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企劃的PM很厲害,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吸引了各媒體,車評,粉絲和鄉民的目光,真心佩服。
希望其他車廠也能跟進,至少主動公布屬於自己車廠資產的ARTC測試影片和數值,別再推說普羅大眾看不懂了。
但眾所皆知,IDIADA測試報告內容是用台灣的法規(僅提高撞擊速度到NCAP標準)細看報告項目也是。
今天的主題就是要好好研究EURO NCAP 40%正面偏撞和測撞 vs 台灣法規測試到底有什麼不同?
我也不做結論了,聰明的你們一定懂。
1. 40% 正面偏向撞擊的比較
| 位置 | EURO NCAP | 感應器 | 台灣法規 | 感應器 | 備註 |
| 頭部 | NA | NA | 頭部傷害指數(HPC) | 同下 | 參考歐洲法規 ECE R94 |
| 頭部 | 加速度 (Ax Ay Az) | 3 | 頭部合成加速度(Ax Ay Az) | 3 | |
| 頸部 | 力(Fx Fy Fz) | 3 | 頸部傷害指數(NIC) | 3 | 力(Fx Fy Fz)算出 |
| 頸部 | 力矩(Mx My Mz ) | 3 | 頸部的Y軸向彎曲力矩 | 1 | 參考歐洲法規 ECE R94 |
| 胸部 | 加速度(Ax Ay Az) | 3 | 黏滯指數(V*C) | 3 | 加速度(Ax Ay Az)算出 |
| 胸部 | 位移 | 1 | 胸腔壓縮指數(ThCC) | 1 | |
| 骨盆 | 加速度(Ax Ay Az) | 3 | 無 | 無 | |
| 腰椎 | 力(Fx Fz) | 2 | 無 | 無 | |
| 腰椎 | 力矩(My) | 1 | 無 | 無 | |
| 大腿(左/右) | 力(Fz) | 2 | 大腿骨受力基準(FFC) | 2 | |
| 膝蓋(左/右) | 位移(Dknee) | 2 | 位移(Dknee) | 2 | |
| 上脛骨(左/右) | 力(Fx Fz) | 4 | 壓縮力指數(TCFC) | 2 | |
| 上脛骨(左/右) | 力矩(Mx My) | 4 | 脛骨指數(TI) | 4 | |
| 下脛骨(左/右) | 力(Fx Fz) | 4 | 壓縮力指數(TCFC) | 2 | |
| 下脛骨(左/右) | 力矩(Mx My) | 4 | 脛骨指數(TI) | 4 | |
| 單一駕駛(或副駕駛) | 感應器總通道數 | 39 | 感應器總通道數 | 27 | (部分參考歐洲法規 ECE R94) |
2. 側撞(單一車撞)的比較,柱狀沒測不用比
| 位置 | Euro NCAP | 感應器 | 台灣法規 | 感應器 | 備註 |
| 頭部 | 加速(Ax, Ay, Az) | 3 | 頭部傷害指數(HPC) | 3 | 加速(Ax, Ay, Az)算出 |
| 上頸部 | 加速/力(Fx, Fy, Fz, Mx, My, Mz) | 6 | |||
| 肩部-關節 | 力(Fx, Fy, Fz) | 3 | |||
| 肩部-肋骨 | 位移/旋轉 | 2 | |||
| 胸部—上肋骨 | 位移/旋轉 | 2 | 肋骨偏離指數(RDC) | 3 | 力(上中下) |
| 胸部—中肋骨 | 位移/旋轉 | 2 | 黏性指數(VC) | 3 | 加速(Ax, Ay, Az)換算 |
| 胸部—下肋骨 | 位移/旋轉 | 2 | |||
| 胸部溫度 | 溫度 | 1 | |||
| 腹部—上肋骨 | 位移/旋轉 | 2 | 腹部峰值力(APF) | 3 | 力(上中下) |
| 腹部—下肋骨 | 位移/旋轉 | 2 | |||
| 脊椎 | 加速度(Ax, Ay, Az) | 3 | |||
| 髖骨 | 加速度(Ax, Ay, Az) | 3 | |||
| 髖骨-恥骨 | 力 | 1 | 恥骨聯合峰值力(PSPF) | 1 | |
| 股骨頸 | 力(Fx, Fy, Fz) | 3 | |||
| 總計 | 感應器總通道數 | 35 | 感應器總通道數 | 13 | 部分參考歐洲法規(ECE R95) |
參考資料
Euro NCAP Offset Deformable Barrier Frontal Impact Test Protocol
Euro NCAP Side Impact Mobile Deformable Barrier Test Protocol
前方碰撞台灣法規
側方碰撞台灣法規
台灣汽車安全法規(全)
其他國內法規測試參考
Euro NCAP / ECE R94參考
另外我還在找NCAP單項得分標準,和換算成成人保護得分的標準,有人可以分享給我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