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都誰在買的阿?----不知道!----是有錢人嗎?----廢話 不然你買阿!
那他們是誰阿?-------反正不會是你!------都是銀行跟壽險業嗎?-----你覺得呢?
那有可能是外資嗎?-------什麼是外資?-------外國的錢!------不曉得耶!
但台北市大部分都是幾十年的老舊公寓 裏頭住的都有錢人嗎?----決大部分都不是阿!
那為什麼還有很多台北市人外移?-----外移只是去另一間房子住而已 台北市的拿來租 去外縣市自己住阿!
台北市的年輕人也會想要買房子阿!在台北有房租多爽阿!沒事賣掉台北市房子幹嘛!人家財團炒樓
就可以帶動我家房價 賣掉多不值! 台北市買不起 就去外縣市買呀 台北市留下來租人 反正又不怕租不走
那種一坪將近百萬的豪宅 我們又玩不起 就算以後泡沫 銀行倒了 投資客跑了 也是他家們的事
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
但若銀行損失是全民買單呢?----阿是能不買嗎?----這樣很靠北耶!----在台北市什麼事情都很靠北!習慣了啦
可是我從來不住台北市 這樣我更不爽!-----所以你現在知道台北市有很多人和很多事情 都是很靠北的阿!
Reich wrote:
台北市腹地不夠大,這個問題台灣政府也早就看到了,很久以前就已經規劃要把台北縣市合併加上基隆,組成台北都,這樣面積2500平方公里、人口700萬的台北都,才有辦法進一步跟香港、新加坡、甚至上海這樣的都市對抗,當然要對抗紐約、倫敦、東京這些發展很久的老牌世界一級都市應該還有一段功夫要努力。(紐約倫敦東京這些老牌一級都市,也經歷過相當多次的市區擴大,才有目前的格局。)
香港的精華區,面積不過百來平方公里(香港島的面積,不到一百平方公里)。新加坡全國的面積,也不足一千平方公里。
即便紐約、倫敦這些超級城市,其精華區的面積也很有限。以大家所熟知的紐約為例,與凡金融中心華爾街、美麗的中央公園、自由女神、以前的世貿雙塔大樓、帝國大廈、SOHO區、大都會博物館、林肯中心、百老匯等等,全部都在面積只有幾十平方公里的曼哈頓區而已。其餘的Bronx、Brooklyn、Queens等大面積區域,則不是那樣的繁華,治安也不若曼哈頓好。可以這麼說,大多數人所認知的紐約,其實不是大紐約都會區,而是其精華區的曼哈頓。
一如港島、九龍尖沙嘴之於香港特區一樣,外國人士所認知的香港,是指這些精華區,而非廣大的新界。
上海也差不多,以往大家認知的上海,僅止於黃埔江西岸,之後延伸到埔東新區。至於其餘青浦、松江、寶山、嘉定、奉賢、金山、崇明島等等區域,則是近年來才逐步延伸開發,而形成大上海市。
世界大都市,大致都是如此,分為都市核心區域(精華區)、與大都會區(下轄之衛星縣市等)。沒有一個大城市,是幾千平方公里裡面,都那樣熱鬧繁榮的。精華區的面積,絕對很難超過一兩百平方公里的。
dulinsu wrote:
世界大都市,大致都是如此,分為都市核心區域(精華區)、與大都會區(下轄之衛星縣市等)。沒有一個大城市,是幾千平方公里裡面,都那樣熱鬧繁榮的。精華區的面積,絕對很難超過一兩百平方公里的。
...(恕刪)
是的,相當同意您的觀點。
個人淺見補充一下,台北市要擴大成台北都,其實跟上述的概念一樣,當台北市精華區已經變成工商業區域,市民勢必移到大都會區的範圍住,然後通勤到市中心上班,但是目前台北市跟台北縣都有一個地方政府,對於住宅區規劃、道路規劃、公共運輸規劃...等等都可能(實際上是一定,因為搶資源嘛)存有歧見或是利己主義,這樣對於整個都會區的發展,只有壞處沒有好處。(何況以後你是個市、我也是個市
)所以假設真的台北都政府能夠成真,廢除一堆官僚與地方本位主義的關卡,大台北都會區的發展應該會更好。那幾個世界級的老牌一級城市跟上海這類的新興一級城市,都是拼命擴大市區範圍,也就是將周邊衛星都市納入直接管轄區域,主要是能夠讓資源一體規劃,例如整體性的區域重劃與建設交通,解決好幾百萬市民住跟行的問題。
不過當這樣的發展趨勢成立之後,台北市中心精華區真的就不是拿來住的了。都講理論太虛空,舉個例,我家在台北市南京東路五段頭地段,25年前買了一戶足27坪的3房2廳2衛住宅(14層的電梯大樓),當年整棟都是住家,南京東路五段過去一點還是稻田...現在整棟都是辦公室或是商店了,我家那戶也租出去給別人開美容工作室了。
變成商業區那價格當然不能同日而語...我家25年前買200萬,最近看到有人網路上貼賣一樣格局的同大樓單位,開價2200萬...只能說還好我家25年前這筆錢沒拿去放定存...也沒中途沒住就把這戶給賣了...現在200萬差不多可以買那戶的兩間廁所吧...
對不起我只有對自己家比較熟,我相信這種例子還有很多。泡沫?就算腰斬也比任何投資划算...至於住的話,我家跟我都是搬到好山好水的內湖去了。買內湖房子的經歷那又是另外的故事了。
完美女神
bbstratos wrote:
我們在美國處理房屋估價,這兩年的斷頭戶到現在還一大堆要重新估價,每個月積案如山
很難想像當初為甚麼會有人用100萬美元去買現在怎麼估都不超過50萬美元的房子?
但是在當時買到的人卻是滿心期待的,因為漲了將近20年的房價似乎是不會下跌的
沒有人知道最後那根稻草是甚麼時候壓到駱駝背上的?
不過,party is over倒是真的!...(恕刪)
事情回頭看永遠都是很清楚的
當初為甚麼會有人用100萬美元去買現在怎麼估都不超過50萬美元的房子?
當初你如果勸他說這房子不值100萬他會用千百個理由來說服你
但現在你問他同樣的問題他會跟你說他也不知道當初為什麼會花100萬買
人性就是如此,始終如一
我引用一段我很喜歡的話跟大家分享
"綜觀整個人類史,恐懼跟貪婪情緒推動股市走向極端的情況沒有改變,今天跟過去一樣正確
崩盤還是崩盤,繁榮還是繁榮,泡沫總是會破滅
但是這些東西很無聊,人們開始鼓譟,他們沒有興趣聽崩盤或泡沫破滅
談談下一次初次公開發行跟美妙的股票觀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