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的高房價是錯的

三月11日 wrote:
小的看了你們的辯論 ...(恕刪)


所以我常說有人想法都太簡單

想說升息就可以把房價打下來了

卻不知這個就像七傷拳一樣,要傷人前先傷已

你現在一升息

如果廠商的訂單夠多,毛利夠高就還可以撐下去

如果不夠多,增加的這些成本,就足以讓他們賠錢

賠了錢,就要支遣員工

那倒霉的還不是一樣是原先比較沒錢的人

這時,房價是打下來了(還並一定打到精華區的,但外圍的一定先被打到)

你沒了工作,吃飯都有問題了,你還會買嗎??
stephen02 wrote:
如果我追問你的問題你還是不直接回答我的話

那只能說你也不知道,無法回答我

如果因為這樣就加了"腦子不好的人更要去看看過去腦子不好的人是怎樣陣亡的"

是並不會就讓你的理論變成對的的!請注意!...(恕刪)



我就回答你讓你知道

賣掉東京土地可以買下全美國是合理的

美國在2003-2008房產漲幅6,7成
但是薪資所得增長不過5,6%也是合理的


當初支持紅字中話語的人
都跟你有一樣的問題
都要求我說清楚
但現在那些支持者在哪裡?
哪一件是那些壽險公司建商跟銀行自己解決的?
哪一件人民沒付出龐大代價?

歷史上沒有一次的泡沫是造成的人可以自己解決的
人們卻沒有一次願意相信歷史說的話
他們比較相信"這一次不一樣"

就跟我在這裡跟你不斷說明你卻還是執意想要替他們辯解一樣

日本跟美國出事前跟你想法一樣的人多的是
如今他們在哪裡?
你可以找他們出來說明為什麼當初他們覺得東京地價可以買下整個美國是合理的
stephen02 wrote:
所以我常說有人想法都太簡單

想說升息就可以把房價打下來了

卻不知這個就像七傷拳一樣,要傷人前先傷已...(恕刪)


請看本文
政府在泡沫破滅後的行動
基本上我都是支持的

我的訴求是政府提前正視可能發生的不幸事件
而不是全球都在打泡沫了(中國巴西都拼命在打)
我們政府還在聯合媒體把泡沫當政績



stephen02 wrote:
我的核心就是

你認為高時,是你認為,不代表買的起的也認為

對於買方而言

價是愈低愈好

所以每個人都會覺的房價很高

但真正的房價過高

是有能力買的人的數量已不足以去承接賣出房子的數量之時

這才能真正叫房價過高

多的是人覺的房子貴的要死

但當他覺的他喜歡時

他還不是就買了下去

這就不是房價過高



是有能力買的人的數量? 這裡的能力指的是?

收入在台北市的前50%還是20%? 台北市民家庭收入月入25萬,能負擔每坪7-90萬的台北市新屋價格嗎?

省吃檢用應該可以,那省吃檢用損傷的一般消費性支出的代價怎麼辦?


有能力買的人的數量已不足以去承接賣出房子的數量=>供給大於需求<價格下滑,你還是在房價的絕對最高點的假設前提下

stephen02 wrote:
你認為高時,是你認為,不代表買的起的也認為

對於買方而言

價是愈低愈好

所以每個人都會覺的房價很高

但真正的房價過高

是有能力買的人的數量已不足以去承接賣出房子的數量之時
...
(恕刪)


這算是甚麼重點嗎
我看apple33大大只不過是希望政府跟大家要注意泡沫的問題
希望不要搞到社會付出慘重代價
如果你說"但真正的房價過高是有能力買的人的數量已不足以去承接賣出房子的數量之時"
那不就是房價開始下跌了,有可能開始狂跌導致金融一連串的事件發生
這時大家又要去承擔別人炒房地產留下的爛攤子嗎
一個人當時買得下房子就不叫房價過高這種論調未免太簡單
我可以買下1000萬房子 貸款600萬 當時我有工作負擔得起
一旦工作沒了 忽然負擔不起 就可能變成法拍的下場
房價是不是過高本來每個人看法就不一樣 投資客會覺得現在過高嗎
但是大部分的自住客都覺得過高
那怎樣才算泡沫
當然是泡沫破了 大家才會說那是個泡泡
那又怎樣 實在實在很痛恨
每次都要這樣搞
像美國搞出來的金融風暴讓多少人沒工作
可是華爾街那些該死的傢伙還是口袋飽飽的 公司還要政府救
所以你想表達甚麼有意義的意見嗎 我看不出來
你只想反應apple33如何判斷房價過高了
但是apple33的文章在我看來只是憂慮未來可能的社會成本而已
就算現在不是最高那又怎樣 投資客一定會把他推升到極致的
而其他地區沒漲又怎樣 全部的資金都投資在北部了
銀行要倒 難道跟高雄或其他有沒有漲價有甚麼關係
光一個陳由豪就搞掉我們多少錢 讓政府打掉多少呆帳
我一點都不會期望政府
同時我也不覺得投資客害怕泡沫
只要他不是最後一隻老鼠
他可以在這場遊戲中賺到一億
到時候死的卻是默默工作的下階層勞工
然後他們仍然可以繼續喝美酒開名車
吹泡沫這件事,需要想像力
戳泡沫這件事,需要民間實際數據

為甚麼台北土地以驚人速度飆漲
有幾個原因是領乾薪的升斗小民平日看不出來的
也是一些看官方數據的蛋頭學者看不出來的

1.20年來因為意識型態滯留在國外的資金開始回流台灣
有華僑,台商,以外資包裝而成的各種財團願意把資金移轉到台灣稀有的好標地上

2.遺贈稅大幅降低,有錢人無須因為避稅問題,而害怕把資金滯留台灣

3.利率如此之低,融資環境如此便捷,貨幣貶值的通膨趨勢越來越明顯,連一般老百姓都知道錢不能再放銀行,寧可找房產等增值

4.隔壁市場規模的成長速度遠超乎我們想像,這十年來賺到大錢的鮭魚不計其數,算算年紀也有了,口袋的閒錢就是回家鄉買豪宅光宗耀祖,炒炒房產只是舉手之勞,富到流油了,小老百姓還是不清楚人家庭院深深深幾許.

5.從歷史來看,老K本身就是孕育大地主的搖籃,政商金權糾結之深,早就深植在政治人物血脈,他們極力作多,凡夫走卒何能抗衡?

6.銀行,壽險還是後知後覺,春江水暖鴨先知,最能感受到金融環境的復甦,是地下金流昌盛,前陣子黑市,銀樓為金塊延伸出的大額買賣糾紛,就是一例.

所以泡沫何時頂天,不知道
但是看小看短這一波,會喪失這一生絕佳的財富重分配的機會

stephen02 wrote:
所以我常說有人想法都太簡單

想說升息就可以把房價打下來了

卻不知這個就像七傷拳一樣,要傷人前先傷已

你現在一升息

如果廠商的訂單夠多,毛利夠高就還可以撐下去

如果不夠多,增加的這些成本,就足以讓他們賠錢

賠了錢,就要支遣員工

那倒霉的還不是一樣是原先比較沒錢的人

這時,房價是打下來了(還並一定打到精華區的,但外圍的一定先被打到)

你沒了工作,吃飯都有問題了,你還會買嗎??


升息的重點不在於打壓台北市房價,市場熱錢流竄那才是全面性的影響!

此外我們通常都會喊轉型,你所舉的案例也侷限在製造業,假如製造業長期仰賴政府政策維繫低毛利產品的生命週期,
也許可以多維持各3-5年,或者更長,

但追求企業轉型的動力呢?追求高毛利高利潤的產品,培養高科技高工藝的員工,創造企業勞工政府三贏的策略?

撐過去的目標是靠低利息? 這是各好問題,也是一各好話題!

舉例來說,中國的利息比台灣高但是人工土地等便宜!

如果中國也降息,下次呢?靠降低基本工資撐過去?



最後一次回覆你們的問題了


我的核心不斷的在說一句話

你們認為已泡沫,那是你們的認定

沒有任何証據的支持只是一句你認為

就要把他當成真的事件

或是已發生的事來看待

你不會覺的很奇怪


結果拿著沒有根據的事

去要求人們應如何做如何做

你不會覺的太奇怪了嗎?


討論了很久,我才知道什麼叫討論

那就是你認為對的就是對的

不需要科學証據

只要你覺的對的,就是對的!


最後,算你對了

明房子要泡沫了,OK?

stephen02 wrote:
所以我常說有人想法都太簡單

想說升息就可以把房價打下來了

卻不知這個就像七傷拳一樣,要傷人前先傷已

你現在一升息

如果廠商的訂單夠多,毛利夠高就還可以撐下去

如果不夠多,增加的這些成本,就足以讓他們賠錢

賠了錢,就要支遣員工

那倒霉的還不是一樣是原先比較沒錢的人

這時,房價是打下來了(還並一定打到精華區的,但外圍的一定先被打到)

你沒了工作,吃飯都有問題了,你還會買嗎??




因為升息所以利潤降低?? 這什麼理論?

如果只是因為利息低所以你有利潤 那乾脆不要作算了 因為你贏的只有機會成本

毛利這麼低表示你公司生產的不合經濟成本 管理不良 老早就該被淘汰 現在沒被淘汰只是撐著不倒而已 不趕快轉型或是提升產能不作 反而希望持續低利率讓公司撐著 這一點意義也沒有 僅僅只在浪費時間而已 還不如把公司賣給這個市場的老大還有意思一點

遣散員工也好 市場上少了一些不符成本的競爭者 可以讓剩下來的廠商獲得更好的利潤 這些廠商會吃下剩下的市佔 於是又會增開產線 增加人手 於是被原本被資遣的員工就會被這些公司所吸收

利率本來就是會上下波動 這種風險控管本來就是公司高層要注意的 無視利率波動的風險將公司搞爛是公司高層的無能與失職 為什麼這個社會要幫他們保住這個公司?

唯一需要幫忙的是這些被資遣的員工 所以需要失業補助 幫助他們渡過這個青黃不接的時期


社會沒有救助資方的義務 國家要負的責任僅僅只有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公司倒掉老闆要負最大的責任

公司是私人的 國家是大家的 私人得利的時候自己爽 虧本的時候就要大家擔 有沒有這麼爽的啊

stephen02 wrote:

我的核心不斷的在說一句話

你們認為已泡沫,那是你們的認定

沒有任何証據的支持只是一句你認為

就要把他當成真的事件

或是已發生的事來看待

你不會覺的很奇怪


結果拿著沒有根據的事


明房子要泡沫了,OK?


泡沫是一各過程,

就像吹泡泡一樣,不是一吹出泡泡就會破,而是這樣吹下去必然會破滅,而破滅的代價必然是全民負擔!

台北市的居民真的能負擔的起台北市的房價,就不會發生台北市人口開始外移的現象!

台北市的年輕人依然要上班,台北市企業給的薪水,也不會因為台北市的房價比中南部多五倍,薪水就多五倍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