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真的只是因為免費所以才去搭BRT,如果開始收費我可能除了雨天會搭之外,其他時間還是會想騎機車,台中腹地比台北盆地大,機車沒像台北那麼難找停車位的,全台油價都一樣,又不是說台北油價比台中貴,那再來說台北做捷運的有理,不然那些一直批評拿掉BRT的請問你們是台中人嘛?你們是台中住東海往海線(梧棲大甲沙鹿清水)的台中居民嘛?如果都不是我敢說一樣的時間讓BRT車道空再那,那增加班次改單節車廂,絕對比上下班時間大家開著車騎著車看著旁邊空空的BRT車道還要來的感覺好,反正上下班都要塞,多看一些公車在BRT上,大家才不會覺得怎麼我為了免費做BRT在那人擠人時,旁邊慢車道反而往海線86公車都空空的,做86的嫌旁邊BRT雖然快但是卻得人擠人,然後騎在慢車道上的機車嫌慢車道上怎麼還有公車一直要靠站。
cyt7241208 wrote:
不太對哦!!!!!!!!!!!!
1.現在台北市上下班,開車騎車的還是比較多
2.台北摩托車開始推行,騎車退出騎樓等增加騎車的成本
最主要的是 "騎車退出騎樓' 讓機車找不到停車位
才轉向捷運的
因為騎車愈來愈不方便了
1.開車騎車的是比較多,但人家是說有很多"原本"騎車的人因為"方便"換成搭捷運,不衝突吧
2.就算不推行,捷運仍然有對機車族有它的吸引力啊,像是不用接受風吹雨打、可以在車上休息等等
有可能您及您認識的許多人是因為機車退出騎樓的政策才轉向捷運,但
Randolph wrote:
台北市現在騎摩托車還是比捷運便宜阿
多少人捨摩托車去搭捷運了
搭捷運可以發呆,睡覺,看正妹...
騎摩托車只能一路聚精會神,還要風吹日曬雨淋
方便和便宜間的取捨
還是要看有多方便,多便宜
明顯是說捷運本身的這些優點就能讓許多原本騎車的人轉搭捷運了,不單單是因為價錢因素
與您說的並不衝突吧,何來不太對之說?
最後很同意您,騎車不方便確實是轉搭捷運的重要因素
就如同上面大大所說的,最後要選擇騎車或是搭捷運,要看有多方便、有多便宜
aeoayu wrote:
原本BRT兩節,砍掉BRT改成單節,然後班次增加兩倍,我覺得還比較好,反正上下班就是會塞,不是台中人的請去看看非上下班時間BRT道上有多空蕩。
還有真的只是因為免費所以才去搭BRT,如果開始收費我可能除了雨天會搭之外,其他時間還是會想騎機車,台中腹地比台北盆地大,機車沒像台北那麼難找停車位的,全台油價都一樣,又不是說台北油價比台中貴,那再來說台北做捷運的有理,不然那些一直批評拿掉BRT的請問你們是台中人嘛?你們是台中住東海往海線(梧棲大甲沙鹿清水)的台中居民嘛?如果都不是我敢說一樣的時間讓BRT車道空再那,那增加班次改單節車廂,絕對比上下班時間大家開著車騎著車看著旁邊空空的BRT車道還要來的感覺好,反正上下班都要塞,多看一些公車在BRT上,大家才不會覺得怎麼我為了免費做BRT在那人擠人時,旁邊慢車道反而往海線86公車都空空的,做86的嫌旁邊BRT雖然快但是卻得人擠人,然後騎在慢車道上的機車嫌慢車道上怎麼還有公車一直要靠站。
目前的日運量是 5萬人次/日,加了一倍公車
成本加了一倍,那收入呢???
所謂的效率是用最小的成本去獲得最大的收入
讓公車專用道 "一直" 看得到車,並不覺得是效率好耶!!!!
真的有搭過公車就知道,離峰車上或車外刷卡,一站差不到5秒
但是尖峰.................絕對是災難
原BRT段車外刷卡,過了靜宜車上刷卡明明就是最好的解法(美國BRT也是這樣做的)
但是台中的改法偏偏不採用..
尖峰時的BRT,在有號誌控制下都能連三台進站了
加了一倍的公車,又沒有號誌控制,原用較慢的車上刷卡
尖峰連六台進站都會是常態了
剛聽到 "更致命" 的一點不知是真還是假
台灣大道原中正路段,所有車都可以隨招隨停
那畫面................災難中的災難
公車之都就是整條路都是公車嗎???
加了一倍量的公車,可以讓每台車的人數平均掉
減少車上刷卡的衝擊
加了一倍量的公車,可以讓候車的時間減少
這些都是這種改法的考量
但是我看到的是成本的浪費
從台中到靜宜的 "行車時間" 增長了
finzero wrote:
所以簡單說就是效用與成本比會影響決策,
能在大眾運輸車上睡覺看妹是正效用,
摩托車停車問題是負效用,
大眾運輸不能直接到目的地是負效用,
摩托車能直接到目的地是正效用。
如果要讓越多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那就是增加大眾運輸的正效用與騎摩托車的成本,
或是減少騎摩托車的效用與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成本。
目前BRT免費,
效用成本比相對高出許多,
會吸引很多人搭乘也是理所當然。
為什麼BRT是因為免費,所以效用成本比就會相對高出許多呢?
而不是因為BRT搭起來很快速、很容易、很方便且不用煩惱車位問題等等等優點
所以效用成本比就會相對高出許多呢?
您講得理所當然,但您是怎麼將其他可能性排除而獨尊免費這項因素的呢
沒有推論的話這損益比也就只是您的斷言



























































































