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人對日本東京房價有興趣..就提供非官方資料給大家參考..
東京都二手屋平均交易價2654萬日元 (約台幣928萬),每坪單價49萬台幣..中心區平均成交價約1549萬台幣
每坪約94萬台幣,(匯率用0.35計), 而日本交易都是實坪計價...台灣還有含公設..要比兩邊就用實坪比
日本平均國民所得約是台灣2倍...約3.x萬到4萬美金...
东京canty(株)最近公布了一组了数据是关于2009年日本首都圈二手公寓的交易价格。
2009年首都圈的二手公寓的平均交易价为2654万日元(同比前年上涨10.5%),每坪单价139万9000日元。与房市小泡沫时期的2007年-2008年上涨的价格相抵消,呈降低趋势。不过中心区位4426万日元,坪单价为269万7000日元(同比上涨7.6%),可见高需求量维护了价格的底线了。
根据房屋建造的年数来看,不到15年的交易价涨幅较大,占47.8%(同比上涨3.2个百分点)。不到5年的交易价也有所增长,占11.7%(同比上涨0.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建筑20年以上的份额占39.4%(同比上涨0.6%),上涨的趋势逐渐减慢。该公司分析说:“可以由于新建住宅供应量的减少,而导致建筑年数较近的二手房屋交易量增多
http://bj.house.sina.com.cn/overseas/japan/2010-02-05/2022339021.html
【聯合報╱記者鄭惠元/綜合報導】 2010.03.22 04:28 am
中共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昨天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如果美國硬要將人民幣問題政治化,「那麼中國將奉陪到底」。陳德銘這番「奉陪論」,讓中美兩國因人民幣匯率問題對立的氣氛更加緊繃。
==================================================================
那些堅信將來會走上日本泡沫腳步的人,不妨看看這篇報導。
感覺美國比較像流氓國家,拼命對外輸出泡沫。反倒是中國極力在維持亞洲金融秩序。
當年能跟美國相抗衡的,全世界大概只有蘇聯了吧,可是當時的蘇聯政治經濟狀況怎麼樣,相信大家很清楚。
難怪八零、九零年代的美國非常意氣風發。因為有世界上具有經濟力量的,全都是他的附庸國,出了紕漏只要叫這些小弟扛就好了。其中最可憐的是日本,幫人扛債還要被列為教科書負面教材。
世界局勢真的每次都一樣嗎?我看不一定。
這篇到後來變成嘴泡文了..連文化面都出來了..引"房市泡沫化指標"這篇文章讓大家判斷
http://www.wisdomfun.com.tw/2009/11/blog-post_26.html
尤其是房貸與gdp比率..台灣約47%...符合泡沫定義
房市泡沫化指標
一、個體家戶房價負擔能力
最簡易房價負擔能力之定義為「房價中位數」除以「家戶所得中位數」
名稱 分級門檻(房價負擔能力值)
嚴重難以負擔(Severely Unaffordable) >=5.1
甚難負擔(Seriously Unaffordable) 4.1~5.0
普通無法負擔(Moderarely Unaffordable) 3.1~4.0
可負擔(affordable) <=3.0
資料來源:3rd Annual 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Survey: 2007 Ratings for Major Urban Markets
二、總體經濟面房貸與GDP比重
住宅貸款與GDP乘數=住宅房貸貸款(MD)/國內生產毛額(GDP)
至於該如何定義此一指標的門檻值,作為泡沫化與否的觀測,在1147期的商業週刊指出許多國家將警戒線設定為40%,全體房貸不超過該國GDP四成。
美國財富雜誌則引用華盛頓政策研究和經濟研究中心一位經濟學者Dean Baker的意見,越多負債將使民眾消費減少,該篇報導之共識則是將該指標的正常值定義在金融與房地產市場穩定的1990年代的住宅貸款與GDP乘數的平均值46%。
stephen02 wrote:
至於張教授他計算的合理房價...(恕刪)
有人提到了張教授,小弟正好有研讀過這篇泡沫說論文,就來講一下。
張教授主要是以"房租"跟"所得"作為泡沫程度的計算基礎,以下圖表皆引自張金鶚教授之"台北市房價泡沫知多少?":


張教授的模型顯示,台北市1990年泡沫到最高之後,到1995、1996年時泡沫消散,之後到2003年後才又開始另一波漲勢。
不管張教授的研究可信度如何,重點在於台北市房價泡沫後到底有沒有跌呢?

事實證明,1990年泡沫最高點仍進場買房子的,比往後13年間再買房子的人賺更大,因為房價沒高太多而且所得、房租都逐年提升,貸款越繳越輕鬆,因為通貨膨脹(所得提升就是一種通貨膨脹)。
我相信01的鄉民9成以上的人沒有讀過張教授的這篇論文,但卻到處拿來說嘴,我就搞不懂張教授的研究奠基於台北市過往的統計資料,而他卻叫大家等等?因為從其研究顯示90年泡沫化最高時買房仍是合算的,因為回檔只大約1成而已,更何況那還是從最高點算的,一般人也很難正好買在最高點吧?(張教授2008年就要等等了,問題是直到今日仍未見最高點)
是否我這樣是在鼓吹現在進場買房呢?
我並無此意,只是回應樓上S大的說法,也就是看東西要看全套,而且要把時空、環境都納入比較。
假如台北市的房價走勢、所得成長、房租成長都照過往模式再走一遍,那張教授這篇論文就很有參考價值了,問題是,歷史會重演嗎?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1990年後台北市的所得、房租在10年內就追上房價的漲幅了?
年紀稍長一點的應該還記得以前的那次無殼蝸牛夜宿忠孝東路活動,還有當時高房價引起的民怨,跟這次也沒什麼兩樣,打壓的結果也只是從最高點回檔1成而已,而這也是政府所要的,降溫而非下跌,下跌所引發的泡沫破裂會造成更大的傷害,那該如何讓人民買的起房子呢?薪水變多不就好了,最簡單的就是通貨膨脹啦,調高公務員薪資,每年調個幾%,自然就可以引發通貨膨脹,薪水變多就可以買的起房子了,不是嗎?
通貨膨脹是有錢人的最恨,但卻是受薪階級的最愛,因為錢越來越薄,貸款越繳越輕鬆,有錢人很可能怕歷史重演,迫不及待的把鈔票轉成資產,這也可能是造成台北地產下不來的原因之一吧。
willk wrote:
東京都二手屋平均交易價2654萬日元 (約台幣928萬),每坪單價49萬台幣..中心區平均成交價約1549萬台幣
每坪約94萬台幣,(匯率用0.35計), 而日本交易都是實坪計價...台灣還有含公設..要比兩邊就用實坪比
日本平均國民所得約是台灣2倍...約3.x萬到4萬美金...
东京canty(株)最近公布了一组了数据是关于2009年日本首都圈二手公寓的交易价格。
2009年首都圈的二手公寓的平均交易价为2654万日元(同比前年上涨10.5%),每坪单价139万9000日元。
原來統計資料是指【二手公寓】的價格。
既然是二手公寓,那就不能以高公設比去還原,因為台北市很多老公寓,也都是接近零公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