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EURO NCAP測試標準(40% 偏撞 & 側撞) 真的等於台灣法規測試標準提高速度嗎?

首先聲明送測是好事,也鼓勵車廠研發人員的辛苦,
這個企劃的PM很厲害,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吸引了各媒體,車評,粉絲和鄉民的目光,真心佩服。
希望其他車廠也能跟進,至少主動公布屬於自己車廠資產的ARTC測試影片和數值,別再推說普羅大眾看不懂了。

但眾所皆知,IDIADA測試報告內容是用台灣的法規(僅提高撞擊速度到NCAP標準)細看報告項目也是。
今天的主題就是要好好研究EURO NCAP 40%正面偏撞和測撞 vs 台灣法規測試到底有什麼不同?
我也不做結論了,聰明的你們一定懂。

1. 40% 正面偏向撞擊的比較

位置EURO NCAP感應器台灣法規感應器備註
頭部NANA頭部傷害指數(HPC)同下參考歐洲法規 ECE R94
頭部加速度 (Ax Ay Az)3頭部合成加速度(Ax Ay Az)3
頸部力(Fx Fy Fz)3頸部傷害指數(NIC)3力(Fx Fy Fz)算出
頸部力矩(Mx My Mz )3頸部的Y軸向彎曲力矩1參考歐洲法規 ECE R94
胸部加速度(Ax Ay Az)3黏滯指數(V*C)3加速度(Ax Ay Az)算出
胸部位移1胸腔壓縮指數(ThCC)1
骨盆加速度(Ax Ay Az)3
腰椎力(Fx Fz)2
腰椎力矩(My)1
大腿(左/右)力(Fz)2大腿骨受力基準(FFC)2
膝蓋(左/右)位移(Dknee)2位移(Dknee)2
上脛骨(左/右)力(Fx Fz)4壓縮力指數(TCFC)2
上脛骨(左/右)力矩(Mx My)4脛骨指數(TI)4
下脛骨(左/右)力(Fx Fz)4壓縮力指數(TCFC)2
下脛骨(左/右)力矩(Mx My)4脛骨指數(TI)4
單一駕駛(或副駕駛)感應器總通道數39感應器總通道數27(部分參考歐洲法規 ECE R94)


2. 側撞(單一車撞)的比較,柱狀沒測不用比

位置Euro NCAP感應器台灣法規感應器備註
頭部加速(Ax, Ay, Az)3頭部傷害指數(HPC)3加速(Ax, Ay, Az)算出
上頸部加速/力(Fx, Fy, Fz, Mx, My, Mz)6
肩部-關節力(Fx, Fy, Fz)3
肩部-肋骨位移/旋轉2
胸部—上肋骨位移/旋轉2肋骨偏離指數(RDC)3力(上中下)
胸部—中肋骨位移/旋轉2黏性指數(VC)3加速(Ax, Ay, Az)換算
胸部—下肋骨位移/旋轉2
胸部溫度溫度1
腹部—上肋骨位移/旋轉2腹部峰值力(APF)3力(上中下)
腹部—下肋骨位移/旋轉2
脊椎加速度(Ax, Ay, Az)3
髖骨加速度(Ax, Ay, Az)3
髖骨-恥骨1恥骨聯合峰值力(PSPF)1
股骨頸力(Fx, Fy, Fz)3
總計感應器總通道數35感應器總通道數13部分參考歐洲法規(ECE R95)


參考資料
Euro NCAP Offset Deformable Barrier Frontal Impact Test Protocol
Euro NCAP Side Impact Mobile Deformable Barrier Test Protocol
前方碰撞台灣法規
側方碰撞台灣法規
台灣汽車安全法規(全)
其他國內法規測試參考
Euro NCAP / ECE R94參考

另外我還在找NCAP單項得分標準,和換算成成人保護得分的標準,有人可以分享給我嗎?
整理這些資料也是辛苦了,不過個人好奇討論3c時總是有不少業內人士來透露一些技術內幕或糾正網路謠言

,但是汽車業似乎少很多,莫非NDA比3C 業嚴格很多?
danyshih wrote:
首先聲明送測是好事...(恕刪)


辛苦了~說了那麼多,請問有意義嗎?我反而覺得納廠勇於到西班牙送測對於未來台灣人/車安全性的觀念有意義多了~

最後告訴你,不是納智捷不想測全部項目,是因為依照其法規"不能"送測,甚至連這次送測也是特別網開一面才能實現的...你查了這麼多資料真是辛苦你了,但只能告訴你---做了白工,沒有意義!不如大聲疾呼台灣相關部門趕緊建立台灣的NCAP總比酸納車有意義吧!
gilin wrote:
辛苦了~說了那麼多...(恕刪)


我的看法跟查到的資料如下:

-U5這次是送到Idiada西班牙的實驗室進行"台灣VSCC"測試,但前撞提高到與E-NCAP相同的64km
(官方的新聞稿,不是我的臆測)
-U5本來就不在歐洲當地販售,不適用E-NCAP的測試,(而且NCAP也不該是由廠商送測)
-VSCC不判定等級,只有Pass/fail,自然IDIADA不會給等級評鑑,只有量測值

-IDAIDA的業務範圍本來就包含了台灣車輛的審驗測試, 不應存在"千拜託萬拜託"“網開一面”才願意給測VSCC的狀況
(更不存在拜託送測ENCAP這選項,原因如前述)

除非是拜託排測的時間,不然這本來就是他的業務範圍不懂為何要拜託?
撞一次收費絕對是上百甚至上千萬..有生意做我還推掉?
而且ARTC早在2001年就開始與西班牙IDIADA合作,10幾年的關係台灣車廠送測VSCC還要這麼低聲下氣?..會不會太慘..

http://www.applusidiada.com/en/service/Passenger_cars_and_light_commercial_vehicles_(LCV)-1328277081206



大多數的質疑不是針對U5通過VSCC,或ODB64比其他競品好,或其他沒測的廠商就比納智捷好
(在我眼中U5公開VSCC/ODB64比其他競品好,的確已經比其他無作為的國產車廠商好上不少)

而是從頭到尾這件送測就跟E-NCAP扯不上關係...就不要放E-NCAP在文案中或引導消費者"U5通過了NCAP五星等級"
(其他回文也說了,納智捷在官網上放上了"LUXGEN U5側撞以優異的低傷害指數通過Euro NCAP法規測試" 這樣的字樣)

因為這樣的行銷方式實在稱不上光明磊落,也抹煞了工程部門為此付出的努力...
yooshi wrote:
我的看法跟查到的資...(恕刪)


你得到點了!
且在ARTC的撞擊測試值也是可以IDIADA背書的,國際上公信力相同。

ARTC

Certification & Accreditation

▪ MOTC
▪ BSMI
▪ TAF
▪ DOTARs
▪ IDIADA
▪ TÜV SÜD

Renault Grand Espace IV 2.0T MB W204 C200K Estate
Applus IDIADA is an accredited technical service designated by several European approval authorities and also recognised or accredited by other national authorities around the world.
這段意思是描述IDIADA測試報告在哪些認證單位是可以被採納,並不是業務範圍吧。
IDIADA並沒有星等評鑑,所有測試都只有量測數據。
------------------------------------------------------------------------------------------------------------

車廠可以主動花錢送測,得到測試報告後,拿著測試報告向歐盟、日本、澳大利亞、台灣當地政府申請車輛上市前的檢驗程序,評估是否需要重新做撞擊測試。
Below is a summary of the fields of activity in relation with approval projects for passenger cars & LCV:

European Community Whole Vehicle Type Approval (EWVTA)
All types of separate standards (active safety, passive safety, powertrain related aspects, etc.) (Europe)
TRIAS standards (Japan)
ADR standards (Australia)
All types of vehicle safety type approval management regulations (Taiwan)
Recognition of Applus IDIADA’s reports in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worldwide

這段在是講哪些國家承認IDIADA的報告。
-----------------------------------------------------------------------------------------------------------

IDIADA不是Eurp NCAP,也不是ARTC。

IDIADA就是一間很單純的驗證機構
跨國際性驗證機構IDIADA在台設立分公司,國內車輛產品銷歐將更便捷
摘要:
目前IDIADA在台灣提供輸歐驗證項目主要為汽機車燈光類、後視鏡、兒童安全座椅、車用電子產品EMC與機車整車等

IDIADA在台灣只提供以上驗證項目並沒有撞擊及其他安全系統
ARTC是依照政府審核標準去建置軟硬體設備及執行政府委託業務,與IDIADA依照歐盟標準(符合車輛上市標準)建置軟硬體及執行項目是不一樣。
IDIADA不太願意幫忙納智捷做撞擊測試,可能怕被誤解IDIADA撞擊驗證等同ARTC撞擊驗證,影響國際公信力。
ARTC雖然也是驗證機構,但從樓主提供的驗證項目和量表,明顯是有很大落差。所以ARTC撞擊報告(台灣政府上市前標準)是不被歐盟及其他國家承認的。


相信有人無法肯定納智捷此事的作為,認為無法證明什麼,單純只為做行銷。
但IDIADA如果是依照我國政府驗證標準(測試方式和最低規車型)去做撞擊,單純把數據收集給納智捷。
納智捷在把數據彙整換算出分數,再拿其他車廠自行送測ARTC得到的分數作比較,那個人認為這份數據是可靠的!

不相信,冷嘲熱諷,都好。有車商願意花錢去國外測試,弭平國內測試黑箱的疑慮,真的值得肯定。

結論:
雖然成績很好,但我還是希望把氣囊補齊6具。氣囊足的話,在乘員傷害部分還會再降低的。

如果問我經過此次事件後,會不會考慮買納智捷,我還是回答不會買,因為售價還是太高了。
納智捷是名符其實的台灣品牌國產車,不應該學那些國內組裝車賣那種價錢(好的不學)。
建議正式售價調降至61-75萬台幣之間,把市占率提高吧!品牌是贏不了的。

danny750325 wrote:

這段意思是描述IDIADA測試報告在哪些認證單位是可以被採納,並不是業務範圍吧。
IDIADA並沒有星等評鑑,所有測試都只有量測數據。
------------------------------------------------------------------------------------------------------------
車廠可以主動花錢送測,得到測試報告後,拿著測試報告向歐盟、日本、澳大利亞、台灣當地政府申請車輛上市前的檢驗程序,評估是否需要重新做撞擊測試。
-----------------------------------------------------------------------------------------------------------


我完全同意你的說法,不過我所說的業務範圍就是指車廠付費/送測/拿到報告這過程
我也不懷疑IDIADA的公正性...

不過究竟IDIADA本身願不願意做這次的試驗,並不是我想強調的重點,
而是希望車廠/媒體/政府都能夠面對安全測試的重要性,完整揭露正確訊息,教育消費者購買安全的車款
danny750325 wrote:
如果問我經過此次事件後,會不會考慮買納智捷,我還是回答不會買,因為售價還是太高了。
納智捷是名符其實的台灣品牌國產車,不應該學那些國內組裝車賣那種價錢(好的不學)。
建議正式售價調降至61-75萬台幣之間,把市占率提高吧!品牌是贏不了的。
...(恕刪)

U5那年輕又帥氣的屁股一出來,馬3的屁股瞬間變老,我覺得U5是便宜又大碗啊...
西班牙檢測廠商一定覺得莫名奇妙
台灣送了台兩氣囊車子
測了幾項跟Euro NCAP沒關的項目
居然就有媲美五星級的消息開始從車評媒體竄出
這次檢測 真的是那些「專業」車評的照妖鏡

天企晴 wrote:
U5那年輕又帥氣的屁股一出來,馬3的屁股瞬間變老,我覺得U5是便宜又大碗啊


馬3?請問這與本篇討論內容有何關聯?
本人是開Mazda3沒錯,但跟本篇無關聯性吧。
本人也不是來酸U5這台車的,好不好看是個人審美觀問題。
最後那段內文,只是想強調目前國內生產的車輛售價很不合理,並不是只有U5而已。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