alberto Puig再度上台,首先勉勵進入最終階段的選手們,能留到這裡的都是強者,但選拔的目的是找出當中的佼佼者,有入選必有淘汰,而淘汰並非宣判死刑,能坐在現場聽後發落的,都是極具競爭力的候選者。

唱名是依照號碼衣的順序進行的,隨著一聲又一聲的呼號,喜悅與心寒在同一個場景發生,然而唱名卻略過了四十一號。
是的,品紘並未成功入選今年度的亞洲天才盃系列賽事,身旁選手振臂喝采,而品紘的表情卻逐漸漠然,好友Judd成功入選,而自己沒有,失落沒有寫在臉上,取而代之的是斗大的難受。
- 過號

- Judd入選

亞洲天才盃每年選拔的人數是不一樣的,為何會有不同?這次賽會準備了九張凳子,這除了代表有九位車手榮獲亞洲天才盃系列賽正選資格,同時也代表有九位目前正在進行亞洲天才盃比賽的選手會被換掉,賽車的席位不是無限的,一個蘿蔔一個坑,有新人來自有舊人走,選拔同時也代表淘汰,你必須足夠菁英,才能在這條荊棘鋪成的Road to MotoGP™走下去。

難受,理所當然。
一路如此努力了,一個禮拜練三次車、艱苦的體能訓練、沒有零食點心、犧牲娛樂跟休閒,還要維持在校成績,一路如此努力了,卻未能入選,當然難受,不甘心的淚沒有滴落稚嫩的臉頰,他忍住的淚水卻讓周遭的人眼眶泛紅。
而這就是亞洲天才盃選拔最殘酷的地方,你應該要如此努力,但你的努力卻只是一張與其他同樣,甚至更努力的孩子同場競技的入場券,勝者將踏入壓力更大的系列賽事,落選者則要做出選擇,是要就此放棄,或者臥薪嘗膽,明年再來。

他成熟的不像一個十四歲的少年。
這份穩重來自他的家庭教育,品紘的母親帶給他的價值觀讓他能時刻沉著的面對困難,也讓他在面對困頓時依然能冷靜的尋求進步的可能,品紘的父親則提供了無條件的支持,面對家族的不諒解,依然選擇挺身為孩子的夢想聲援。
當九歲的品紘明確的表達自己對賽車的濃烈興趣,他只說:「如果你真的想賽車,爸爸支持你。」,看著他第一次練車時膽怯的跨上車,在賽車場上東倒西歪,看著他在練習時受傷,送品紘到西班牙接受「震撼教育」,為人父母者理應知道這究竟是多深的信任,而品紘則用表現來回應這份信任。

父親的支持、母親的應援,賽車確實是沒點家底難成大器的貴族運動,但支持著品紘承受孤獨與挑戰的,絕對不只是資源,而是那雙目標堅定的眼睛,以及來自家庭那份沉默的全心全意。
「會不甘心嗎?」賽後,我向品紘提問。
「當然不甘心,但是我已經知道我缺乏什麼了。」少年,目光如炬。

後記
說實話,週一自主練習的空檔,稍微跟他聊過天以後,我就再也沒有把品紘當成小孩子看待,為了賽車他做了很多外人看來是犧牲的事情,但對他而言,只要是為了「賽車」,他其實不以為苦,他不是天真爛漫的在追夢,他知道賽車不是穿著帥帥的裝備,颯爽的賽車場騎上幾圈,賽車,必然有所犧牲。體能訓練、飲食控管、學業跟進、人際關係,壓力來源多不勝數,而他靠慢跑的過程潛心冥想、沉澱自己,他的Instagram存了一大堆關於騎乘技術的影片,他分析、驗證、實踐,最終把那些技巧轉化成自己的能耐,而這份自控,讓他不敢像個孩子般肆無忌憚的表現自己,他希望每一步都要有合理的回報,但這份謹慎與穩重,或許跟亞洲天才盃選拔的方向略有不同。

透過這次選拔,品紘更深刻的理解到自己尚有不足之處,不甘心的情緒就在現場放下,他已經準備好要在下次亞洲天才盃選拔到來之前,透過更多的參賽經驗提升自己,而下一次,他將做好完全準備。
我是大K,我們下次見。
感謝分享&介紹,追夢的孩子真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